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汶川



她们不是不再悲伤,而是勇敢而倔强地,从悲伤中直起身来,把“灾民”的标签撕掉。就像脱去一件旧衣裳,折叠好了,轻轻放在箱底。踩在悲伤的台阶上,一直往上。

——吴琪

十年

汶川

静夜说汶川,永远定格在北川中学那些鲜活的被掩埋的孩子们。那年,儿子正是中学年纪,因此将心比心格外触目惊心。我最好的闺蜜高静,当时他们夫妻都在武警部队,一个在延边武警一个是廊坊武警学院,同时接到任务赶赴汶川救灾。闺蜜所在的廊坊武警学院是赶往映秀,送别时看着老父抱着几岁的儿子,高静说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也能向领导汇报丈夫同时在赶往灾区的路上留守她一个,但职责所在,必须去。她老爹高叔叔是位老军人,从接到任务通知那刻起,只是默默给女儿收拾行囊。我则是两宿睡不着觉直至接到她消息才心安,十几天后回来的她是个黑瘦黑瘦的小人儿,她说去映秀山路危险异常,一面是陡峭的岩壁,一面是悬崖,下边是湍急的水流,道路很窄,山体不时有石头滚落,由于桥面断裂无法前进,需要在很狭窄的山路上掉头,是那种大客车,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也曾亲历救灾的武警战士整车人全部遇险遇难......她说在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她说,她跟战友们一样把所有财物都留给了当地灾民......

十年·汶川_第1张图片

                                                               生命的托举

生命的托举,这张照片为中国军事摄影家刘应华拍摄,被称为抗震救灾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镜头之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

如今,十年了,时间的沉淀或许可以抚慰伤痛,但那段想起便泛泪光的记忆,却不曾褪色。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之来处。

川人不负国, 国人不忘川!

有一首歌叫“生死不离”! 

有一种支援是“川流不息”!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力量”! 

有一个声音叫“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有一个口号叫: 我们都是汶川人!

缅怀伤痛,是对生命应有的姿态,更是为了更好拥抱明天,砥砺前行。死者长已矣,生者或余悲。但愿逝者能忘却地震来临瞬间的惊悸;但愿生者谨记生命力量的坚韧与伟大、人间大爱的无私与朴实,珍惜当下,奋力前行。

今天《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朋友问我这周日能不能去成都窄巷子30号.三联韬奋书店参加一场地震十周年的座谈活动。汶川地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被称为我们在和平时期经历的最大一场“战役”。“5.12”发生后,《三联生活周刊》连续做了四期专刊,以《生命高于一切》《我们都要一个家》这样的封面,表达我们对地震和灾后救援、重建的关注。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们又派出记者分赴都江堰、汶川、北川、德阳等地,既回访当年的采访对象,也去了解那些灾后重新面对生活的人们,去感受她们的眼泪以及欢笑。三联做了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新刊《悲伤之上》,来表达对地震对汶川对汶川人的理解。朋友恰巧就是被派记者。她说10年过去了,大部分汶川人重新找到了生活和内心的节律。震后复原期,阿坝州汶川、理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 农作物种植调整,采购了大量果树苗木,种植车厘子面积超过一万亩。

又一个5月,公路边人家种在门口的月季丛又开了。

几十枝深红色、碗口大的花朵簇在一块儿,热烈得就像没有下一个夏天。

或许是因为高原的温度和雨水过于吝啬,此地的植物总是生长得奋力和烂漫。比如,别处顶多能盖满墙头的金银花,在这里可以一路攀爬上七八米高的老核桃树。


院落里、马路边以及山地之间随处可见樱桃树。

如果不是亲见,很少有人会相信樱桃会安长于这片山地。

在经过高原漫长的秋冬过后,这种常绿落叶植物总会在每个5月的前15天内,结出红色的甜蜜果实。

“她们不是不再悲伤,而是勇敢而倔强地,从悲伤中直起身来,把“灾民”的标签撕掉。就像脱去一件旧衣裳,折叠好了,轻轻放在箱底。

踩在悲伤的台阶上,一直往上。”

吴琪在《映秀:沈琴的故事》中如是写。

这次参加活动的三联人里边,副主编吴琪作为2008年和2018年两次报道汶川的记者,将与分享她的采访和感受。 

2008-2018,整整10年。那年的5月12日,你在做什么?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10年前,我们生死不离;10年后,这里生生不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祭奠每个逝去的同胞,也祝福这座重生的城市。

汶川,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年·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