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八、因缘经:本经叙述缘欲界,而生欲想等,缘恚界而生恚想等,缘害界而生害想等,为身口意之三业邪恶,现世苦恼,命终会堕恶趣。反之而缘正因缘,则现世乐住,命终后生于善趣。
缘欲界故:因为有产生欲的根、境、识等(十八)界。全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贪欲使贪欲集起」。本经从内容上讲,与457经所述大体相仿,主要意思是缘欲界而生欲想,缘恚界而生恚想,缘害界而生害想;若身口意三业邪恶,不仅现世苦恼,而且命终之后会深堕恶趣。本经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无论是欲想、恚想,还是害想,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空穴来风。生欲想,乃缘于欲界之故,而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一旦有欲想,在身口意三方面便会有所体现,进而“现法苦住”,死后也“生恶趣中”,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远离欲想,不缘于欲界,“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那么必将“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四五八)因缘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
云何因生欲想。谓缘欲界也。缘欲界故①。生欲想②.欲欲③.欲觉④.欲热⑤.欲求⑥。愚痴凡夫起欲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如是邪因缘故。现法苦住⑦。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欲想
云何因缘生恚想.害想。谓害界也。缘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害热.害求。愚痴凡夫起害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起三处邪因缘已。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害想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如是安于生⑧。生危崄想⑨。不求舍离。不觉⑩.不吐⑪。彼则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远有旷野。大火卒起⑫。彼无有力能灭火者。当知彼诸野中众生悉被火害。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危崄想。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无因。云何有因生出要⑬想。谓出要界。缘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觉.出要热.出要求。谓彼慧者出要求时。众生三处生正。谓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缘已。现法乐住⑭。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出要想
云何因缘生不恚.不害想。谓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缘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觉.不害热.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时。众生三处正。谓身.口.心。彼正因缘生已。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不害想
若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不害想。不舍离.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边有旷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灭火。当知彼诸众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正想。不舍.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缘欲界故:因为有产生欲的根、境、识等(十八)界。全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贪欲使贪欲集起」。
② 欲想:心中浮现感官之欲的相。
③ 欲欲:对于感官之欲的欲望。
④ 欲觉:对于感官之欲的意向。
⑤ 欲热:对于感官之欲的热忱。
⑥ 欲求:对于感官之欲的渴求。
⑦ 现法苦住:当生保持在苦之中。
⑧ 安于生:安于因缘的生起。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这三个字。
⑨ 生危嶮想:心中生起欲、恚、害这些危险的想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不正想」。
⑩ 觉:醒悟。
⑪ 吐:吐出;摒弃。
⑫ 卒起:仓猝生起;突然生起。
⑬ 出要:出离;离欲。
⑭ 现法乐住:当生保持著安乐、幸福;另译作「见法乐住」。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2经有因经。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6〈有学顺退分品4〉第39经。
翻译:
四五八、因缘经:本经叙述缘欲界,而生欲想等,缘恚界而生恚想等,缘害界而生害想等,为身口意之三业邪恶,现世苦恼,命终会堕恶趣。反之而缘正因缘,则现世乐住,命终后生于善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是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是有因缘而后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贪欲的思想呢?就是缘于欲界,因为缘于欲界之故,所以就会生起贪欲的思想、贪欲的欲念、贪欲的推求心理、贪欲的渴望、贪欲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贪欲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由于如此邪恶因缘之故,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害界。因为缘于害界,所以就会生起害人的思想、害人的欲念、害人的推求心理、害人的渴望、害人的追求。愚痴的凡夫生起害人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生起这三处邪恶因缘之后,那么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害人的思想。
众比丘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此的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的思想,不求舍离,不能觉悟、不能唾弃,那么他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譬如距城邑聚落不远之处,有一空旷的原野,有大火突然烧起,如果没有能力把那大火扑灭的话,应当知道,那原野中的所有生物就会全被大火所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果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思想的话,身死命终之后,就会堕生于恶趣之中。
众比丘啊!是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并非无因缘而生起的。是什么因缘而生起出离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出离界。因为缘于出离界,所以就会生起出离的思想、出离的欲念、出离的推求心理、出离的渴望、出离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出离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如此地生起正确的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经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不瞋恚、不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不害界。因为不害界的因缘,所以就会生起不害人的思想、不害人的欲念、不害人的推求心理、不害人的渴望、不害人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不害人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生起这样的正确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不害人的思想。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能够生起不害人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边有一空旷的原野,大火突然烧起,有人能够运用手脚来扑灭那大火,应当知道,那些依于草木的众生,便全都不会被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如果能够生起正确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道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界相应14〉第12经有因经。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6〈有学顺退分品4〉第39经。
十二.有因缘
“比丘们,贪欲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瞋恚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恼害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
“比丘们,什麼是生起贪欲觉的因缘,什麼是生起瞋恚觉的因缘,什麼是生起恼害觉的因缘呢?
