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上岸中科大软院教训贴

本人本科就读于浙江某普本网络工程专业,大三开始对编程产生兴趣,觉得敲代码挺有快感的,所以大四去上海找了份开发岗实习了半年,感觉编程工作起来还是挺愉快的,但在实习和秋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历和技术都有很大的不足,进大型互联网公司无望,遂决定考研。

一战与另一名研友在校外租房,在学校的考研教室复习备考,19年报考的是复旦计专,最终成绩330+(政治54,英语80,数学102,专业课102),那一年复试线暴涨到360,连复试都没进。

一战失败对我的打击还是蛮大的,因为在那之前自己是比较盲目自信的那种人,但是痛定思痛,总结了一下去年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的提升空间还是挺大的,遂决定二战。

二战在家里复习备考,第二年为了求稳报考了科软,最终成绩370+(政治75,英语83,数学104,专业课113),成功上岸。

这两年的考研经历,我踩了不少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所以想通过这篇贴子分享出来,希望对学弟学妹有所帮助。当然我知道我这个分数在各科的学习经验方法上是没什么话语权的,所以我重点分享一下这两年总结出来的一些教训,避免后来者少走弯路。(ps:提前申明一下,因为是教训,所以主观性比较强,大家取舍着看)


考研教训

一、选择远大于努力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努力了就会成功,你还没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但事实是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你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努力不同的选择,结果往往会差异巨大。有时候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结局就已经确定了,举几个例子吧。

工种贵贱:别的不说,就拿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和计算机专业做比较吧,同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和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平均薪资差好几倍!你说是因为生化环材的学生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努力吗?不同行业的劳动红利使然,在你选完专业的那一刻已经确定!

知识贵贱:一本《孙子兵法》里面的谋略不比《人生成功100法》这种书高明得多?一本《道德经》里面的世界运行法则,不比你去看各种阴谋论强得多? 就近说,你花同样的时间去研究国内计算机教材和国外计算机教材,收获的东西能一样?

其他帖子中也提到的:今年报考中科大科学岛的小黄人兄弟和报考浙大计算机的头铁哥,前者330+轻松上岸,后者360+轻松被刷。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考研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回报,就是说某两个志愿它们的报考难度可能相差很大,但是收益却相差很小,超额的付出和并没有超额的收益,例如科大的计算机和科大的软工,从就业方面上来看是相差不大的,所以仅仅是以就业为目的考研党,软件工程的性价比要比计算机高很多。大家在选择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想想该志愿的难度是否匹配他的收益,个人认为浙大计算机的性价比就非常低。

我第一年如果选择科软而不是复旦的话,同样的努力程度,我上岸的概率会大很多。

二、不要迷信大神经验贴

我刚准备考研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成电考研大神的经验贴(400+),觉得好有道理好牛逼,一度奉为经典,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幻想着自己按他说的学习路线和方法努力,四百分不是梦。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好天真,完全没考虑你与人家之间的基础差异,人家本科985,学习基础和应试能力怎么也比你高一个档次吧,且不说自己能不能跟上他的学习进度吧,就算跟上了进度,学习的质量肯定也有所差异吧。事实证明,不仅跟不上他的进度,学习的质量也差很多,他复习完数学复习教材真题模考平均140,我复习完数学复习教材真题模考平均100。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辩证得看待这种大神经验贴,不要像我一样盲目迷信大神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尽量找跟自己基础情况差不多的高分经验贴参考。

三、不要盲目头铁自信

我一开始就计划要在报名之前把各科近些年的真题都模考一遍,根据模考成绩决定报考院校。于是报名之前我就把近些年的数学真题模考了一遍,发现复习得非常差,平均分就100左右(一起模考的研友平均分130),其实这时候冷静下来客观分析,这种实力是肯定不应该继续头铁刚复旦的,但由于我的盲目自信加上对复旦的执念,进行自我安慰:“离考试还有两个月呢,后期数学多花点时间,再涨个十几二十分应该问题不大”,事实证明,不要指望报名后你的分数还能大幅度提升,一定要根据你的模考成绩合理填报院校,这样才能最大化你的上岸概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在我一战失利后我才算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四、数学教训

一战:

