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圈一度被朴树刷屏。
“朴树离场:要回家睡觉了”
“像朴树这样的文青,你嫁不嫁?”
“不一样的朴树,你get到了吗?”
今年是朴树出道的第20个年头。回忆起昔日的“白桦林少年”,你想到了哪些?可能很多人会想起他的忧郁、孤独、或是平凡。
而今天,我要谈谈朴树最打动我的地方——少年感。
为什么是他的少年感?
朴树的少年感干净澄澈、一尘不染。
哪有人不愿意自己一直做个少年呢?
但这是一个易变的时代,价值观摇摆的时代,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迷失自我,而鲜有人坚守最初的本真,拥有那份少年感。
朴树就是少数人的代表。
他就像毛姆笔下的查尔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世事变化,不变的是他的少年初心。
一、21岁放弃名校,投身音乐,成为著名歌手
朴树出生在书香世家,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按照一般的理解,他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出国,日子过得顺风顺水。
但是朴树有自己的想法。
初中毕业后,朴树就明确表示“不想上学”,这让家人们很不理解,其父更是呵斥道:“身为北大教授的孩子不想上学,你这是闹哪出?”
一开始他不肯妥协,但考虑到父母的不易,还是选择奋力一搏,最终考上首都师范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对父母说:“这大学是给你们考的,我不上了啊。”
可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告之下,朴树还是去了。大学生活漫长而枯燥,安稳却毫无活力。终于,马上大二的时候,他中途辍学开始了音乐创作。
为什么要辍学?
朴树后来回忆道:“我从小被保护得太好了,在北大长大,四周都是围墙,流氓进不来。”他早就过够了这种受过度保护的安稳而枯燥的生活,加之他认为“音乐比生命重要”,便果断放弃首都师范大学,投身于音乐事业。
不出一年,朴树的首张专辑《我去2000年》卖出了30万+。
朴树说:“那时候我觉得我能养活我自己,我能生活得非常好,而且你看别人都那么喜欢我,就是真的发自内心有那个满足感。”
朴树忠于自我并在他热爱的事业上拼尽全力,这让他收获到了荣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有些朋友可能会有一点误解,认为我支持辍学。抱歉,我不支持大部分人辍学,但我支持朴树辍学。
为什么只是支持朴树辍学?
1.朴树辍学是为了理想,而大部分人辍学是为了逃避。前者是积极进取,后者则是畏惧退缩,二者存在性质上的区别。
2.朴树辍学,但他有考上名校的能力,大部分人辍学,却没有考上名校的能力。可见辍学也不是适合每个人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朴树虽然辍学了,但是牺牲很大。
首先,失去了父母的经济支持,他常陷入缺钱的窘境。缺钱意味着乐队难以维系,乐手的工资发不出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坚持演出,包括参加商演。而对于一个不喜商演的人来说,跨越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底线,是极其痛苦的。
其次,音乐上高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亮起红灯。
妻子吴晓敏道:“长期熬夜和创作,虽然身体硬件没问题,但软件基本上全坏了。他太过追求极致,特别倔强,不好就推倒全部重来,不断反复,直到令自己满意。”为了保证给观众最好的视听效果,朴树学编曲、学录音,还飞到英国去制作,一首歌反复听至少2000遍成为常态。追逐理想、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做出了身体的牺牲。
如果你是朴树,你会怎么选择?
可能很多人会说,跟朴树一样选择理想,但现实当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现实。
为什么呢?
追求理想的风险更大,因为这个事物本身在实现过程中会带给自己更多挑战,就像朴树从事音乐创作,付出时间、精力,也赔上了自己健康的身体。
当然不顾现实的直接代价也有,就像朴树,他直接失去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
恰恰相反,适应并接受现实成本更低。处在那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比较长,这份长期的稳定性给予了你必要的安全感,你不需要再去考虑进入新领域后带来的落差。你看,如果朴树选择安稳度过四年大学时光,加上父母的“光环”,他的人生一定是令人歆羡的。
可见,要获得高风险高收益的事物也是低概率的。
然而,现实世界很多人都会在世俗面前选择屈服于现实。甚至自我安慰,在接受现实的同时,努力积淀,终有一天可以为了热爱的事情而奋斗,但是当你的时间过多的被适应生活而占据的时候,渐渐忘记最初的热爱,没有了对自我的坚守,暗淡了当初少年的模样。
刘同曾说:“你不会知道,吹倒你的那阵风,是谁的叹息。你也不会知道,拂面的那阵风,来自世界哪个角落。正因如此,计较风从哪里来不重要,长成一棵怎样的树比较重要。 ”
忠于自我、投身于热爱的事物,朴树为我们展示的少年该有的美好模样,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二、37岁身处低谷,知世故,而依旧单纯善良
知乎上有个提问:“你如何评价朴树?”
