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设计深度神经网络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这推动了神经架构搜索(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NAS)
技术的发展,以实现自动化设计。然而,NAS
算法往往速度慢且成本昂贵;它们需要训练大量的候选网络,以便为搜索过程提供信息。如果我们能够从网络的初始状态部分预测其训练的精度,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测验了未经训练的网络中数据点之间的激活重叠,并激励如何能够给出有效表明网络训练性能的度量。作者将这种方法整合到一个简单的算法中,该算法允许我们在几秒钟内在单个GPU
上搜索强大的网络,而无需任何训练,并在NAS-Bench-101
、NAS-Bench-201
、NATS Bench
和NDS(Network Design Spaces)
上验证了其有效性。
最终,作者的算法能够在30s
内在NAS-Bench-201
搜索空间上搜索到精度为92.81%
的网络,比传统NAS
方法快了几个数量级。
Paper:https://arxiv.org/abs/2006.04647
Code:https://github.com/BayesWatch/nas-without-training
Time |
Paper |
Author |
Method |
[Dis]advantages |
---|---|---|---|---|
2017 |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Zoph & Le | 作者使用RNN控制器来生成候选网络,并对候选网络进行训练,使用强化学习更新控制器,以提高其生成的候选网络的质量 | 控制器每次的输出结构都要进行训练,成本较高,作者使用800个GPU在CIFAR10数据集上训练了28天;缺乏灵活性,最终获得的网络是固定的,不能扩展,即不能用于移动设备或其他数据集 |
2018 |
Learning transferable architectures for scalable image recognition |
Zoph et al. | 在神经单元块上搜索,而不是在整个架构上搜索。即作者搜索一个标准单元和一个简化单元(合并池)进行CIFAR10分类,然后将其用作ImageNet分类的更大网络的单元块 | 在数量上更加灵活,单元块可以根据预算进行调整;500个GPU训练了4天 |
2018 |
Efficient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via parameter sharing |
Pham et al. | 允许候选网络共享权重,以便进行联合训练 | 降低了搜索的计算成本,使用单个GPU在CIFAR10数据集上运行了半天 |
2020 |
Evaluating the search phase of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
Yu et al. | 证明了共享权重方法抑制了对最佳网络结构的搜索,使随机搜索成为一种极其有效的NAS基线 | / |
对于一些从业者来说,NAS
仍然很慢。在硬件感知设置中,能够快速(即以秒为单位)执行NAS
将非常有用,在该设置中,每个设备和任务通常需要单独搜索。
Time |
Paper |
Author |
Method |
[Dis]advantages |
---|---|---|---|---|
2019 |
FBNet: Hardwareaware efficient convnet design via differentiabl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
Wu et al. | / | / |
2019 |
MnasNet: Platform-awar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for mobile |
Tan et al. | / | / |
评估NAS
算法有效性的主要障碍是搜索空间(所有可能网络的集合)太大,无法进行详尽的评估。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benchmarks
:
Benchmarks | Introduction |
---|---|
NAS-Bench 101 |
包含423624 个神经网络,在CIFAR10 数据集上经过了108 个epoch 的训练,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初始化 |
NAS-Bench 201 |
包含15625 个神经网络,CIFAR10/CIFAR100/ImageNet-16-120 数据集上训练了多次 |
NATS-Bench |
有两种搜索空间:拓扑搜索空间NATS-Bench TSS ,包含15625 个神经网络,也就是NAS-Bench 201 ;大小搜索空间NATS-Bench SSS ,包含32768 个神经网络,这些网络之间的cells 通道数不同。 |
作者的目标是设计一种方法,在初始化时对网络架构进行评分,以表示其最终训练的精度,这样就可以使用成本低廉的计算方法来代替NAS
算法中昂贵的训练步骤。
给定一个具有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s, RELU)
的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在每层的每个RELU
单元上确定一个关于该单元是未激活(值为负,因此乘以零)还是已激活(在这种情况下,其值乘以一)的二进制指标。固定这些指标变量,现在网络由线性算子局部定义,该算子通过将散布在每个层上的线性映射(the linear maps)
与二进制校正单元(the binary rectification units)
相乘而获得。
mini-batch data
X = { x i } i = 1 N X = \{x_i\}_{i=1}^N X={xi}i=1N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映射为 f ( x i ) f(x_i) f(xi), f f f中 x x x处RELU
单元的指示变量形成一个定义线性区域(the linear region)
的二进制码 c i c_i ci。与两个输入相关联的二进制码越相似,网络学习分离这些输入就越具有挑战性,当两个输入具有相同的二进制码时,它们位于网络的相同线性区域内,因此特别难以分离。相反,当输入被很好地区分时,学习应该更容易。下图可视化了ReLU
单元的二进制激活码对应的线性区域:
其中,1. 每个ReLU
节点 A i A_i Ai将输入拆分为激活区域(>0)
和非激活区域,我们将激活区域标记为1
,非激活区域标记为0
;2. 与每个节点 A i A_i Ai相关联的激活和非激活区域相交,具有相同激活模式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
区域是共线的(co-linear)
;3. 下一层的ReLU