刷题量太小。第一年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在数学教材的理论学习上,同济那版教材来回翻了好几遍,导致后期时间不够,数学刷题量太少(只做了18讲、线代辅导讲义、660),不是说理论学习不重要,而是说那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增加你考试中难题的得分概率,但是考研数学大部分都是常规题,考察的是你基础知识的做题熟练度和准确度,你基础题目的熟练度都没练好,反而去追求那些理论的推导、高难度的题目,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基础好能力强,光看理论而不用刷太多题也能拿高分的话,那可以跳过这条。但如果你高考数学也就普通水平,我觉得刷题是想拿高分的前提(大概率能这么说),刷完要自己总结题型,并且做好复习,保证刷过的题目下次碰到会做。

计算能力不过关。19年数学因为计算错误失分接近20分左右。近些年的数学真题对于计算能力的考察越发突出,所以平常一定要训练自己的计算能力,做题目一定要自己动手算出来而不是觉得思路明确就不算了,考场上是一个高压环境,如果计算不熟练的话,非常容易犯错(就像打台球一样,职业球员私下训练时经常打满分,但是在比赛中很少打满分),而这种计算错误不仅会失分,而且可能会带来大量时间的浪费(大题前面算错导致后面搞死算不出答案,或者是答案非常怪,不放心又要重新检查),所以平时一定要重视起来。

做题速度太慢。(做题快的可以跳过)本人从小做题速度就非常慢,一开始数学模考三个小时根本不够,题目都做不完,更别说有检查的时间了。所以那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做题速度,后来看到汤神的一句话才恍然大悟(做数学考试最高的境界是任何题目拿到手不用想就会做,把所有脑力活都变成体力活),原来提高做题速度的方法就是同一种题型反复做,总结方法论,增加熟练度,减少思考时间,增加体力活动时间,从而加快做题速度。哪怕这题你会做,但是动笔之前花了较多时间想思路,就算最后做对了,也是不合格的,特别是第二轮第三轮做真题的时候,必须好好总结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想出来。如果很多题你还需要思考半天才能做出来,上了考场,你能拿高分的概率真的很低了,除非碰到题目简单的年份,你确实可以考140+,但是碰到难的年份,非常危险。第一年由于训练时间不够,题目的熟练度没有练上来,导致那年数学考试时间不够用,有些题目没时间做,更别提有时间检查了,有些题目也因为时间太赶而出现各种低级错误,出了考场就感觉凉了。所以做题慢的学弟学妹一定要重视自己做题速度的训练。

二战:二战最终的成绩虽然还算可以,但全靠政治英语抬一手,数学考的稀烂,一度成为我出分前的梦魇,经常梦到那场数学考试,面对难题的无奈、面对简单题的失分,至今历历在目,当然我事后也总结了一波教训(偏主观)。

数学复习资料的选择问题:由于知道自己第一年题目刷少了,所以第二年就狂刷题,但是我选择是张宇的系列资料,所以大量时间花在他的1000题上,事实证明张宇的1000题总体题目有点偏(尤其是中值定理那一块),对考研数学契合度不是很高,并不适合基础一般的同学,如果让我再战一年的话,我应该会选择汤家凤复习资料,因为感觉汤神的风格更扎实,出的题目与考研真题的契合度也比较高。总结起来就是基础好的随便选,基础一般的选汤神(我知道这个总结非常不客观,但这就是我两年来的感受,各位取舍着看)。

数学做题检查流程出错:由于第二年狂刷题把题目的熟练度刷上来了,所以不仅考试时间够用了,而且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检查。但由于之前没有检查的习惯,也没有仔细研究一下检查的方法,导致在考场上做题检查流程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正常的数学做题流程应该是先快速浏览一遍大题题目,确定大题的做题顺序(先易后难),然后快速把卷子做一遍,碰到五分钟没思路的跳过,接着把自己没把握的题和计算大题重算检查一遍保证正确,最后再攻克没思路的难题。而我并没有养成先检查后攻克难题的习惯,而是一股脑的把剩下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攻克难题上了,导致我因为前面的简单计算题没有重算检查而痛失12左右。所以一定要先把计算题检查一遍,保证能拿到的分数要拿到手,再去攻克难题。(ps:20年数学二的大题出得也很魔性,难题卡在第一大题和线代两道大题,让你觉得它并不是难题,而只是你脑子短路不会做而已,所以导致很多人中招在这些题上花费大量时间)


