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09|弟子规圣人训:为事为文先为人

一起来,学《论语》!

2018年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据报道,这届大会是世界哲学大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第一次将中国精神秩序中核心关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以“学以成人”为主题展开全方位的哲学研讨。

根据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院长杜维明的说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最早我的提议是用中文,就是‘学做人’,英文翻译为‘Learning to Be Human’。在翻译成英文以后再译回中文的过程中,有中国学者认为应该用一个比较典雅的表达,觉得‘学做人’太平实了,好像哲学性不强,就用了‘学以成人’作为大会主题。”(2018年8月13日《光明日报》)

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哲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学做人”的问题,而他们的祖师爷孔子老先生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6)

孔老师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年轻人啊,你们在父母跟前的时候,就要孝顺父母;不在父母跟前,就要和兄弟姐妹相处好,敬重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怀着仁爱之心、博爱之心去对待别人,碰到那些有仁德的人,要多向他们学习。如果做了这些事情还有余遐,就要多学习诗、书、礼、乐、射、御、数等知识,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采用《论语》这一章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三言韵文《弟子规》,问世以后,成为幼童启蒙读物,流传甚广。其中曲解孔子本意的部分,以及与现代格格不入的部分,在此不再论述。

孔子提出,一个人首先得懂得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然后有时间再去学那些文化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德不立,何谈立言、立功?

论语新视界009|弟子规圣人训:为事为文先为人_第1张图片

为什么叫“入”则孝和“出”则悌呢?这是因为在古代,有一定条件的家庭,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异宫,就是不住在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房间。“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房间),请个安、问个好。“出”是与“入”相对而言,兄弟姐妹不与父母住在一个房间或者一个院落,相对于父母处,则就是“出”了。孔鲤趋庭就是个证明。悌是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后来则引申为与非兄弟姐妹的人相处也要悌,比如乡党,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那样。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入孝出悌,同等重要。弟子有若对所学孝悌知识进行了举一反三,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这在《论语新视界|犯上作乱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已经有所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

论语新视界009|弟子规圣人训:为事为文先为人_第2张图片

中国历代一直注重德育为先,重视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把“德”排在“识”的前面,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官吏的选拔使用,一直到普通百姓的交往和相处,都是如此。现在国家强调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人才,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资治通鉴》关于德才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比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等等,实是道尽了德、才的秘密,也道尽了为人、为事的秘密。

论语新视界009|弟子规圣人训:为事为文先为人_第3张图片

德育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即人生第一课是由家庭完成的,特别是家风的建立和传承,非常重要,孔子以后会讲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都非常重要。唐代韩愈的《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把圣人之道教好、传承下去。但是,师道之不传也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至于那些“童子之师”,亦仅仅是“授之书”、“习其句读”。

好在国家已经印发了相关文件并开始实施,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这实在是一件早该做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新视界009|弟子规圣人训:为事为文先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