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lit 基于 lit-html + @vue/reactivity 仅用 70 行代码就给模版引擎实现了 Vue Composition API,用来开发 web component。
概述
上面定义了 my-component
与 my-child
组件,并将 my-child
作为 my-component
的默认子元素。
import {
defineComponent,
reactive,
html,
onMounted,
onUpdated,
onUnmounted
} from 'https://unpkg.com/@vue/lit'
defineComponent
定义 custom element,第一个参数是自定义 element 组件名,必须遵循原生 API customElements.define 对组件名的规范,组件名必须包含中划线。
reactive
属于 @vue/reactivity 提供的响应式 API,可以创建一个响应式对象,在渲染函数中调用时会自动进行依赖收集,这样在 Mutable 方式修改值时可以被捕获,并自动触发对应组件的重渲染。
html
是 lit-html 提供的模版函数,通过它可以用 Template strings 原生语法描述模版,是一个轻量模版引擎。
onMounted
、onUpdated
、onUnmounted
是基于 web component lifecycle 创建的生命周期函数,可以监听组件创建、更新与销毁时机。
接下来看 defineComponent
的内容:
defineComponent('my-component', () => {
const state = reactive({
text: 'hello',
show: true
})
const toggle = () => {
state.show = !state.show
}
const onInput = e => {
state.text = e.target.value
}
return () => html`
${state.text}
${state.show ? html` ` : ``}
`
})
借助模版引擎 lit-html 的能力,可以同时在模版中传递变量与函数,再借助 @vue/reactivity 能力,让变量变化时生成新的模版,更新组件 dom。
精读
阅读源码可以发现,vue-lit 巧妙的融合了三种技术方案,它们配合方式是:
- 使用 @vue/reactivity 创建响应式变量。
- 利用模版引擎 lit-html 创建使用了这些响应式变量的 HTML 实例。
- 利用 web component 渲染模版引擎生成的 HTML 实例,这样创建的组件具备隔离能力。
其中响应式能力与模版能力分别是 @vue/reactivity、lit-html 这两个包提供的,我们只需要从源码中寻找剩下的两个功能:如何在修改值后触发模版刷新,以及如何构造生命周期函数的。
首先看如何在值修改后触发模版刷新。以下我把与重渲染相关代码摘出来了:
import {
effect
} from 'https://unpkg.com/@vue/reactivity/dist/reactivity.esm-browser.js'
customElements.define(
name,
class extends HTMLElement {
constructor() {
super()
const template = factory.call(this, props)
const root = this.attachShadow({ mode: 'closed' })
effect(() => {
render(template(), root)
})
}
}
)
可以清晰的看到,首先 customElements.define
创建一个原生 web component,并利用其 API 在初始化时创建一个 closed
节点,该节点对外部 API 调用关闭,即创建的是一个不会受外部干扰的 web component。
然后在 effect
回调函数内调用 html
函数,即在使用文档里返回的模版函数,由于这个模版函数中使用的变量都采用 reactive
定义,所以 effect
可以精准捕获到其变化,并在其变化后重新调用 effect
回调函数,实现了 “值变化后重渲染” 的功能。
然后看生命周期是如何实现的,由于生命周期贯穿整个实现流程,因此必须结合全量源码看,下面贴出全量核心代码,上面介绍过的部分可以忽略不看,只看生命周期的实现:
let currentInstance
export function defineComponent(name, propDefs, factory) {
if (typeof propDefs === 'function') {
factory = propDefs
propDefs = []
}
customElements.define(
name,
class extends HTMLElement {
constructor() {
super()
const props = (this._props = shallowReactive({}))
currentInstance = this
const template = factory.call(this, props)
currentInstance = null
this._bm && this._bm.forEach((cb) => cb())
const root = this.attachShadow({ mode: 'closed' })
let isMounted = false
effect(() => {
if (isMounted) {
this._bu && this._bu.forEach((cb) => cb())
}
render(template(), root)
if (isMounted) {
this._u && this._u.forEach((cb) => cb())
} else {
isMounted = true
}
})
}
connectedCallback() {
this._m && this._m.forEach((cb) => cb())
}
disconnectedCallback() {
this._um && this._um.forEach((cb) => cb())
}
attributeChangedCallback(name, oldValue, newValue) {
this._props[name] = newValue
}
}
)
}
function createLifecycleMethod(name) {
return (cb) => {
if (currentInstance) {
;(currentInstance[name] || (currentInstance[name] = [])).push(cb)