考研收获

两年的考研时光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撕毁你的固有标签,提高你的适应性

我以前是一个特别敏感的人,睡觉时有一点噪声就会睡不着,学习时身边有一点响动就会学不进去,生活中稍微有点不顺心的地方就会感觉很难受。后来当我准备考研进入考研教室备考后,我发现教室里别人发出的一些杂音我根本避免不了,一开始让我很难受(整天想着为啥别人那么不自觉呢?就很生气),后来读到一本书中作者提出的软区域理论,大概意思就是:当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你的适应性越强,你的优势就越明显,例如能在噪声中专心学习的人就是比在噪声中不能专心学习的人有很大优势。而且千万不要被自己或他人贴上的固有标签所限制,例如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点噪声就睡不着的人、是一个失眠后第二天状态非常差的人、是一个夏天晚上不洗澡就睡不着的人等等,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改变的,不要小瞧人类的适应能力,当你觉得xxx对你影响很大时,它就会对你影响很大,但是当你觉得xxx对你影响很小时,那么它大概率对你的影响也会变小。重点在于你在心理上要先做出改变,进而影响你的生理状态,就跟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一样。

于是我开始刻意练习自己对于噪音的适应力,遇到噪音干扰时告诉自己不要在意它,别人都能安心学习为啥我不行?慢慢地我发现我因为噪音而分心的次数越来越少,我惊喜地发现这种能力真的是可以训练的,当你觉得噪声对你影响很大时,那它大概率对你的影响就非常大,但当你觉得噪声对你没啥影响时,那它大概率对你的影响就非常小。期间有一位同学把机械键盘带进考研教室用,刚开始时是本能的抱怨他咋就这么不自觉呢?但随后一想觉得这可能是我提高噪声适应性的一个机会,想到这里我对于这位同学的态度就完全变化了,自己也从最初的被动无奈转变为主动的适应,在适应三四天后,在学习时我已经感受不到机械键盘声音的存在了,甚至我还能在其声音下美美的睡上一觉。

自从体验到撕毁固有标签,主动改变自身提升适应性所带来好处后,我开始积极将这个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到目前为止的成果有以下这些

容易感冒:我以前认为我冬天只要出汗后被吹一会寒风就会感冒。但是我发现我的考研的时间在冬天,所以我得降低我冬天感冒的概率,于是我开始尝试在冷风中跑步,第一次尝试果不其然感冒了,但我觉得人的免疫系统是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所以等感冒好了之后我又开始跑步,这一次只是轻微有些头疼而已,跑个四五次之后已经基本没啥感觉了,现在冬天出门跑步已经完全不虚了,冬天感冒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感冒后学习状态严重下降:我以前每次感冒都会持续一周的时间,餐巾纸会用掉好几包,整个人的精神非常差,学习效率严重下降,以至于我以前只要一感冒就不会多安排学习任务,主动给自己放假,给自己贴上了感冒后学习没效率,还不如不学好好休息的标签。但是考虑到考研那两天可能会感冒,我得提高我对于感冒的适应性,不然到时候考试时候真感冒那就完蛋了。于是我开始训练自己对于感冒的适应性,最终通过锻炼提高体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双管齐下撕掉了这个伴随我多年的标签,具体就是身体上我会每周跑步两到三次,增强体质;心理上我会不断暗示自己感冒后并不会太影响我的学习状态,毕竟身边很多同学感冒后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也确实不大。坚持一段时间后,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感冒的适应性有所提高。到目前为止,我感冒后基本三四天就能恢复了(运动效果),而且感冒时学习效率也不会有太大的下降(心理暗示效果,信则有,不信则无)。

