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创未来

        在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有的深入理论的学习,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而我们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

图片发自App

        最近有机会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在半个月的学习中,我在教育管理系的教授传授的课程中潜心思考,领略贯穿理论的中心思想,并进行吸收和消化。其实学习不是单纯学习一下理论或者学习一下实践方法,回来照搬的进行运作。而是在学习中使我们的大脑“开化”,把长期以来大脑中储备的信息和自然形成的有序思维打散重组,形成一套适合现在环境和人事变化的应对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变通变成自己的认识、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过程,不是理论知识简单充实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理解消化,生长形成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过程。正如李伟忠教授讲到教育中就是把孩子的新知识重建压过相异构思的过程。从孩子已知和未知的交叉点入手讲解,找到最近发展区,找到现区的难点之处着重突破,这样渡过这个难点发展区,那么未知的才可以轻松化解。教育孩子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在学的过程中一步步强大。学的目的就是形成一套自己辨别处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使自己成为一个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我想也正像李教授说的:素质=知识结构X思维模式。这样的一个公式看着简单,但是它包含了我们一个人从认知—接受—理解—消化—重组—传授—反思—评价不断重复的过程。而不断重复的频率和有效性把我们分类成不同知识层次的人。

图片发自App

        说到这里,我想起之前大家所提及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联系到认知的众多思想,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将想法和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动脑、会动脑。还要让孩子们把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注重孩子学习中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让他们学会反思与自我管理。而我们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自己也在经历这样深度学习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逐步形成了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潜质,是深度学习结果的前提,思考的多了也终将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学,思,创未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么说到这我就把李教授所授的知识和我之前大脑中存在的深度学习的知识联系到一起。然而这就意味着两者就紧密相连,合二为一了么?当然不是。由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不是两者有共同之处,也不是两者就是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因为在你有限的知识库里,无意识的会和职业或知识本身涉及到的作用力下牵引。深度学习主要是根据自己接受程度不同,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和呈现的结果。而李教授是把新知识重建压过相异构思的过程。而这个前提首先是暴露‘相异构思’,我认为归结到个人也就是要能找出自身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把之前的大脑储备信息取出,亮出实质含量。暴漏后,在已有众多知识基础之上找一个知识点,见缝插针提出深一层思考问题,引出与已知联系的深一层新知。新知与已知结合联系,加强新知理解记忆。那么我们再把新知与已知搅动融合,新的概念与认知就会产生。这个过程强调接受新知的前期功课,这与我们接受到新知后如何熟练,如何运用,如何成为实践的依据,乃至于如何创新出新知以外的新知相铺相成。那么是不是这个过程串联起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的过程简单总结出的两个词,教师的“点播”和学生的“开化”。

图片发自App

        从以上的介绍过程让我们大致也理解了学习到知识的因果。所以不管是自身学习或传授知识赋予其它人的学习都是一样的,点播的过程往往是隐形的,有时候在实践中,有时候在一句话中,有时候在人为的故意正向疑问中,而大脑接收到与原有信息有区别的不同信号时,我们更多的是学会思考,将新的信号与以往的记忆打乱、分析、重组成一种一致、不一致、或者是更有深度的认知。新认知形成了,思维也就相对与之前有所变化,梳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转变提升的过程。

图片发自App

        教育发展到今天,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创新的人必须有创新型思维,那么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教育创新外,我们还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未来的创造者。因为“未来已来!”现在开始已经在创造奇迹。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教育学生,为适应今天,创造明天,创新思维将如何培养?除了我们不断的学和不停的思考意外,还有很多培养的实质性可行性方法。我总结了这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 敢于突破现有认知

        在现有知识量的基础上,要积极填充未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加大自己认知范围。

        比如有的教师成为了高级教师,或者优秀教师,甚至于某方面的专家名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可以说很丰富了,就不再学习,也不再寻求更加有效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清楚时代在迅速发展,我们也得紧跟时代,紧跟时代下的新生幼儿给于不断适合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所以要有不停审视或打破现有固化模式,寻求更好的认知及创造更佳的教育奇迹。不断的改变知识结构,突破思维转变。

        还比如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新知的内容大多数的孩子在课前自学就能掌握,而课堂上教师还是这些知识灌输整个课堂,没有突破知识拓展的范围,这节课就是浪费时间。相对程度好的孩子来说,如果课本知识快速的牢牢掌握后,要勤于思考,现有知识意外的相关知识,拓展学习新的知识,使知识面拓广。敢于打破知识局限性认知,拓宽了以后认知或许有所不同。在认知不同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探索真伪。

二、 多想,正确对待超意识想象

      我们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经常给同学们用到的方法是发散思维,运用的方法之一是“头脑风暴法”。在这种方法里,大家可以通过联想、奇思妙想等来相出不同的物象或方式。所以鼓励大家多想,敢想。而在这个想象中,有的不是在你本意识当中的,有的时候看到一个物体就能随机脱口说出好像一点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我们有的时候就得有这种想象来打开我们的创作之源。

        正如,我们提问一个问题,在你的意识下你已经有了答案,但是让另一个人就会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而对方的答案就是你的意识中不能想象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这种超出本身意识的想象,有时你会发现有些站在不同角度是有其规律现象可寻的。往往这种超意识的想象会给我们多维视角的思维空间,创新途径也许就在其中。所以我们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孩子会回答出我们不能想象到的答案,我们一定耐心倾听、认真交流评判,并且还要鼓励多角度多思维。

三、 巧用批判性思维看问题

        有主见,不被别人的观点左右,这时候就要拿出逻辑这把尺子去检验他的观点是否建立在一个有说服力的前提上,还有论证的形式是否有效。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全面衡量。

        对于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量很大。这些信息的权威性参差不齐,是不是所有所谓的有权威性的内容或者观点我们就全盘接受呢?这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分析评价,作出我们正确的判断,敢于质疑,验证,得出结论。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是有力的;对于孩子们我们也要教育他们学会判断性思维。敢于提出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从而总结利弊。

        这样的思维方式能让我们提炼思想,碰撞思路,在不同角度及维度深层思考。

四、 多做总结与评价

        在总结评价中了解自己现有水平和吸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总结评价中能推动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说,教育者也要培养孩子的总结能力和自我评价和做他人评价的学习。我们教育课程设计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小节,要想做到有效的总结作用,教师还得从深层挖掘平时自我学习,课程传授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体验与认知结果。全面的总结和多维度的评价才能让我们在细节中多方面提升。总结评价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已知什么,不知什么,挑战自我,挖掘潜能。从而大大提升我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五、 “思”“践”合一

      “精于心,勤于行”多思考,多践行;用行动验证思想,在得出结果。有结果才能提成更多问题,产生更多新想法,从而进一步实践验证。创造就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思践合一才能感受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促使我们达成一步步不同阶段的成功。创造成果才能予以验证。

图片发自App

        现在都在讨论教育、未来学校等等话题时,我们不禁想五年后或十年后,孩子们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需要做什么准备迎接未来?

        科技飞速进步,发展日新月异。曾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变成自来水。我们带给学生的知识越丰富,体验越真切,方式越适当,学生的未来就会更加海阔天空。作为教育工作者学识丰盈,懂得科技,与时俱进,时时有发现创新的意识,让孩子们在我们的陪伴下不停的“学思创”,从不畏惧的迎接已来的未来!

努力,静待花开…

                              2018.12.8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思,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