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

Map

这样的 Key Value 在软件开发中是非常经典的结构,常用于在内存中存放数据。
本篇主要想讨论 ConcurrentHashMap 这样一个并发容器,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谈谈 HashMap,没有它就不会有后面的

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
众所周知 HashMap 底层是基于 数组 + 链表 组成的,不过在 jdk1.7 和 1.8 中具体实现稍有不同。

JDK1.7 中的数据结构图: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1张图片
先看一下JDK1.7中: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2张图片
这是 HashMap 中比较核心的几个成员变量;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1.初始化桶大小,因为底层是数组,所以这是数组默认的大小。
2.桶最大值。
3.默认的负载因子(0.75)
4.table 真正存放数据的数组。
5.Map 存放数量的大小。
6.桶大小,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
7.负载因子,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

重点解释下负载因子: 由于给定的 HashMap 的容量大小是固定的,比如默认初始化:

 1    public HashMap() {
 2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3    }
 4
 5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6        if (initialCapacity < 0)
 7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8                                               initialCapacity);
 9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10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11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12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13                                               loadFactor);
14
15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16        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17        init();
18    }

给定的默认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Map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往里面存放数据,当数量达到了 16 * 0.75 = 12 就需要将当前 16 的容量进行扩容,而扩容这个过程涉及到 rehash、复制数据等操作,所以非常消耗性能。
因此通常建议能提前预估 HashMap 的大小最好,尽量的减少扩容带来的性能损耗。

根据代码可以看到其实真正存放数据的是

transient Entry[] table = (Entry[]) EMPTY_TABLE;

这个数组,那么它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3张图片
Entry 是 HashMap 中的一个内部类,从他的成员变量很容易看出:
key 就是写入时的键。
value 自然就是值。
开始的时候就提到 HashMap 是由数组和链表组成,所以这个 next 就是用于实现链表结构。
hash 存放的是当前 key 的 hashcode。

不知道 1.7 的实现大家看出需要优化的点没有? 其实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

当 Hash 冲突严重时,在桶上形成的链表会变的越来越长,这样在查询时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因此 1.8 中重点优化了这个查询效率。
1.8 HashMap 结构图: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4张图片

HashMap在jdk8中相较于jdk7在底层实现方面的不同:

1. new HashMap():底层没创建一个长度为16的数组
2. jdk 8底层的数组是:Node[],而非Entry[]
3. 首次调用put()方法时,底层创建长度为16的数组
4. jdk7底层结构:数组+链表。jdk8中底层结构:数组+链表+红黑树。
4.1 形成链表时,七上八下(jdk7:新的元素指向旧的元素。jdk8:旧的元素指向新的元素)
4.2 当数组的某一个索引位置上的元素以链表形式存在的数据个数 > 8 且当前数组的长度 > 64时,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数据改为使用红黑树存储。

TREEIFY_THRESHOLD:Bucket中链表长度大于该默认值,转化为红黑树:8
MIN_TREEIFY_CAPACITY:桶中的Node被树化时最小的hash表容量:64

这里强调一下HashMap的遍历方式: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5张图片
**

HashMap 遍历从大的方向来说,可分为以下 4 类:

1.迭代器(Iterator)方式遍历;
2.For Each 方式遍历;
3.Lambda 表达式遍历(JDK 1.8+);
4.Streams API 遍历(JDK 1.8+)。

但每种类型下又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因此具体的遍历方式又可以分为以下 7 种:

1.使用迭代器(Iterator)EntrySet 的方式进行遍历;
2.使用迭代器(Iterator)KeySet 的方式进行遍历;
3.使用 For Each EntrySet 的方式进行遍历;
4.使用 For Each KeySet 的方式进行遍历;
5.使用 Lambda 表达式的方式进行遍历;
6.使用 Streams API 单线程的方式进行遍历;
7.使用 Streams API 多线程的方式进行遍历。
**

这里说两种常用的遍历方法:

//方式一: entrySet()
Set entrySet = map . entrySet();
Iterator iterator1 = entrySet . iterator();
while (iterator1. hasNext()){
Object obj = iterator1.next();
    //entrySet集合中的元素都是entry
Map. Entry lIntry = (Map.Entry) obj;
System. out. print1n(entry. getKey() +---->" + entry. getValue());
}
System. out . print1n();



//方式二:
Set keySet = map. keySet();
Iterator iterator2 = keySet . iterator();
while(iterator2. hasNext()){
Object key = iterator2. next();
Object value = map. get(key);
System. out . println(key + "=====" + value);