失眠问题:我以前经常容易失眠,而且失眠第二天会感觉整个人状态非常差;考虑到考研那两天极有可能会失眠,所以我得想办法克服失眠的问题,最终我通过冥想+心理暗示解决了失眠的问题,具体来说冥想的作用是减少晚上失眠的概率,因为晚上失眠大概率是由于脑子胡思乱想所引起的,而冥想的作用正好就是不让脑子胡思乱想(将意念集中到呼吸上),所以睡眠时使用冥想会大大减少失眠的概率,但如果还是失眠了怎么办呢?就需要老办法:心理暗示,不断暗示自己只要不是连续好几天失眠就并不会影响自己第二天的学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发现即使头一晚两三点才睡着,第二天早起好像状态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半年后我失眠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而且即使失眠我一点也不慌,因为我知道并不会太影响我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考研第一晚是三点才睡着的,第二晚是两点左右,白天的精神状态并没有很差,感觉对我的考试发挥并无太大影响。(这要是搁以前我就慌死了~)

人类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大脑的经验主义,给自己和别人不断的贴上各种标签,但是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敢于撕掉自己固有的标签,提高自己的适应性,适应自身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

二、爱上跑步

大学期间也断断续续的跑过几次步,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或许是没有体会到跑步的乐趣吧,真正决定跑步是因为看了一本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被书中村上坚持跑步二十多年的精神所感动,被他用脚跑完世界上一座座城市的经历所吸引,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坚持跑步锻炼是村上能坚持这么多年长时间伏案写作的一大原因(村上和他太太住在乡下,远离社交,专心写作,早睡早起,晚上九点就睡觉了),因为我当时在家中二战备考,感觉天天在家看书也有点憋得慌,学习效率也不是特别高,所以就决定学习村上开始跑步调节学习与生活。

我刚开始是隔一天跑一次,每次大概跑15-30min,跑着跑着就发现好像跑步有放松减压的作用,因为每次跑完心情都会感觉十分舒畅(上网查了一下是因为内啡肽的作用),脑子也变得很清晰,之前困扰我的一些问题忽然间就有了答案,有了这种正反馈当然是停不下来了,我把他作为一个放松减压的神器,心情不好怎么办?跑!厌学情绪弥漫怎么办?跑!有问题想不通怎么办?跑!

就这样一年下来我跑了八百多公里,年初报名了宜兴的马拉松比赛,可惜因为疫情原因被取消了,到目前为止,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每周大概会跑3-4次,每次30-60min,跑步不仅让我的体质增强了不少,而且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看待事物更加积极乐观了,日常的精力也更加充沛了。考研结束后又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了一遍,感慨跑步本身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坚持,一项运动坚持了二三十年,对于个体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我觉得村上已经把跑步跑出了哲学的味道,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也想用跑的方式来感受世界上各个城市那与众不同的美,也想坚持很久很久~

三、冥想

大学期间看《乔布斯传》的时候,乔帮主也有冥想的习惯,但那时候也没太在意。直到考研时才发现冥想有快速恢复精力的好处,我一开始是把他应用在学累了之后的休息方式,例如使用番茄钟学了一个小时后,休息个10-15分钟,这段时间就用来冥想,我觉得这是仅此于睡觉的恢复精力的方式,对于缓解头疼也非常有效果。当然随着我冥想的练习次数越来越多,我发现既然冥想是集中注意力于一点上,那么对于改善失眠会不会有效果呢?因为我觉得失眠的最大原因就是脑子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于是就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尝试了一段时间,惊喜的发现入睡的速度快了很多,失眠的情况也大大减少,结合我上面提到的失眠后的自我暗示,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睡眠问题。

我现在仍然每天会坚持冥想,学累了会冥想,头疼了会冥想,困了没有条件睡觉会冥想,晚上上床睡觉也会冥想。我觉得这个习惯我也会坚持很久很久~


最后想说的话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第一年考研失利是一件坏事,相反的,我觉得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顺利时学不到东西,甚至我会觉得,在我四五十岁以后回头看的话,这一年的失利会是我人生几个重要转折点之一。同时我也想告诉那些考研失利准备再战的战友们,你们并不孤独,你们并不失败,人生中每一段旅程都有它的意义,希望你们能够找到属于它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这两年走过来,真的感受到高考、考研这些统统都是假的,甚至连学的知识都是假的。这些真的只是工具罢了。

借事磨心,借物磨性,才是终极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战上岸中科大软院教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