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摘抄

在日益流行的极简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中,极简的美学意蕴、哲学内涵、生活理念与商业价值早已泥沙俱下.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出,当代社会中消费品的使用价值弱化,更多让位于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实中这些极简主义者则在极力反思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物究竟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人的价值,又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人际关系的价值。正如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所描述的,当位于第三消费时代的人们发现物质太过丰富,而他们的个性已经在如此丰富的物质产品中迷失的时候,他们意识到,或许物质根本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他们甚至对思考“我究竟是谁”、“我究竟需要什么”感到疲惫。

于是,极简主义者试图寻找一条崭新、简约、轻松,同时能够重新定义“自我”的路,他们期待这条路能使消费和生活回归到对“人”自身价值的体上。


如今,在日益流行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中,极简的美学意蕴、哲学内涵、生活理念与商业价值早已难分彼此。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化生活中,“极简”也愈发成为一个泛化的概念,裹挟着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况、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在新的消费时代疾速前行。

极简与消费互相纠缠、互利共生。究竟是极简在重新定义消费,还是消费在定义极简? 

——《极简生活-捷径还是迷宫?》南方人物周刊



将公共问题敏感化是暗箱政治的遗腹子,不符合现代政治运行要求。现代政治是将决策、权力、公共事务管理置于阳光下运行,让公众知晓决策程序,能够对决策实施监督,确保政策、权力依程序运行,防止错误的政策一再错误地被执行,违规、脱轨行为被一再放纵,直致不可收拾的状态,将公共问题敏感化显然有悖于此,不符合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

将公共问题敏感化的教训已然惨重,中国急需一场在各个领域的“脱敏”运动,凡是不必要的“维敏”不是耍流氓,就是别有用心,公众不要被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放弃自己知情权和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和批评权永远是一个国家健康的最好良药。

——《公众话题敏感化遗害无穷》廖保平



猎奇式的品尝注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地道美食何处寻》人民日报评论



在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之时,匆匆忙忙就为事件定性,且所采用的还是“二手信息”,确实值得商榷。


公共治理不能成为流量的奴隶,也不能被权力机构的低效运行所迟滞。

——《政能亮丨建立权威的信息披露机制,缓解知情焦虑》凤凰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事评论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