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敏感群体的讨论比比皆是,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农村大学生的出路在哪?未来在哪?寒门是不是不再出贵子?随便一个话题下面都是观者云集,动辄就几千人的回复,或批判或吐槽,或悲天悯人或愤世嫉俗。有赞同的,认为乡下人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拖住了农村大学生们的腿。也有反对的,认为虽然不再是读了书就捧金饭碗的年代,但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们并没有差到哪去,不努力的城市孩子同样过的不舒心。
农村大学生,这是一个标签,我不太愿意随意地往自己身上打上任何一个标签,总觉得这样太过野蛮和粗鲁。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标签背后的是一类人,代表的是这个群体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这类群体的纠结和迷茫,通过这类标签,是我们快速认识某类群体的一个途径。作为标准的90后农村大学生,我也忍不住想说几句,以我为例,或许可以窥见一斑。当然,以下仅仅是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看法,难免有失偏颇。仅供娱乐而已。
我来自西南某省五六线城市的一个贫困乡镇,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隔段时间就会有大批物资运到我们学校的操场上,课桌、各式图书、运动器材……“捐赠xx贫困乡”、“xx扶贫项目”等红色印刷体赫然在目。在这些“扶贫物资”的陪伴下,我一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顺利毕业进入央企,你以为接下来就是一路高歌、自此走上人生巅峰么?不,不是的,父辈们以为的上了大学毕了业有份好工作就轻松了的观念在现实面前啪啪啪打脸,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和冲击不断将我的思想和人格撕裂又重塑。
比起物质上的“农门”,精神上的“农门”更难跃。
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是这样,接触晚,精神知识匮乏、见识不够、眼界短。说来不怕笑话,进入大学我才有了自己第一个qq,在其他人开始卖游戏装备补贴零用钱的时候,我才开始接触u盘、office。直到现在我还是不会盲打,每次都是一指禅在键盘上飞舞。第一次团建去ktv,大家欢歌笑语,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局促不安,别说唱歌了,如何在那四方的屏幕上准确找到我想唱的歌都是个问题。在父辈观念以及学校的教育下,过早接触网络去网吧去ktv这类场所的都是坏孩子这一观念在我心里根深蒂固,好好学习,乖乖听话,一心向学是我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好在大学是个典型成绩为王的工科院校,大城市小地方带来的差距我扑腾几下感觉还是能追上,并没给我带来很大的落差感。直到踏入社会,工作、生活、感情一股脑涌进来,评价维度不再仅仅只是成绩,我才真正发现跟城里孩子的差距,不是在行动力,而是在思维方式、情商和魄力。见识限制了很多关键时刻的选择,但影响选择的又不止见识。书本上那一套,与传统道德观念严丝密合的那一套貌似不是这个社会各种选择题的通行证,三观撕裂、颠覆又重塑。记得之前很火的湖南台一档节目《变形记》,旨在通过交换农村和城市孩子,互换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进一步达到教育目的。节目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城市主人公们都无一例外的、都想方设法地、抓住机会成了网红,微博上成千上万粉丝,甚至还拍起了广告和电影,在原有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又增加一笔。而农村主人公们呢?16岁辍学打工的,继续上学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再回乡镇就业的,还有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不到20岁就嫁给表哥谋求维系生活的。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呢?值得反思。但我猜测,大多数的农村主人公应该和当时的我一样,微博是什么,都不清楚吧。
从农村到城市,学校到社会,从舞台中心退到人群边缘,这让我变得敏感又自卑。相信大多数农村大学生和我一样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懂事,节俭,是整个村整个乡镇,甚至市里的优秀学生。当评价维度不再只是成绩的时候就发现明显后劲不足了,看着身边那些城里的孩子们弹吉他、跳舞、唱歌、变魔术、玩滑板……我会什么呢?我总不能上台去给大家表演如何做试卷吧?极大的自尊生出自卑。诸多选择并不是出自自己内心,疲于向周围证明自己,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出现心态崩了的情况,网络上频频报道的大学生自杀,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大自杀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
