烂师徒与贤师徒

拙作文言文《师徒说》发布后,许多简友说不能完全读懂,其中有几个人通过简信和评论,希望我翻译一下。本来我不想这么做,碰巧旅游回程要坐四个小时大巴,正好借此意译一下,且附上与文中有关的两则典故,便于简友理解。

话说学堂与门坛,和五光十色、变化莫测的江湖差不多。单单师徒反目的闹剧,就精彩纷呈,且前赴后继,不绝如缕。

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德云社郭德纲、曹云金了,其他人也亦步亦趋,如书坛田英章和王彬,断交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旁观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师徒如父子,岂能背叛?欺师灭祖,罪大恶极。反驳者说:如果师徒如父子,为何纠缠于名和利呢?师父一手遮天,名利双收,徒弟心有不甘啊!

唉!师也好,徒也罢,如果一方修德存仁,一方心存感恩,谁会去计较蜗角微名、蝇头微利呢?

往昔,庾公之斯没有用箭去射他的师祖子濯孺子,是因为他的师父尹公之他,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所以教出来的徒弟也一定品行端正。

  相反的例子是,逢蒙跟后羿学射箭,学到了后羿的全部本领后,心里就想着全天下只有后羿一个人比我厉害,于是就动了坏心思,杀死了后羿。逢蒙的心肠是何其自私何等毒辣啊!千百年来,痛骂逢蒙的人,何止千万!

然后孟子说:这件事情上,后羿自己也有过错。

朱熹说孟子说得对,如果后羿像子濯孺子那样,找到一个像尹公之他那样的徒弟去教,哪里有被杀之祸呢?

虽然各有各说法,但总是有些道理的。不知其道理的人固然可怜,而知道其中道理而又不借鉴的人,是可怕又可悲的。



两条典故说明:

1,庾公之斯不射子濯孺子

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又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呢?”

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

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

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

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回去了。

2,逢蒙杀羿

逢蒙本是一个山间猎手。后羿发现他灵敏而又勇敢,就尽心竭力辅导他射箭。

后来,师徒俩的箭射得差不多一样好了,天下人谈到箭术时都把这对师徒相提并论。

这时,作为老师的后羿很高兴带出了一个好学生;作为学生的逢蒙却不高兴有个本领比他还高,名气比他还响的老师。他要独霸箭坛,就要除去老师。

逢蒙一直想暗害后羿,苦于没有机会下手。直到有一次,后羿单独出去打猎,逢蒙躲在树林边,向后羿施放暗箭。一支箭嗖地射来,后羿听到了弓弦响,急忙拉弓放箭,两支箭空中交汇,成为“人”字后一齐落地。如此重复十次,只有十支箭的后羿箭囊已空,而逢蒙还有一支箭搭在弓弦上,目标正对着后羿的咽喉。后羿中箭落马,逢蒙为自己阴谋得逞而暗自高兴,以为老师必死无疑,准备去拨下那支箭。谁知他刚到老师面前,只见老师从嘴里吐出箭来,笑对学生说:“你连‘啮镞法’都不知道啊,还得好好学呢!”

逢蒙简直不敢相信,老师竟然咬住了他射来的箭,直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饶。

后羿饶恕了逢蒙。然而逢蒙不思悔过,却在暗中削成一根桃木棍,说是用来挑猎物,后羿也不见疑。就在一次打猎时,逢蒙趁后羿不备,一棍打死了自己的恩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烂师徒与贤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