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统计法2020.2 」成本核算示例

上周的周总结中,提到关于时间统计法分享的计划用时:

个人分享:准备时间5小时(大纲1、内容组织2、资料收集1、演练1),分享及问题回复2小时,合计7小时。

这周把这个任务完成了,现在要做“成本核算”,看看我到底用了多少时间O(∩_∩)O~

《如何成为自我管理的高手——影响罗振宇、李笑来的「时间统计法」》分享的成本核算:

具体用时:
  • 逐字稿:7800字,用于写文的时间是4小时40分;

  • 社群宣传文案、课前资料整理:50分钟,目测至少10人阅读,提前阅读对理解分享内容帮助会很大,也间接提升了分享人气、效果、提问数量;

  • 制作竖屏思维导图:2小时30分钟。复习了思维导图制作方式,逻辑、视觉效果都不错,可以用于备忘,可以未来用作模板。虽然有些图标没来得及优化,但时间紧张时,不追求细枝末节;

  • 微信群分享:1小时30分钟,其中讲解逐字稿+配图50分钟(之前练习了1次,没花太多时间熟悉讲稿,录制语音时偶有口误需要重录),未超时,40分钟用于分享后答复提问;

  • 社群答疑:40分钟的社群答疑,用于分享前中午的答疑,有困惑及时解决,也相当于提前宣传分享内容。

总时长:

10小时10分钟,计划中是7小时(大纲1、组织2、资料收集1、演练1、分享+提问2),超出3小时10分钟。

超时原因分析:

没有考虑宣传资料的时间。竖屏导图2小时30分钟(也是梳理分享思路的过程),社群宣传文案、课前资料整理50分钟。这两部分合计3小时20分钟。

同时给写文规划过少,是认为2018/2019年的资料已经相对完善,但本次增加的新内容较多,且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写文时间稍长。

时间预算总体得当,未来需要考虑到宣传资料的准备时间。

操作反思:

分享体系较大,采用“大纲+组织+资料”这种从前到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容易虎头蛇尾,不如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如本次拆分成 导语+故事+方法+总结+实践+问题 几个部分逐个击破,大约40分钟完成一个模块,更高效,体验上也更有成就感。

收获:
  • 完成2020版体系迭代;
  • 完成2020版文字总结;
  • 讲解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结构、自我觉察、延时满足、容错率与长期精确等方面的理解;
  • 帮助更多人了解方法,且能用更加浅白、生活化的方式来简介;
  • 给读者的辅助资料更详实,对分享大纲、示例图片、excel模板满意;
  • 体验了模块化创作;对“导语”部分的写作质量非常满意。
评价(我的自我感觉也是蛮好的哈哈):

“思源姐,你的分享真的特好,非常详细,而且那么用心准备,还那么周到,收获特别大。真心感谢~优秀的人细节总是做的特别好。”

“我不知道要如何感谢你今晚的分享,我感觉它可能是撬动我产生巨变的一个支点,再次感谢思源姐。我知道记录很苦的,但是有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来这里找找能量。”

以上这就是本次线上分享的「成本核算」啦。

附:「成本核算」和「统计」的差别

我思考过「成本核算」和「统计」的差别,看起来它们不都是统计么,只是一个是按照日、月、年计算,一个是按照做的某一个任务计算.......难道只是横向计算和纵向计算的不同?

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体验是,「成本核算」是统计与计划之间的桥梁。

通过成本核算,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某一项任务上的能力,从而更好规划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更从容完成任务。

像秋一刀同学说的:“终结目标在于培养一种适合自己的行动节奏。不是自己去迎合杂乱无章的琐事,而是通过取舍而优化日程安排。“我”是主体,外在因素为辅助。”

以上。

思源关于「时间统计法」的更多文章:

001:《只要1年,你也可以“看见”时间——我的时间统计践行史》
002:《时间统计法的总结季「2019.2.20」》
003:《为什么“管理”时间让你焦虑?「2019.2.21」》
004:《你的时间,超乎你想象「2019.2.22」》
005:《驯龙之旅:时间统计,是否浪费时间?「2019.2.23」》
006:《时间统计之「周总结」:如何让一周168小时有迹可循「2019.2.24」》
007:《「时间统计法」化腐朽为神奇,为什么你需要阶段总结?「2019.2.25」》
008:「时间统计法2020.2」:记录时,遇到难以归类的时间段怎么办?
009:「时间统计法2020.2 」成本核算示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统计法2020.2 」成本核算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