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庆假期,我嫌去哪儿人都多,于是约了好朋友一家,在滨湖的塘西河公园野餐,爸爸们带着孩子们都在公园的沙地里玩得非常尽兴,我和好朋友坐在垫子上快活的吃着各种零食,爸爸们中途孩子们回来,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Mike看到了面包切片,说“妈妈,我要面包。”我说:“拿吧。”
这时老公说:“别让他自己拿,他一拿拿好多,一口塞很多会吐掉的。”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Mike嘴巴塞满,然后一口面包泥团吐出来的样子,瞬间就撕了一块小面包给Mike。
旁边的朋友看着说:"你变得真快。“
我想一想,没有说话。因为那一刻,我想到了两种面对自己的方式:
1、会坚持,也需要会妥协,学会拥抱自己的对立面。
《疯狂动物城》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中小动物的角色感跟我们常规的印象反差很大。
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温柔的,她却是要当一个勇敢的警察;狐狸在绘本中通常是狡猾的,但是在影片中她却是一个渴望友谊和理解的角色;树懒闪电在车管所这种政府部门工作,应该反应更快速,结果他的动作却极其缓慢。
影片通过这样的反转,告诉我们一个人性格中是有多面性的,外向和内隐的性格都会显露在同一个人身上。
人本心理学家荣格有个很著名的观点:“人格与阴影”。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它们藏在潜意识的深处,甚至可以说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在生活中,二元对立无处不在,特别是人的头脑很容易固化一些东西,判断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好的,那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我们要这个好的,而要远离那个坏的。
但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于是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意识上使劲朝向A,而我们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
比如说我们越想培养孩子的优点,我们就越容易执着于想到他的缺点。
比如说我们越想对孩子温柔,就越容易崩溃发火。
比如说我们内心越想在情感上独立,就越容易依赖彼此的感情。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就是说,当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这一面,就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在关系中,把对立面都活出来。
接纳自己的温柔,也接纳自己的狂躁。感受自己的坚持,也感受自己的妥协。倾听内心想要的自由,也倾听内心的恐惧。
当你接纳的维度越多,你的格局也就越开阔。
2、学会正确的反思姿势。
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需要思考,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跟永澄老师学到的CIP认知思维模型。
我们经常说的复盘和反思,却常常不知道复盘和反思到底在说些什么?从哪些方面开始,那么CIP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结构化的反思模式。我们也从下面最熟悉的部分开始来看,自下而上的来看。
CIP的全称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四个要点:
CIP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想要让做某某事的结果(输出)更好的话,我要如何做呢?”
我们可以用CIP给出的结构来思考:
• 自我认知:我要如何更了解自己,才能让结果变好?
• 对象认知:我面对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怎么样能够依据对象的特点来让结果变好?
• 决策:我的决策是否符合决策原则、决策流程,是否进行推演,思路是否高级……?
• 元认知:我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遇到问题要如何处理……?
对于上面那件小事,我们用CIP反思模式来回顾下:
自我认知:我知道我想给孩子的方式是允许他又探索的自由,有必须是在规则内的自由,怎样才能让结果变好?每次给予孩子反馈之前要有觉察,带着觉察去教育。
对象认知:我面对的对象是Mike,他很喜欢自己做决定,很有主见,当他拿面包的时候,我可以先问问他:“要大的还是小的”,让他自己做选择,这样会让他更有成就感。”
决策:从「以终为始」的原则来看,我知道我想培养独立自主有创意的孩子;
从「决策原则」的要求来看,我知道我努力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既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和而不同。
元认知:我知道自己在努力关注每个微小的教育时刻,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是从日常培养起来的,我期待用更多维度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卡片。
认知再更新,都没有思维模式更新的速度快。当你带着觉察,不断从多个维度去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建立信任机制,就可以朝着人生愿景猛烈的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