}
}
}
export const onBeforeMount = createLifecycleMethod('_bm')
export const onMounted = createLifecycleMethod('_m')
export const onBeforeUpdate = createLifecycleMethod('_bu')
export const onUpdated = createLifecycleMethod('_u')
export const onUnmounted = createLifecycleMethod('_um')
生命周期实现形如 this._bm && this._bm.forEach((cb) => cb())
,之所以是循环,是因为比如 onMount(() => cb())
可以注册多次,因此每个生命周期都可能注册多个回调函数,因此遍历将其依次执行。
而生命周期函数还有一个特点,即并不分组件实例,因此必须有一个 currentInstance
标记当前回调函数是在哪个组件实例注册的,而这个注册的同步过程就在 defineComponent
回调函数 factory
执行期间,因此才会有如下的代码:
currentInstance = this
const template = factory.call(this, props)
currentInstance = null
这样,我们就将 currentInstance
始终指向当前正在执行的组件实例,而所有生命周期函数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执行的,因此当调用生命周期回调函数时,currentInstance
变量必定指向当前所在的组件实例。
接下来为了方便,封装了 createLifecycleMethod
函数,在组件实例上挂载了一些形如 _bm
、_bu
的数组,比如 _bm
表示 beforeMount
,_bu
表示 beforeUpdate
。
接下来就是在对应位置调用对应函数了:
首先在 attachShadow
执行之前执行 _bm
- onBeforeMount
,因为这个过程确实是准备组件挂载的最后一步。
然后在 effect
中调用了两个生命周期,因为 effect
会在每次渲染时执行,所以还特意存储了 isMounted
标记是否为初始化渲染:
effect(() => {
if (isMounted) {
this._bu && this._bu.forEach((cb) => cb())
}
render(template(), root)
if (isMounted) {
this._u && this._u.forEach((cb) => cb())
} else {
isMounted = true
}
})
这样就很容易看懂了,只有初始化渲染过后,从第二次渲染开始,在执行 render
(该函数来自 lit-html
渲染模版引擎)之前调用 _bu
- onBeforeUpdate
,在执行了 render
函数后调用 _u
- onUpdated
。
由于 render(template(), root)
根据 lit-html
的语法,会直接把 template()
返回的 HTML 元素挂载到 root
节点,而 root
就是这个 web component attachShadow
生成的 shadow dom 节点,因此这句话执行结束后渲染就完成了,所以 onBeforeUpdate
与 onUpdated
一前一后。
最后几个生命周期函数都是利用 web component 原生 API 实现的:
connectedCallback() {
this._m && this._m.forEach((cb) => cb())
}
disconnectedCallback() {
this._um && this._um.forEach((cb) => cb())
}
分别实现 mount
、unmount
。这也说明了浏览器 API 分层的清晰之处,只提供创建和销毁的回调,而更新机制完全由业务代码实现,不管是 @vue/reactivity 的 effect
也好,还是 addEventListener
也好,都不关心,所以如果在这之上做完整的框架,需要自己根据实现 onUpdate
生命周期。
最后的最后,还利用 attributeChangedCallback
生命周期监听自定义组件 html attribute 的变化,然后将其直接映射到对 this._props[name]
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attributeChangedCallback(name, oldValue, newValue) {
this._props[name] = newValue
}
看下面的代码片段就知道原因了:
const props = (this._props = shallowReactive({}))
const template = factory.call(this, props)
effect(() => {
render(template(), root)
})
早在初始化时,就将 _props
创建为响应式变量,这样只要将其作为 lit-html 模版表达式的参数(对应 factory.call(this, props)
这段,而 factory
就是 defineComponent('my-child', ['msg'], (props) => { ..
的第三个参数),这样一来,只要这个参数变化了就会触发子组件的重渲染,因为这个 props
已经经过 Reactive 处理了。
总结
vue-lit 实现非常巧妙,学习他的源码可以同时了解一下几种概念:
- reative。
- web component。
- string template。
- 模版引擎的精简实现。
- 生命周期。
以及如何将它们串起来,利用 70 行代码实现一个优雅的渲染引擎。
最后,用这种模式创建的 web component 引入的 runtime lib 在 gzip 后只有 6kb,但却能享受到现代化框架的响应式开发体验,如果你觉得这个 runtime 大小可以忽略不计,那这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创建可维护 web component 的 lib。
讨论地址是:精读《vue-lit 源码》· Issue #396 · dt-fe/weekly
如果你想参与讨论,请 点击这里,每周都有新的主题,周末或周一发布。前端精读 - 帮你筛选靠谱的内容。
关注 前端精读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 3.0 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