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编译前,请在 settings.h 中更新 workspace 路径,为使用 openmp,请使用”-fopenmp“参数进行编译
本来这两周计划测试不同 bvh 算法、实现 photonmapping 和 GUI 的,但是最近要去实验室,所以没空写也就算了。
图 1 样例
目前没有使用 make/cmake,但都留了接口
│ background.h 背景光
│ bound.h 即 AABB,用于 hit 时的搜索
│ camera.h 相机模块
│ hitable.h 光线与物体相交模块,管理 hitable 文件夹中的各种形状
│ log.txt 运行日志
│ main.cpp CLI 主函数
│ main.exe CLI 编译程序
│ material.h 材质模块,管理 material 文件夹各种材质
│ picture.ppm 输出的 ppm 格式图片
│ ray.h 光线 Class
│ README.md
│ sampler.h 取样模块,即 Monte-Carlo,管理 sampler 文件夹采样函数
│ scene.h 场景(目前全部写在一个文件中)
│ geometry/geometry.h 3vector Class
│
├─accelerator 加速模块,目前只写了 bvh 加速,kd-tree 和基于其上的 photon-mapping 还没来及写
│ │ bvh.h bvh Class
│ │
│ └─bvh_method
│ bvh_build.h bvh 函数定义
│ bvh_node.h bvh 使用的 struct
│
├─gui GUI 界面,使用 Qt5
├─hitable
│ aabb.h 实际上使用的是 bound.h
│ cube.h 采用 intersect 方法写的 cube(还可以使用三角面片等方法实现)
│ cylinder.h 圆柱体
│ hitable_list.h 其实应该叫做 Union,是 hitable 集合的并
│ intersect.h Intersect, hitable 集合的交
│ plane.h 无穷大平面
│ sphere.h 球
│ triangle.h 三角面片
│
├─loader 文件加载器
│ │ myobjloader.h 自己写的 c based obj/mtl 模型文件加载
│ │ mypngloader.h 基于 stb_image 的图片加载器(理论上不仅支持 png),本来尝试使用 pnglib,但很笨重,最后决定直接用 stb
│ │
│ └─external
│ stb_image.h
│
├─material
│ glass.h 玻璃
│ lambertian.h 余弦体
│ metal.h 金属
│ source.h 光源
│ texture.h 贴图
│
├─model 模型文件(目前仅支持 obj/mtl,可以使用开源的 blender 转格式)
│
├─mylib
│ common.h 基本所有模块都要用到的基本头
│ mycode.h 我 coding 是的一些习惯性宏或函数
│ mylogo.h Cli 界面 LOGO
│ myrand.h 随机数生成器
│ onb.h onb 模块,用的不是太多
│ settings.h 编译参数宏(利于使用什么算法,是否打开色散 etc.)可以用 cmake 输入,根据需求进行编译
│
├─notes 笔记
│ bvh.md
│ idea.md
│
├─pics 输出(各种测试)图片
│ ├─png png 格式输出
│ └─ppm ppm 格式输出
│
├─sampler
│ cos_sampler.h 余弦分布采样
│ hit_sampler.h 光源 oriented 采样
│ mix_sampler.h 混合采样
│
└─test 测试模块
GUI 使用 Qt5,但是还没来及写好,下图是作为替代随便写的 Cli 交互界面
图 2 CLI
几何体实现都不复杂因为懒只实现了 cube、sphere、plane、cylinder,其实使用牛顿下山等方法,任意曲面都很好实现。
cylinder
目前的实现在代码层面上有些暴力,可优化
cube
cube 虽然有多种方法,但这里实现的其实更鲁棒一点,实际上实现的是平行六面体,比 cube 有更高的自由度。
hitable_list 和 Intersect 实现的时物体组的交并
很简单(解 t , λ , μ t,\lambda, \mu t,λ,μ的三元线性方程组即可)又很重要,不做赘述,值得一提的时 obj 文件是右手螺旋顺序,以及当下的实现尽可能将计算量预处理在生成三角面片时,但是会浪费存储(目前跑下来加上贴图和模型内存占用也并不大,所以不是什么问题)
如图二是加载了 02 模型加贴图,使用了 bvh 树,20000spp,8 线程 openmp 的资源占用:
图 3 任务管理器
玻璃的折射与投射都是很基础的内容,很容易实现,这里额外实现了色散(dispersion)效果,因为只是将光线在第一次发生色散时分为三个通道分别走 rgb 而已(和容易看到,光线可逆对色散也成立,所以可以这样做),复杂度增加是常数量级(❤️),在 settings.h 种可以设置宏的值开关决定是否编译色散的部分,为了节省资源,一半会将色散关闭。
