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钱。
省钱是年轻人躲过消费主义镰刀的一面盾牌。
然后努力攒钱,等待机会。
攒钱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低成本方案,没有之一。
省钱+攒钱,只要坚持,路就会越走越宽。
那么人活着总得消费,要省下钱必然要克制消费,怎么克制?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评估消费必要性是有一套明确的逻辑的。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投入产出比,不满足基础的投入产出比,统统不花钱。
说穿了就是价格和收益。
有的东西是低价格高收益,例如一本好书,你用几十块钱买来一次认知飞跃的机会,哪怕最后没读,放在架子上也有装饰价值,买不了吃亏上当。
有的东西是高价格高收益,例如生产力设备,像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机械键盘,这些东西很贵,但是我拿来吃饭用,一定赚得回来。
再例如手机,大家高频使用手机,一定要买好的,这样才赚的回来。
有的东西是低收益低价格,各种不需要的便宜货,蹭个交易添头之类的产品,没啥用,也不贵。
有的东西是低收益高价格,例如各种奢侈品,各种轻奢,你实际上用不到,但是却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消费原则是,低收益的东西坚决不碰,高收益的东西考虑使用频率,高频出高价,低频追性价。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面临的更大问题不是面对高低收益如何选择。
真正让人迷惑并掏钱的,是哪些收益和费用都在波动的商品,你往往无法为之定价。
例如健身卡。
这个东西的收益就很迷,有的人拿来真的天天锻炼,一年下来身材棒棒,这绝对属于高收益;
但也有人一时冲动买了就忘了,或者太忙了,或者健身房跑了,最后除了钱包哪都没瘦,这就属于低收益。
同理还有各类课程,有的人学了突飞猛进,有的人学了改善睡眠。
同样一个东西,不同的人用起来,收益不同。
按照道理来讲,一个人衡量产品的高低收益应该是依据自身的特点来出发的,但鉴于大多数人对于自我认知都有问题(不然也不会被消费主义洗脑),所以我给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案。
既然我们对于自我的意志力存在判断不准的情况,那么很简单我们不去理会这种东西,我们直接衡量价格就行。
如果这个东西你不能百分百确认是高收益产品,那么只要他的价格超出了你月收入的15%,就砍掉没错。
所有没有实用价值,但是能让你获得精神满足的支出,那么只要价格超出了你月收入的5%,就砍掉没错。
如果实在不想砍掉,那就买二手先用,二手经济真是一个宝库,大家一定要多多开发。
现在物质不是不够,是过饱和。
要克制。
说完省钱,我们再说攒钱。
攒钱是一切的一切的起点。
我特别心痛的看着很多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人,在一二线做着光鲜的工作,收入不低,但是很敢花,月光甚至还欠不少信用卡。
我时常在想,如果家里条件好的话还好说,如果家里也一般般,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年龄大了留不下,是回老家吗?他们做的工作老家有吗?
还有的寄希望于婚姻改变命运,嫁个有钱人,娶个有钱人,但这条路的竞争太激烈了,这年头大家都这么想,稍微有点资本的本地人都不缺追求者,很多一对多的渣男都是外表老实看似稳定善良实则闷骚的一比。
如果留不下,岁月不饶人。
已经出来了见识了这个世界,还肯回去吗?
最残忍的不是没见过,而是见过了却留不住。
所以家里没矿,帮不了首付,但又想留下的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是没钱的,因为钱要拿来帮自己改变这个命运。
别瞎花了,省下的钱都好好存下来。
每月给自己定一个KPI,存多少钱,然后一点点抠着达成,如果最终超过了目标,那么拿出超过目标的一小部分犒劳自己一下,没有任何问题。
很多沙雕文案告诉你这是穷人思维,不会花钱怎么能赚钱,微商和传销最爱这么说。
毕竟他们只管让你花钱,你花钱之后能不能挣钱,管他们什么事儿?
他们忙着去4S店花钱拍照发朋友圈呢,200一位可贵了。
相信我,攒钱带来的快乐绝对不比花钱少,作为一个拥有山东攒钱血统的男人,俺没跟你瞎咧咧。
看着自己的余额一点点的增长,这种快感是非常剧烈的。
而且当你有了积累时,不知不觉你就有了底气,这种踏实的感觉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去体会一下,这是任何语言都带来不了的安全感。
而一阵大额消费透支信用卡之后,带来的只有空虚和负罪感。
长期坚持攒钱,你会有一笔小小的积蓄,这是你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也是你的启动资金。
你可以用这笔钱全职考研重新以应届生身份换工作,可以拿来投资,可以拿来开店,甚至你就是想去股市赌一把命运都可以,用法多种多样。
很多人都羡慕各路大佬们神仙操作空手套白狼,别忘了看看他们的原始积累,也是多年努力的一笔小钱。
每一个段伟大的里程都要有个起点,这笔小钱就是你的起点。
第二把钥匙是你整个人生活习惯和态度的改变。
一个善于消费掏空自己的人,和一个善于积蓄充实自己的人,整体的气质就会不一样,后者更有底气,更加从容。
而且一旦你砍掉所有不必要的消费,你在维持存款的同时,还可以在必要的消费中提高几个等级。
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刀刃上的钱一分不省,看似消费不低,但存款依然在增加。一个更加从容,更加自信的你,是省钱与攒钱带来的改变。
乱花,不是本事。
克制不花,才是本事。
说到最后,又是一个心态问题。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心态失衡了。
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但又造成了心理落差。
以前我们都穷,身边人都那样,现在我们看到了真的有这么多富人过着这么爽快的生活,看到了这么多明星这么光鲜的日子。
所以就有落差。
消费主义靠的就是这个落差,他们告诉你只要和明星消费一样,你就是明星。
社交平台又给了每个人成为明星的机会,于是很多人开始透支一切,包装自己。
落差配合消费主义割韭菜,已经快成年轻人的钱包绞肉机了。
最后我还想说,很多人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心理落差,而是没有耐心。
财富积累和命运改变都是很漫长的过程,有的时候甚至要努力一生才能在下一代上看到改变。
每一个富二代炫富的背后,都有一个苦逼一生的富一代,我们需要耐心。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是想要立刻就要,不能接受慢慢变富,不能接受延迟满足感,这就又落入了消费主义的圈套。
消费主义的背面,刻着人性的弱点。
我觉得什么最酷?
我觉得那些与人性斗争,克制着自己的欲望,埋头十几年,一飞冲天的人,最酷。
我觉得那些扣扣索索,没啥大成就,但是和配偶一起扎根大城市培养下一代的人酷毙了。
我觉得那些外表朴实无华,内心无比丰盈的年轻人,超级酷。
我觉得天天打广告,开杂货铺,还能写这种教育读者提高读者购买门槛给自己挖坑的文章的自己,酷的一塌糊涂。
酷是生活态度,不是消费态度。
向命运宣战,可不是靠透支信用卡。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酷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