还有几种我后面会专门写一篇HashMap的不同遍历方法分析。

下面来说说ConcurrentHashMap

在Java1.5中,并发编程大师Doug Lea给我们带来了concurrent包,而该包中提供的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并且高效的HashMap,本节我们就来研究下ConcurrentHashMap是如何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又能高效的操作。
1.为何用ConcurrentHashMap
在并发编程中使用HashMap可能会导致死循环,而使用线程安全的HashTable效率又低下。
线程不安全的HashMap
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HashMap进行put操作会引起死循环,导致CPU利用率接近100%,所以在并发情况下不能使用HashMap,如以下代码会导致死循环:

final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2);
Thread t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000; i++)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ap.put(UUID.randomUUID().toString(), "");
                }
            }, "moon" + i).start();
        }
    }
}, "ftf");
t.start();
t.join();

HashMap在并发执行put操作是会引起死循环,是因为多线程会导致HashMap的Entry链表形成环形数据结构,一旦形成唤醒数据结构,Entry的next节点永远不为空,就会产生死循环。


效率低下的Hashtable


HashTable使用synchronized来保证线程的安全,但是在线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HashTable的效率非常低下。当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其他方法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会进入阻塞或者轮询状态。如果线程1使用put进行元素添加,线程2不但不能用put方法添加于元素同是也无法用get方法来获取元素,所以竞争越激烈效率越低。

ConcurrentHashMap的锁分段技术*

HashTable容器在竞争激烈的并发环境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所有访问HashTable的线程都必须竞争同一把锁,假如容器有多把锁,每一把锁用于锁住容器中一部分数据,那么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时,线程间就不会存在锁竞争,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并发访问率,这就是ConcurrentHashMap的锁分段技术。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先来看一下JDK1.6中ConcurrentHashMap的类图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6张图片
ConcurrentHashMap是由Segment数组结构和HashEntry数组结构组成。Segment是一种可重入锁ReentrantLock,在ConcurrentHashMap里扮演锁的角色,HashEntry则用于存储键值对数据。一个ConcurrentHashMap里包含一个Segment数组,Segment的结构和HashMap类似,是一种数组和链表结构, 一个Segment里包含一个HashEntry数组,每个HashEntry是一个链表结构的元素, 每个Segment守护者一个HashEntry数组里的元素,当对HashEntry数组的数据进行修改时,必须首先获得它对应的Segment锁。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7张图片

3.java1.8的ConcurrentHashMap源码分析

重要的内部类
从Java1.7 版本开始 ConcurrentHashMap 不再采用 Segment 实现,而是改用 Node,Node 是一个链表的结构,每个节点可以引用到下一个节点(next)。
JDK1.8的实现已经抛弃了Segment分段锁机制,利用CAS+Synchronized来保证并发更新的安全。数据结构采用:数组+链表+红黑树。
浅谈Java并发之从HashMap到ConcurrentHashMap_第8张图片

Node类
Node是最核心的内部类,包装了key-value键值对,所有插入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都包装在这里面。
它与HashMap中的定义很相似,但是有一些差别它对value和next属性设置了volatile同步锁,它不允许调用setValue方法直接改变Node的value域,它增加了find方法辅助map.get()方法。

TreeNode类
树节点类,另外一个核心的数据结构。 当链表长度过长的时候,会转换为TreeNode。
但是与HashMap不相同的是,它并不是直接转换为红黑树,而是把这些结点包装成TreeNode放在TreeBin对象中,由TreeBin完成对红黑树的包装。
而且TreeNode在ConcurrentHashMap继承自Node类,而并非HashMap中的集成自LinkedHashMap.Entry

TreeBin
这个类并不负责包装用户的key、value信息,而是包装的很多TreeNode节点。它代替了TreeNode的根节点,也就是说在实际的ConcurrentHashMap“数组”中,存放的是TreeBin对象,而不是TreeNode对象,这是与HashMap的区别。

ForwardingNode
一个用于连接两个table的节点类。它包含一个nextTable指针,用于指向下一张表。而且这个节点的key value next指针全部为null,它的hash值为-1.
这里面定义的find的方法是从nextTable里进行查询节点,而不是以自身为头节点进行查找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 {
    }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t cap =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1)) ?
                   MAXIMUM_CAPACITY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 1) + 1));
        this.sizeCtl = cap;
    }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sizeCtl = DEFAULT_CAPACITY;
        putAll(m);
    }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this(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1);
    }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
        if (!(loadFactor > 0.0f) || initialCapacity < 0 || concurrencyLevel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initialCapacity < concurrencyLevel)   // Use at least as many bins
            initialCapacity = concurrencyLevel;   // as estimated threads
        long size = (long)(1.0 + (long)initialCapacity / loadFactor);
        int cap = (size >= (long)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ableSizeFor((int)size);
        this.sizeCtl = cap;
    }

