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成预习作业”

在总结前两次预习作业的基础上,以及课程组长方娇艳老师对提交作业的一些建议,做第三次作业时,有了更多想法。对第三次预习作业的思考力可以说不亚于写论文,因为内容多,构思甚至比写论文还要费脑力。

在做第三次预习作业之前,我对文本知识进行了再次梳理,想找出章节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或称作承接点),并寻找佐藤学先生要向我们透露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对我们的实际教学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在编著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一定有自己的逻辑,每个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应该有一条无形的线穿引着,循着这条线,我们可以找到与自己实际教学相联系的路径。

再次阅读文本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不管是看到在电子文档上的批注,还是纸质书上的圈点勾画,觉得以前的认识有点浅薄好笑,特别是以前用红笔笔标注不太理解的地方,此时却有很清晰的认识。说实在的,再次或多次阅读文本的时候,每次感受都不是太一样,但是每一次都不能少,因为,只有前面“浅薄好笑”的批注,才会有当前更深刻的思考和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也许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因吧。为了区别现在的理解,我用了第三种颜色的笔——铅笔勾画出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语句,并第一次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章做了梳理,更清晰章节脉络。

第三章《设计课程》,为什么要论述设计课程?因为在当今的21世纪,创造学习的课程是每个教师应具有的才能。在前几年关注“怎么教、如何学?”有关课堂“术”的基础上,很多老师课堂教学改革只发生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实质——学死知识,(这种技术改革之前是死学知识。)没有真正引领学生去发掘知识这一大事物的内在魅力,从而,学生的持续学习就会受阻,学习知识的面不能最大化的拓宽,尤其是有关生命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永远是问题。从培养一个合格的好公民角度,现行的课程体系也需要完善,通过扩大化课程体系,促进“社会全人”建设。

那么,什么是课程?作者所提的课程不同于我们现在所教授的课程,是在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框架之下,统一编制的,单元是由“目标•达成•评价”的单位组织的学科教材,那么我们所用的课程就只能是“教材概要”。佐藤学先生提出的课程是什么样子呢?“ 创造课程”该干些什么?怎么干呢?先生提到的课程是“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轨迹”、“学习的履历”。顾名思义,先生所说的课程是实践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提前计划好的。很明显这种实践出来的课程,是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但是如何创造这样的课程就不太容易了。佐藤学先生让我们回顾学习的含义,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 在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和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实践和完成的。那么,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就应该把这三种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而加以组织。那么这种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组织起来,就是创造课程了!此处有两个课程概念“阶梯型”课程与“登山型”课程,第一次阅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名词,现在却有豁亮的感觉——很明显,阶梯形课程已经有铺好的道路,一个一个台阶,犹如一个又一个单元,学习者拾阶而上,不用太多思考,因为路径已经设定,评价是一元化的,登上了台阶就是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在这样的课程中,很多学生忍耐不了机械地行走,久而久之失去了上台阶的兴致,从而被淘汰。登山型课程没有固定的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同伴去探险,这样课程也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能让学生坚持的更更久些,也许到达不了最高的山峰,但是,沿途中的风景也是获得,更重要的是登山旅程中,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是现实的,也是真实的。

登山型课程也就是“综合学习课程”,我们对综合学习并不陌生,是因为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也提出了综合学习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综合学习的认识是否到位?说实在的,以前我也认为综合学习就是通过活动、经验(体验) 而进行的,甚至把“综合学习”看成是户外的一些活动而已。我们只有明白了综合学习的含义,才能创造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那么,什么是综合学习呢?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佐藤学先生通过了“海洋中的生物”、“下水道的研究”、“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琵琶湖”、“向残疾人学习”、“分数的应用”、“云的产生”、“霜柱为什么会产生?”等案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产生综合学习、综合学习的乐趣与发展路径、如何成为综合学习的教师等有关内容,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明白了综合学习的实践意义,如何开展综合学习、开着综合学习的重要性。综合学习也是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的学习,这样综合学习课程的意义就非常显著了,不仅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需要综合学习课程,我们的学科学习,也能在综合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得以提升。这些综合学习课程在创造,其实是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需要“综合力量”(学生、同事、甚至有家长、市民等),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师生、同事之间就会形成学习共同体,这也是佐藤学先生编制本章节的最大目标吧!

如果我们在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能够有诸多的思考,让佐藤学先生在我们心中豁亮,并与我们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向上向善发展,或大或小促进我们学校目前的教研现状,应该是郝老师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吧!

做作业不能仅限于做作业,通过做作业激发思考,联系实际,内化运用,促进经验改造应该是作业的目的吧!我们平时给学生的作业,是否也有如此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完成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