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精神卫生

第184-185页,《精神卫生,从胎儿抓起》

心理咨询是理论指导下的言谈举止;没有理论支撑的心理医生就是混子或骗子。

近年跟踪“有问题孩子的家庭”,我却始终带着疑问:这些孩子的胎儿时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不要以为我荒唐,也别说我无聊。科学研究发现:胎儿期经历过不幸的孩子成为“问题孩子”或“不幸的人”的比率明显增高!

    该结论源自对1300名婴儿及家庭成员的调查:感情不和的父母生下残疾儿的风险比和睦的高2.5倍;……

        7-8个月胎儿就产生了意识;8个月开始做梦;至于何时有记忆,学术界说法不一。反正,出生前你对他是好是坏,都能记住你!

更振聋发聩的研究,是“母亲对胎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盼望有孩子的母亲,妊娠期快乐,分娩时痛苦轻,孩子也健康;……

胎儿,能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情感!

《》《》《》

我的理解,人是社会化的人,意味着人是受环境影响长大的人,包括大的自然环境,家庭教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人在于与环境的适应中不断成长,学习应对,精神分析认为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的人格。

    我在学咨询师的课时,有句流行语叫我们没有学会做家长就成了家长。我觉得此话是针对有问题的家长的,而那些人格健康的父母则自然就会。因为很对家长啥都没学就培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比如说李老师的父母,所以这些健康父母的特质就是咨询师该关注的,那就是爱孩子,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自由成长。

至于孩子是否是副产品,正向的说法是爱的结晶。我试过想要二胎,那种专门想要孩子的夫妻生活感觉一般,我觉得也不一定对孩子更健康。毕景顺其自然更好吗?道家的最高理想就是“道法自然”,爱,生孩子都是自然的嘛!

最后,我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好,“胎儿期又是怎样度过的呢”?喜欢刨根问底,所以老师才那么厉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12.3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