Java1.8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在构造函数中不会初始化 Node 数组,而是第一次 put 操作的时候初始化。
整个 Map 第一次 put 的时候,map 中用于存放数据的 Node[] 还是null。

Unsafe与CAS

在ConcurrentHashMap中,大量使用了U.compareAndSwapXXX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利用一个CAS算法实现无锁化的修改值的操作,他可以大大降低锁代理的性能消耗。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不断地去比较当前内存中的变量值与你指定的一个变量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接受你指定的修改的值,否则拒绝你的操作。因为当前线程中的值已经不是最新的值,你的修改很可能会覆盖掉其他线程修改的结果。这一点与乐观锁,SVN的思想是比较类似的。
unsafe代码块控制了一些属性的修改工作,比如最常用的SIZECTL 。 在这一版本的concurrentHashMap中,大量应用来的CAS方法进行变量、属性的修改工作。 利用CAS进行无锁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性能。

table初始化:

table初始化操作会延缓到第一次put行为。但是put是可以并发执行的,那么是如何实现table只初始化一次的?接着上源码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int binCount = 0;
        for (Node<K,V>[] tab = table;;) {
            Node<K,V> f; int n, i, fh; K fk; V fv;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判断table还未初始化
                tab = initTable();//初始化table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break;                   // no lock when adding to empty bin
            }
           ...省略一部分源码
        }
    } 
    
    private final Node<K,V>[] initTable() {
        Node<K,V>[] tab; int sc;
        while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如果一个线程发现sizeCtl<0,意味着另外的线程执行CAS操作成功,当前线程只需要让出cpu时间片,
        //由于sizeCtl是volatile的,保证了顺序性和可见性
            if ((sc = sizeCtl) < 0)//sc保存了sizeCtl的值
                Thread.yield(); // lost initialization race; just spin
            else if (U.compareAndSetInt(this, SIZECTL, sc, -1)) {//cas操作判断并置为-1
                try {
                    if ((tab = table) == null || tab.length == 0) {
                        int n = (sc > 0) ? sc : DEFAULT_CAPACITY;//DEFAULT_CAPACITY = 16,若没有参数则大小默认为16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Node<K,V>[] nt = (Node<K,V>[])new Node<?,?>[n];
                        table = tab = nt;
                        sc = n - (n >>> 2);
                    }
                } finally {
                    sizeCtl = sc;
                }
                break;
            }
        }
        return tab;
    }  

PUT操作

put方法依然沿用HashMap的put方法的思想,根据hash值计算这个新插入的点在table中的位置i,如果i位置是空的,直接放进去,否则进行判断,如果i位置是树节点,按照树的方式插入新的节点,否则把i插入到链表的末尾。ConcurrentHashMap中依然沿用这个思想,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同点就是ConcurrentHashMap不允许key或value为null值。另外由于涉及到多线程,put方法就要复杂一点。在多线程中可能有以下两个情况:
如果一个或多个线程正在对ConcurrentHashMap进行扩容操作,当前线程也要进入扩容的操作中。这个扩容的操作之所以能被检测到,是因为transfer方法中在空结点上插入forward节点,如果检测到需要插入的位置被forward节点占有,就帮助进行扩容。
如果检测到要插入的节点是非空且不是forward节点,就对这个节点加锁,这样就保证了线程安全。尽管这个有一些影响效率,但是还是会比hashTable的synchronized要好得多。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哈希算法
        int binCount = 0;
        for (Node<K,V>[] tab = table;;) {//无限循环,确保插入成功
            Node<K,V> f; int n, i, fh; K fk; V fv;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表为空或表长度为0
                tab = initTable();//初始化表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i = (n - 1) & hash为索引值,查找该元素,
            //如果为null,说明第一次插入
                if (casTabAt(tab, i, null,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break;                   // no lock when adding to empty bin
            }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MOVED=-1;当前正在扩容,一起进行扩容操作
                tab = helpTransfer(tab, f);
            else if (onlyIfAbsent && fh == hash &&  // check first node
                     ((fk = f.key) == key || fk != null && key.equals(fk)) &&
                     (fv = f.val) != null)
                return fv;
            else {
                V oldVal = null;
                synchronized (f) {//其他情况加锁同步
                    if (tabAt(tab, i) == f) {
                        if (fh >= 0) {
                            binCount = 1;
                            for (Node<K,V> e = f;; ++binCount) {
                                K ek;
                                if (e.hash == has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
                                    oldVal = e.val;
                                    if (!onlyIfAbsent)
                                        e.val = value;
                                    break;
                                }
                                Node<K,V> pred = e;
                                if ((e = e.next) == null) {
                                    pred.next = new Node<K,V>(hash, key, value);
                                    break;
                                }
                            }
                        }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Node<K,V> p;
                            binCount = 2;
                            if ((p = ((TreeBin<K,V>)f).putTreeVal(hash, key,
                                                           value)) != null) {
                                oldVal = p.val;
                                if (!onlyIfAbsent)
                                    p.val = value;
                            }
                        }
                        else if (f instanceof ReservationNode)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Recursive update");
                    }
                }
                if (binCount != 0) {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treeifyBin(tab, i);
                    if (oldVal != null)
                        return oldVal;
                    break;
                }
            }
        }
        addCount(1L, binCount);
        return null;
    }
    //哈希算法
    static final int spread(int h) {
        return (h ^ (h >>> 16)) & HASH_BITS;
    }
    //保证拿到最新的数据
    static final <K,V> Node<K,V> tabAt(Node<K,V>[] tab, int i) {
        return (Node<K,V>)U.getObjectAcquire(tab, ((long)i << ASHIFT) + ABASE);
    }
    //CAS操作插入节点,比较数组下标为i的节点是否为c,若是,用v交换,否则不操作。
    //如果CAS成功,表示插入成功,结束循环进行addCount(1L, binCount)看是否需要扩容
    static final <K,V> boolean casTabAt(Node<K,V>[] tab, int i,
                                        Node<K,V> c, Node<K,V> v) {
        return U.compareAndSetObject(tab, ((long)i << ASHIFT) + ABASE, c, v);
    }

