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含义被误解、轻重被倒置,那就成了“不真实”。——泰戈尔·《飞鸟集》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王白石真
1.
有时,我沉默,并非是我无话可说;有时,我表达,并非是我想表达。那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毫无缘由、莫名其妙的心情,突然就想沉默,突然间就说了。也许,有时,我们都盲目了,迷失了。有时,确实我迷糊了,看不清,也看不远,困囿于爱的陷阱,沉沦、堕落,然后放纵。我曾以为那是我想要的,其实并不是。那不过是想要占有、控制,内心渴望确定,也害怕。害怕不确定。其实,我未必不懂你,只是有时不愿承认,还有时有着更大的奢求,不满足。
从“众生相”中寻觅一个人,发现一个人,爱上一个人,是脆弱的,它易碎,易破灭,易迷失。因为,任何事物,甚至任何人,只要动心起念有了攀比的心理,它的魅力就将不再神秘,不再独特,不再是个体和唯一。我们喜欢阅读,喜欢看电影,喜欢听故事,可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让我们联想、想象,以及内心渴望着某种相似和理解?若抛开这些,这些书、电影、故事,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说到底,爱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是有你我的参与,如果不是你我之间心彼此靠近,如果不是某一刻它成为需要,想象的、渴望的、喜悦的和期待的,那爱不爱又有什么分别呢?爱你或爱别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曾经,我也自以为与众不同,甚至为了不同而不同。但是,那不过是和周围所见,和我所想见之间的较量罢了。更远的、更大的世界呢?难道我自己内心就从来不曾怀疑过?即使这样,现实依旧会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那么与众不同,只不过在那时,自己陷入了自己的世界而已,看不见更远,也听不见别的声音,既缺乏对自我的审视,也不曾真正的理性的思考过。所以,说到底,其实未必不能够懂你,只是说那样的你,是我所想认识的吗?正如了解自己,我们真的那么希望能够完完全全的了解自己吗?如果结果并非我们所愿意知道的,我们还会接受吗?到那时,又该做出些什么傻事来呢?我不敢想象。
2.
我干过的傻事已经足够多了。曾自以为是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喜欢;曾自以为是的以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曾自以为是的将自己高估或低估。一切都可以说是“庸人自扰”,当然,“无病呻吟”的惆怅就更多了。那时,我以为是我在表达,是倾诉,是借助文字从而触碰灵魂。后来,我发现并不是。那些文字背后的灵魂是干瘪的,如此片面,如此偏执,如此极端。甚至,我现在去翻看以前写的一些东西,除了觉得傻之外,更多的就是可笑了。如果你问,这和爱有什么关系?是的,它确实有关,这些就是曾经我以为的爱,我的爱。
后来,为什么不继续了呢?其实,我也在迷茫中寻找答案。我想,如今我终于可以回答了——那都不是爱。如果细究,我几乎可以每一个都给它们对号入座,自私、成见、自卑、自负、自怜……它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欲望,一种需要,如此而已。这些和爱并无直接联系,这些不过是与个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的需求,或者说欲望很多,但它们不是爱。
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容易被爱的形式所蒙蔽,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真的,以为自己相信的就是真的,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出于内心的爱,其实并不是。这么些年,我们自然看见过我们以为的爱情,但是拙劣的模仿终究不能替代真实的感受,以及负罪感。它不是真的,那只不过是我们以为那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可以想象此刻我的内心是多么混乱,又是多么慌张。懂得这些,理解这些,接受这些,适应这些,却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去爱。而我又多么希望我知道,怎么去爱,以及能够好好爱你,以你爱的方式爱你。
3.
今天,你提到“心机”二字,我明白你的顾虑。谁都不希望被戏耍,谁都不希望自己被算计,谁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真心,付出真心,然后安然接受就好。这是简单的逻辑,是对“单纯”的追求,也是符合“真、善、美”的需求。可是,你知道,如果人人都能够天生就具备,那为何会有这种需求呢?而如果真的具备,那么为何又有人会甘愿舍弃它们?自然,我同意“爱是神性”的观点,初始之初它确实是这样的。刚开始,我们会惧怕它,害怕它会带来灾难,害怕它会破坏平衡,害怕它会伤害到我们,以及我们的灵魂。所以,有人拒绝爱并非是爱本身的问题,而是出于陌生,对未知的恐惧。但是,与此同时,它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爱压根不受控制,情不自禁。只是,之后呢?
不得不说,爱情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所谓“迷失”,并不是简单的失去,或是没有,而是陷入了某种处境,用调侃的话说就是“上头了”。而那时,深陷其中而浑然不知。正如幸福时,被幸福包裹着;失意时,被悲伤所包围;快乐时,自然不会去想不快乐,或是快乐的原因。它不容你多想,甚至,你压根不会去想。正如,“此处果有可乐,我即别无所思。”然而,我们终会在某一时刻回归那个平和的自己,又或者说平静的自己。而那时,我们又将如何呢?
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正如并不所有人都愿意清醒,也有人甘愿沉睡,沉浸于梦中。当然,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可以自由的选择醒着或继续做梦。我想,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必须做的事,谁不希望在早晨多睡一会儿?如果不是有闹钟的话,多少人又该迟到呢?可是,我们并不能永远的沉睡,或是假装它不存在就真的不存在了。既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那就得行动起来,就想闹钟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我们该把时间交给现实了。同样,爱也是一样的。热情过后,神性脱离,我们重归正常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爱呢?这也是为什么你能从“情书”中读出“心机”的缘故了。
4.
为什么有人说“距离产生美”,而与此同时,“异地恋”又容易分手?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相爱,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为什么有些爱无疾而终,还有“一见钟情”?自然,作为旁观者而言,大可以说这是“爱得不深”,又或者“这是另一种爱”,还可以说,“相爱未必就要在一起”等等。这些是真的吗?这些真的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吗?这些是爱吗?还是对爱的理解,成见、偏见、狭义的爱呢?我知道,这样的追问本身并不解决任何问题,这些也并非是我想要阐述的。我想说的是——爱,以及爱的“神性”。当然,这完全有可能是我不够了解爱,所以将此理解为“神性”,但我更愿意相信,它就是如此。不属于人,不属于万物,它,是“超越界”的存在。
如果我所理解的没错,那就都可以解释了。所谓的被距离、条件、环境,又或是不爱了,这些通通与爱无关。一如婚姻和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不过是爱的偏见,以及观念之间的共识罢了。而抛开爱,再谈你我,那就不难懂了。你我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普通的,平凡的人而已。自然,人的那些本质属性也就都可以理解了,比如对陌生的胆怯,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占有欲、安全感、自我实现的需求的等等。所以,其实未必不能懂你,只是在爱时,情不自禁,浑然不知。
至于,脱离了“神性”之后的一切行为,愚蠢的,聪明的,或是“城府”的,那也不过是个人的相对感性和理性的行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或异常的行为罢了。若因此就“以爱之名”将之宣判,那显然也是谬读了。正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值得被爱,值得被尊重,值得被平等对待,只是后来有些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误解,以及选择了遗忘;正如后来的我们,终于长大了,却也越长大越孤单,越来越感觉不到快乐了;正如我们的自欺欺人和理所当然,明知道这样不对,却还是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以至于一直逃避或蒙蔽了内心,但我相信,发自内心的声音,终有一天会突然响起。是的,其实未必不能懂你,只是不懂爱而已,不过也幸好不懂。如木心先生所言:“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爱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