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的“中庸”

          一:遵循本性,遵循自然规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应该遵循人的自然秉性,按照本性行事,修养天道。“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具有“善”的本性,我们要保持这种“善”的本性,不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掌握上天变化的道理是阴和阳,掌握大地变化的道理是柔和刚,掌握人生起伏的道理是仁和义。我们要遵循天道,有仁有义。《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根据大地的特点和规律而劳作,地上万物根据天时变化而生息,天象根据道的规律而变化,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会受到灾难!《左传》“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夭,民反德为乱。”自然违背了正常规律,便会发生灾难,大地违反了自身的本性,便会妖异,人民如果违反了道德,就会发生祸乱。故君子遵道而行。

          二:中和。适中,不偏不倚;和顺,心境平和。

      《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天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是人的本性,我们表现出来要符合节度。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中,适中,不偏不倚。“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譬如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与不及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用适中的用于老百姓。“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子曰:“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和,谦恭和顺。孔子“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孔子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言辞一样。“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君子与他人交往保持谦恭和谐友善,但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  和,家庭融洽和睦。《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妻子儿女兄弟关系和顺快乐美好。和,心境平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个人不怨天尤人,而反躬自省。“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即使避世隐居,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三:至诚。

          至诚,极忠诚,极真诚,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是儒家的最高的思想境界。至诚无息,至诚无妄!回到中庸开头,什么是“性”,什么是“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人为的教育。诚为根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只有天下极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本性。诚,纯亦不已。至诚之人,思想纯净,无欲,无妄,可达忘我,无他为的境界!诚,真也。《庄子·渔父》:“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真心诚意,有什么不能感动的呢?诚,信也。《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礼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庸》“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故至诚如神!

四:好学力行。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士志于道。孔子称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非常欣赏《中庸》所说的这种好学力行的态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我很愚笨,也很柔弱,相信一定会聪明和刚强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到的“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