————————————————

get操作

判断table是否为空,如果为空,直接返回null。
计算key的hash值,并获取指定table中指定位置的Node节点,通过遍历链表或则树结构找到对应的节点,返回value值。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e, p; int n, eh; K ek;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e = tabAt(tab, (n - 1) & h)) != null) {
        if ((eh = e.hash) == h) {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else if (eh < 0)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while ((e = e.next) != null) {
            if (e.hash == h &&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return e.val;
        }
    }
    return null;
}

table扩容

当table容量不足的时候,即table的元素数量达到容量阈值sizeCtl,需要对table进行扩容。 整个扩容分为两部分:
构建一个nextTable,大小为table的两倍。
把table的数据复制到nextTable中。
这两个过程在单线程下实现很简单,但是ConcurrentHashMap是支持并发插入的,扩容操作自然也会有并发的出现,这种情况下,第二步可以支持节点的并发复制,这样性能自然提升不少,但实现的复杂度也上升了一个台阶。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long x, int check) {
    ... 省略部分代码
    if (check >= 0) {
        Node<K,V>[] tab, nt; int n, sc;
        while (s >= (long)(sc = sizeCtl) &&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int rs = resizeStamp(n);
            if (sc < 0) {// sc < 0 表明此时有别的线程正在进行扩容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sc == rs + 1 ||
                    sc == rs + MAX_RESIZERS || (nt = nextTable) == null ||
                    transferIndex <= 0)
                    break;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
                // 不满足前面5个条件时,尝试参与此次扩容,把正在执行transfer任务的线程数加1,+2代表有1个,+1代表有0个
                    transfer(tab, nt);
            }
            //试着让自己成为第一个执行transfer任务的线程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transfer(tab, null);// 去执行transfer任务
            s = sumCount();// 重新计数,判断是否需要开启下一轮扩容
        }
    }
}

节点从table移动到nextTable,大体思想是遍历、复制的过程。遍历过所有的节点以后就完成了复制工作,把table指向nextTable,并更新sizeCtl为新数组大小的0.75倍 ,扩容完成。

和HashTable的区别:

ConcurrentHashMap 是一个并发散列映射表,它允许完全并发的读取,并且支持给定数量的并发更新。
而HashTable和同步包装器包装的 HashMap,使用一个全局的锁来同步不同线程间的并发访问,同一时间点,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锁,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点,只能有一个线程能访问容器,这虽然保证多线程间的安全并发访问,但同时也导致对容器的访问变成串行化的了。

总结:

Hashtable的任何操作都会把整个表锁住,是阻塞的。好处是总能获取最实时的更新,比如说线程A调用putAll写入大量数据,期间线程B调用get,线程B就会被阻塞,直到线程A完成putAll,因此线程B肯定能获取到线程A写入的完整数据。坏处是所有调用都要排队,效率较低。
ConcurrentHashMap 是设计为非阻塞的。在更新时会局部锁住某部分数据,但不会把整个表都锁住。同步读取操作则是完全非阻塞的。好处是在保证合理的同步前提下,效率很高。坏处是严格来说读取操作不能保证反映最近的更新。例如线程A调用putAll写入大量数据,期间线程B调用get,则只能get到目前为止已经顺利插入的部分数据。
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HashMap。

来源于参考: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
JDK官方源码
博客:不会游泳的金鱼
博客:刘望舒

你可能感兴趣的:(HashMap,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