正常玻璃 rgb 折射率跨度只有约 0.5,因此没必要用 Sellmeier equation,不过为了让效果稍微明显点,图 4 使用了 1.5-1.6 的折射率跨度,注意物体的边缘有明显的色散效果。
显然,全反射在球形玻璃中不会出现,但图 4 中立方体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全反射。
图 4 dispersion
没什么好说的
光源目前使用的是球状面光源,三角面片的面光源也实现了,但并未使用,因为在 Monte-Carlo 中为了使用重要性采样,需要计算面光源的立体角,而三角面片的立体角无法在 O(1)时间内精准计算,只能在足够远或三角面片足够小的近似下计算,所以有可能造成光源近处物体的失真(但是应该看不出来,而且只要三角面片够小也可以)
另外还有 directed source,准备和 photon-mapping 一起实现(因为可以做出汇聚光的效果)
Texture 通过计算碰撞点相对贴图的 uv 坐标返回反射率或颜色,目前只有 png 和常数贴图(即单色),其他实现的必要似乎也不大。
只实现 png 的主要原因是 png 是无损压缩,大部分模型贴图使用的都是 png 格式。
下图 5.1 是 02mainbody 贴图,5.2 是在室外的渲染效果,颜色比较淡的原因是使用了 gamma 修正,而图 5.3 则是关闭 gamma 修正的效果(都是 100spp)。
图 5.2 gamma on
图 5.2 gamma on
目前 Camera 只能设置 FOV,LookFrom,LookAt,还不支持焦距,之所以不支持原因是现在只是用了纯 Monte-Carlo,因此噪音已经很大了,如果加上焦距(和延迟摄影)效果,采样自由度又会增加,从而造成噪音不可控(具体可以参见 sampler 部分)。
但是只要利用焦平面和透镜组三基点(主点、节点、焦点)的性质,并在 Class ray 中加上时间自由度,景深和延迟摄影效果都很好实现。
采用了重要性采样的 Monte-Carlo,简单而言就是让更多的光线打到亮的地方(例如光源,平面镜,玻璃),之后通过加权得到真实的亮度,这样有两点好处
特别是在黑暗的环境中,如果不用重要性采样的 Monte-Carlo,场景就会一片黑暗
图 6.1, 6.2 是同样 sample 数下(300spp)使用与不使用重要性采样的对比(其中图 6.2 中墙上的影子是一个小 bug,已经修复了)
图 6.1 300spp 不使用重要性采样的 Monte Carlo
图 6.1 300spp 使用重要性采样的 Monte Carlo
但是 Monte-Carlo 这种纯采样机制,注定会噪声很大,图 7 是 wiki 上的对比,每张图都比前一张采样率翻倍,可以看到 noise 是 Monte-Carlo 无法避免且致命的缺陷。
图 7 Monte Carlo 噪声变化
随机数生成对图片的噪声(显然)也有很大影响
图 8.1 和 8.2 是同样 spp 同一场景下使用不同随机数生成方法得到的结果(因为场景生成也用了随机数,所以场景也略有不同)
图 8.1 随机数生成器 1
inline double random_double() {
return rand() / (RAND_MAX + 1.0);
}
图 8.2 随机数生成器 2
static double random_double()
{http://www.biyezuopin.vip
static std::random_device seed_gen;
static std::mt19937 engine(seed_gen());
static std::uniform_real_distribution<> dist(0.0, 1.0);
return dist(engine);
}
按余弦分布采样,对于有环境光的场景(室外),以为余弦体就是余弦分布,这样采样采样率分布与实际贡献一致,误差最小
像光源(或玻璃)采样
支持任意数量 sampler 按任意权重加权采样,一般采用 cos,hit 各一半进行采样。
目前没有单独出来作为一个模块,功能主要是递归的 path tracing。
写的时候使用了 C 风格的输入输出,后面会替换程 cpp 风格
图 9 是没有加载贴图的效果
图 9 no texture 02 indoor
加速模块主要是 bvh、kd-tree、photon mapping,不过目前只实现了 bvh
之所以使用 bvh 而非 kd-tree(photon mapping 会使用 kd-tree),原因在于 bvh 虽然是基于物体的分割(kd-tree 是基于空间的分割),造成无法保证前后遮挡关系,不能终止树的遍历,从而导致性能不如 kd-tree,但是 kd-tree 可以维护(以为着可以适用于 RTRT 场景)并且通过一些加速算法(例如我使用的 ordered bvh),可以达到与 bvh 不相上下的效果,自然会更 popular,可以参考 Stack Exchange 上的回答。
本文参考了 Wald et. al.的论文和 PBRT 的实现,不过应为还没来及测试各种算法实际跑出来的速率,所以具体细节会放到下一次作业,这里只简单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