有个高赞回答:“朴树是一个没有与粉丝一起成长的歌手,粉丝已经长大,而他依然留在那里。”
对比李健,李健的魅力在于和粉丝共同成长,他适应社会看清规则而不逾越规则;而朴树,不去适应这个世界,而是不管世事变幻,以自己的人生哲学保持那份少年感。
岁月像把筛子,把每个人的童年筛得流离失所。身体扩展,灵魂反而萎曲;年轮增加,人格反而缩水。
然而,岁月的大浪淘沙让朴树的灵魂依旧少年,依旧充盈而舒展。
还记得他被问到生活中什么东西会让他比较感兴趣时,朴树回答道,“看书,以及我的狗。”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带给朴树精神上的洗礼。而狗狗带给朴树的是生活中很多乐趣。
一个如此善于为自己营造纯净条件的人,又怎舍得让自己的心灵蒙上尘垢,阻碍健康新鲜血液的流动呢?
2010年,正值朴树事业低谷期,有一个刚搬来的邻居找他借30万块钱,结果他二话没说就给了。但对方拿到钱就“人间蒸发”了。再找到对方时,朴树只傻傻地说了句:“你还不起我钱,就不要来见我。”
朴树借了30万给陌生的邻居小伙,对方跑路了。结果下一次陌生人向他求助,他竟然继续借钱。
“好像人家能把钱还给他一样,还连着被骗了两次。他纯真得简直不像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朴树的经纪人小建说。
通常我们被骗了一次后,就会多长个心眼儿,陌生人再来借钱我们就果断拒绝,甚至报警。可是朴树被骗了一次还有第二次,经纪人说他纯真,但我想说,这就是傻。可也只有这种傻子,才能保持赤子之心。
看过这个世界,见识过人性的善与恶,对为人处世了如指掌,却依然能对世间万物怀有柔软的赤子之心,
保持那份少年感,也正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大抵说的就是朴树这种人吧。
质地洁丽的生命,需要靠单纯的心灵奠基;
精彩厚重的人生,需要用赤子的眼眸审视。
三、45岁登台助唱,他将真实攥得很紧
2018年,朴树去了《跨界歌王》当助唱嘉宾。很多人不解:一向不喜娱乐圈浮华、不肯随波逐流的朴树怎么也参加这活动了呢?
当主持人问朴树,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档《跨界歌王》时,朴树非常耿直地回答:“说实话,这段时间我真的需要钱。”。
在众人面前,朴树没有去“光彩”地伪饰,说自己是喜欢这个节目,出于对音乐的热爱等等“体面”的话,但朴树没有这么做,也不屑于这么做。他拿着话筒,认真地回答主持人,就像少年在课堂上认真回答问题一样。
朴树的身上仍旧保持真实纯粹的少年感,对得起自己,也打动了你我。
我们常说“千帆过尽,归来仍做少年”,口号喊得响,却有不少人已垂死在残酷的现实中。
很多人喜欢朴树,也是由于他这种不为世俗所禁锢的少年感。
听他的歌,“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感受到他积极而自信的青春;
看他的举止,演唱时他羞涩地抿嘴,不断地抓耳机、弹吉他;
欣赏他的话语,“即使全世界都丧心病狂,全世界都去抢银行,我也不会和他们一样,一如既往。” 纵然世情已非,唯他赤子如初。
那个也曾是少年的你,还在吗?
曾经的我们,或充满阳光,或愤世嫉俗,抱怨世界的不公,想要改变他人,改变世界。但是渐渐长大,步入社会,见到了社会的冷暖。一开始你有过迷惘:这么“险恶”的社会,我在学校里怎么没听老师讲过呢?于是单纯稚嫩的你尝试着用在学校里习得的三观努力改变你看到的黑暗面。
“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听过无数种类劝慰后有没有用行动来证明,你和他们不一样,你依旧保持自己的少年感,还是凝滞于物,与世推移?
不幸的是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年少时抵触职场争斗,长大后却做着油滑之事得心应手;
年少时讨厌自私欺骗,长大后却缺斤少两无比短视;
岁月的年轮在增长,你不再有少年感,相反,过早地老去,过早地死去,不再积极地奋斗,也没有了少年的模样。
木心的《鱼丽之宴》中写道: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少年时的立志。 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自认为看穿了,想通了。———就此变成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我们喜欢朴树,其实还是因为喜欢那个仍带着少年气息的自己。
青衫不负踏歌行,莫忘曾经是书生。
如今时光还在,与故人重来,做回天真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