只知道艰苦奋斗,不懂得投资获利。城里孩子是在想方设法赚钱,我相信和我一样的农村孩子大多数时候想的是如何省钱。大学食堂2毛2一两的米饭和1毛6一个的馒头我会选择馒头,天知道对于吃惯大米的南方孩子来说那馒头有多难吃,但这样每餐可以省6分钱。在城里孩子每周卖游戏装备、冬天卖暖手宝、夏天卖风扇赚钱的时候,我在计算着每天如何从有限的生活花销里再省一笔。省钱已经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自发的动作,更多的时候是不求效果只求心安。我到现在还一直记得12年拿到第一笔近2000元工资时的那种惶恐不安,天啊,我什么都没做怎么给我发了那么多钱?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吃亏是福,付出才有回报,从未想过赚钱竟然如此容易?自从工作后我就没拿过家里一分钱,尽管父母也不要我的钱,但我还是想着尽可能的补贴他们,逢年过节,特殊节日总是挖空心思的给父母准备礼物和购买他们需要的任何我能买得起的物资。过早的尽孝心理限制了投资成本,总觉得花几百大洋去上个私教课不如给老妈买了那件她喜欢的衣服。有个笑话,你知道穷是什么么?就像屎壳郎和苍蝇,我都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人家已经想着玩了。
人生,就是一场社会资源的接力赛 。
毕业后凭借自己省吃俭用和公司在当地还算得上高的工资,我独立供了一套小公寓(三四线城市),每天骑个电摩托风里来雨里去,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6年,总算站住了脚跟,觉得生活美满辛福安康(手动微笑)。直到朋友小k的出现,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在她工作第一年就全款给她买了四个轮的车(一线城市的她暂时买不起房子),通过各种关系人脉替她打点好关系,让她不至于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孤苦无依。我努力了6年才得到,甚至还没得到的东西,她工作的第一个月内就轻轻松拥有了。嗯,第一次意识到拼爹的重要性。人生本来就是场社会资源的接力赛,几代人努力产生的差距岂是你一个人奋斗个几年就能追上的?在农村,上了大学、工作了就是出人头地必须帮扶家里了。但在城市父母看来,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当大学早已不是王谢堂前燕,比起一纸证书,资本、人脉、机会才是你在这场战斗中制胜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城市孩子是花钱买饱含附加属性装备的人民币玩家,而和我一样的农村大学生们是一路辛苦刷怪买初级装备还可能因为附加属性值不够死在大boss前的普通玩家。
除去人脉资源,父辈意识的贫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关于买房买车,上面例子说到的朋友小k,他跟我描述她买车之后办公室同事们的复杂眼神,我深有体会。小k办公室除她以外均是80后且都出自农村,家里有务农父母甚至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工作年限十年左右,每月工资除去寄回老家的和自己家庭的必要开销就所剩无几,他们极少化妆和买衣服,可就算平日省吃俭用能在一线城市郊区买房的仍在少数,大部分还在努力攒钱买房的抗战路上,像车子这种可选且贬值消费他们是万万不会投入的。小k才工作第一个月就有了他们奋斗十几年还舍不得买的东西,复杂眼神的背后更多的是羡慕、心酸和不甘心。在农村,跟知乎高票回答的那个清华哥哥一样,父辈们有钱后第一想法是在老家建新房,而城市父母则是全力支持孩子在所处城市买一套自己的房子。
另外,关于投资意识。同事女儿一个暑假各类兴趣班费用就花销近万元:钢琴班、书法班、英语补习班……大多城市父母都会从小就给孩子买教育保险、重疾险。农村孩子们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山里乡间野大,家庭负担重一点的还得帮助家里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所有精力都倾入这片土地了哪还有投资意识、保险意识?在父辈们看来,供你上大学已是最好的、拼尽全力的投资了。
“农门”难跃,那,还跃不跃?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候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徙。月亮和六便士,城市就是我的那枚月亮,想融入城市,可生活的一地鸡毛拉扯着让我无论如何怎么蹦跶都够不到月亮,总觉得没有根,站不稳脚跟,一直在漂。可回到家乡时,所受过教育和城市的经历让我建立的思维、生活方式又无法再次回归农村生活。既然“农门”难跃,那,还跃不跃?跃,当然跃,必须跃!几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可能让一代人去填满,但你多努力一点,你离你的月亮就近一点,至少你的后代起点会高一点,这就是进步。尽管“兵荒马乱”、“一地鸡毛”,那也得努力生活呢,我读书、写字、努力工作,我学英语学尤克里里,学唱歌学烹饪,我学习如何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社交去寻找自己适合和喜欢做的事,希望自己不是为了生存而慌不择路选择一份工作生活。习惯就好,我们都没有想象中的脆弱。
另外,混的好与不好?这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回老家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是混的好?外出打拼无房无车就是混的凄惨?不好说。混的好与不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人生就怕不甘心,得努力去伸手够够月亮,够不到了再回归平庸,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人生就得为自己活一次。
前路虽长,尤可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