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

迁移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教师希望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由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门学科迁移到另一门学科,从学校迁移到家庭,直至社会。知识迁移的过程,是知识实践作用的过程,是能力技能发挥的过程。

人的迁移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早期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注重学习条件和迁移条件的相似性,桑代克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即初始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取决于两个时间之间的要素的匹配程度。基本要素被界定为具体事实和技能。

想想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上课时懂了、会了,可是到写作业,考试时遇到课堂上类似的问题,还能勉强解决,可当问题稍作变形,孩子便不知所措,这也许就是初始学习与后继学习基本要素不匹配造成的,但也与学生的初始知识没有条件化相关。

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初始学习不达到一定的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这与我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有相似之处。

第二个因素是迁移受理解性学习的影响,而非仅靠记忆事实或墨守成规。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有助于将知识条件化,形成一定的知识表征,这样在迁移时才能够进行顺畅地提取。

在所有的学习领域中,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时间的主要投入密切相关,学习材料所有的时间大致与被学材料的数量成正比,尽管许多人认为“天赋”在一个人成为某一领域专家方面起作用,但是即便看上去像天才,个人为了拓展其专业知识亦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学习者常(尤其是学校环境的学习者)常会遇到没有明确意义和清晰逻辑的任务。对他们来说,一开始便要从事理解性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也许需要时间去探究基本概念,生成与其他已有信息的联系。一下子接触大量主题会妨碍学习和随后的迁移,因为学生(a)只是学习孤立的,没有经过组织和联系的事实,或(b)接受他们无法掌握的组织原则,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具体信息使这些原则变得有意义。

像我现在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时,第一遍看到的都是毫不相关的概念,甚至是连某些词语的意思都不理解,能明白文意就很困难,更别说将知识进行迁移了。伴着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对本书的反复阅读,某些概念的意义在心中也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

这也许就是教育三阶段中的浪漫阶段,不断地丰富积累知识。

那么,长时间的专注力,及学习动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行为主义者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和外部力量来驱使。但人们还是比较关注内外缘由。

在看到他们所学东西的用途以及发现他们能用信息影响别人——尤其是地方社群时,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具有坚强的学习动机。这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自尊感”促使了人们克服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