“比丘们,以贪欲界為缘,会生起贪欲想;以贪欲想為缘,会生起贪欲思维;以贪欲思维為缘,会生起贪欲愿欲;以贪欲愿欲為缘,会生起贪欲热切;以贪欲热切為缘,会生起贪欲寻求。比丘们,不听闻法义的凡夫不断生起贪欲寻求,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邪行。
“比丘们,以瞋恚界為缘……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邪行。
“比丘们,以恼害界為缘,会生起恼害想;以恼害想為缘,会生起恼害思维;以恼害思维為缘,会生起恼害愿欲;以恼害愿欲為缘,会生起恼害热切;以恼害热切為缘,会生起恼害寻求。比丘们,不听闻法义的凡夫不断生起恼害寻求,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邪行。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草火炬掉在一个乾草丛之中,如果不立即用手脚把火弄息,那些依止草木来生活的眾生便会遭受不幸与灾祸。
“比丘们,同样地,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不立即捨弃、驱除、终止所生起的不正直想,他现生便会生活在苦恼、损毁、哀伤、热恼之中,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会到恶趣之中。
“比丘们,出离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不瞋恚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不恼害觉的生起是有因缘而不是没有因缘的。
“比丘们,什麼是生起出离觉的因缘,什麼是生起不瞋恚觉的因缘,什麼是生起不恼害觉的因缘呢?
“比丘们,以出离界為缘,会生起出离想;以出离想為缘,会生起出离思维;以出离思维為缘,会生起出离愿欲;以出离愿欲為缘,会生起出离热切;以出离热切為缘,会生起出离寻求。比丘们,多闻法义的圣弟子不断生起出离寻求,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正行。
“比丘们,以不瞋恚界為缘……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正行。
“比丘们,以不恼害界為缘,会生起不恼害想;以不恼害想為缘,会生起不恼害思维;以不恼害思维為缘,会生起不恼害愿欲;以不恼害愿欲為缘,会生起不恼害热切;以不恼害热切為缘,会生起不恼害寻求。比丘们,多闻法义的圣弟子不断生起不恼害寻求,持续行践身、口、意三种正行。
“比丘们,就正如一个草火炬掉在一个乾草丛之中,如果立即用手脚把火弄息,那些依止草木来生活的眾生便不会遭受不幸与灾祸。
“比丘们,同样地,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立即捨弃、驱除、终止所生起的不正直想,他现生便会生活在快乐、不损毁、不哀伤、不热恼之中,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会到善趣之中。”
------------------------------------------------
增支部6集39经/因缘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三个业集的因缘,哪三个呢?贪欲是业集的因缘、瞋是业集的因缘、痴是业集的因缘。比丘们!非不贪欲使贪欲集起,比丘们!而是贪欲使贪欲集起;比丘们!非不瞋使瞋集起,比丘们!而是瞋使瞋集起;比丘们!非不痴使痴集起,比丘们!而是痴使痴集起;比丘们!非以贪欲业、瞋业、痴业天被了知、人被了知,或任何善趣被了知,比丘们!而是以贪欲业、瞋业、痴业地狱被了知、畜生被了知、恶鬼或任何恶趣被了知。比丘们!这是三个业集的因缘。
比丘们!有这三个业集的因缘,哪三个呢?不贪欲是业集的因缘、不瞋是业集的因缘、不痴是业集的因缘。比丘们!非贪欲使不贪欲集起,比丘们!而是不贪欲使不贪欲集起;比丘们!非瞋使不瞋集起,比丘们!而是不瞋使不瞋集起;比丘们!非痴使不痴集起,比丘们!而是不痴使不痴集起;比丘们!非以不贪欲业、不瞋业、不痴业地狱被了知、畜生被了知、恶鬼或任何恶趣被了知,比丘们!而是以不贪欲业、不瞋业、不痴业天被了知、人被了知,或任何善趣被了知。比丘们!这是三个业集的因缘。」
界定法师
第458经(因缘经):本经从内容上讲,与457经所述大体相仿,主要意思是缘欲界而生欲想,缘恚界而生恚想,缘害界而生害想;若身口意三业邪恶,不仅现世苦恼,而且命终之后会深堕恶趣。本经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无论是欲想、恚想,还是害想,都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空穴来风。生欲想,乃缘于欲界之故,而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一旦有欲想,在身口意三方面便会有所体现,进而“现法苦住”,死后也“生恶趣中”,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远离欲想,不缘于欲界,“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那么必将“身坏命终,生善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