节点 B B B将空间进一步划分为激活区域和非激活区域;4. 给定节点上的每个线性区域都可以由其前面的所有ReLU
节点的激活模式唯一定义。
作者用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
d H ( c i , c j ) d_H(c_i, c_j) dH(ci,cj)来衡量两个输入(未训练网络的输入二进制码)的不相似程度(也可以说是相似性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核矩阵(kernel matrix)
K H K_H KH来测验整个小批量数据的二进制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K H = ( N A − d H ( c 1 , c 1 ) … N A − d H ( c 1 , c N ) ⋮ ⋱ ⋮ N A − d H ( c N , c 1 ) … N A − d H ( c N , c N ) ) K_H = \begin{pmatrix} N_A-d_H(c_1, c_1) & \dots & N_A-d_H(c_1, c_N) \\ \vdots & \ddots & \vdots \\ N_A-d_H(c_N, c_1) & \dots & N_A-d_H(c_N, c_N) \end{pmatrix} KH=⎝⎜⎛NA−dH(c1,c1)⋮NA−dH(cN,c1)…⋱…NA−dH(c1,cN)⋮NA−dH(cN,cN)⎠⎟⎞ 其中, N A N_A NA是网络中RELU
单元的数量, N N N是mini-batch
的大小,这里是128
。
这一点理解有些别扭,核矩阵 K H K_H KH衡量的是不同数据输入的相似性程度,相似性程度越低, K H K_H KH越接近于对角线。
高性能网络具有较少的非对角元素和较高的相似性(如下图),可以利用这一观察结果来预测未经训练的网络的最终性能,作者使用以下公式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s = l o g ∣ K H ∣ s=log |K_H| s=log∣KH∣ K H K_H KH越接近于对角线(最好只有对角线,也就是相似性越低,即不相似性越高), s s s越高,表示训练后的模型精度更高。
举个简单的栗子:
假设 K H = ( a b c d ) K_H = \begin{pmatrix} a & b \\ c & d \end{pmatrix} KH=(acbd),则 ∣ K H ∣ = ∣ a b c d ∣ = a d − b c |K_H| = \begin{vmatrix} a & b \\ c & d \end{vmatrix}=ad-bc ∣KH∣=∣∣∣∣acbd∣∣∣∣=ad−bc,当b=c=0时, ∣ K H ∣ |K_H| ∣KH∣有最大值,即 K H = ( a 0 0 d ) K_H = \begin{pmatrix} a & 0 \\ 0 & d \end{pmatrix} KH=(a00d),此时 K H K_H KH是一个对角矩阵,也就是只有主对角线元素有值,其它位置均为0。此时的 K H K_H KH表示的相似性程度最低,相应的 s c o r e score score最高。
上图显示的是NAS-Bench-201
中未训练的网络结构对应的核矩阵,输入的mini-batch size
为128
。将这些图中的 K H K_H KH归一化,以便对角线条目为1
,然后根据最终的CIFAR10
验证精度将 K H K_H KH分类为列。较暗的区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轮廓鲜明,精度低;较浅的区域相似性很小,模型的精度高,说明模型能够很好的区分图像的特征,因此可以使用 K H K_H KH来预测未经训练的网络的最终性能,而无需任何训练。
Hamming
距离:对应二进制位不同的位置的数目
为了说明score
与模型精度的关系,作者对比了各搜索空间在各数据集上的score
与模型的精度(随机采样1000
个样本),可以看到模型的精度与score
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具体如下图:
其中, τ \tau τ表示
Kendall
系数。
作者提出了一种NASWOT(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without Training)
算法(如下图),即不使用神经网络作为生成器,而是从搜索空间中随机生成一个候选网络,然后使用score
方程在未经训练的状态下对其进行评分。
作者提出的score
可以直接并入现有的NAS
算法中,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在REA(Regularised EA)
上进行了改变,称之为AREA(Assisted-REA)
。AREA
随机抽样一个更大的群体(population
为20
,REA
为10
),并使用score
为REA
算法选择初始群体,具体算法如下:
作者使用了CIFAR-10
、CIFAR-100
和ImageNet-16-120
数据集在NAS-Bench-201
搜索空间上对非权重共享、权重共享和免训练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无能论是搜索速度,还是搜索出来的模型精度,其性能都比其他方法好,尤其是搜索速度,比其它的NAS
算法快了几个数量级。具体如下图:
此外,作者在CIFAR-10
数据集上,对自己的算法和其他NAS
算法在搜索时间和精度上做了一个更直观的比较,具体如下图:
根据代码,作者的核矩阵可以理解为一个混淆矩阵,表示的是数据的相似程度。
# 核矩阵kernel matrix
inp = inp.view(inp.size(0), -1)
x = (inp > 0).float()
K = x @ x.t()
K2 = (1.-x) @ (1.-x.t())
network.K = network.K + K.cpu().numpy() + K2.cpu().numpy()
"""K表示了二进制码中相同位置的个数,network.K表示的是整个网络的二进制码中相同位置的个数,也就是相似度"""
为了方便展示,这里小编也将核矩阵进行了可视化操作,具体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matplotlib import cm, colors
def plot_confusion_matrix(data, title, cmap):
data_max = data.max()
data_min = data.min()
data = (data - data_min) / (data_max - data_min)
plt.imshow(data, interpolation='nearest', cmap=cmap)
plt.title(title)
plt.colorbar(cm.ScalarMappable(cmap=cmap))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 = np.random.randn(128, 1000)
x = np.zeros(shape=data.shape)
x[data > 0] = 1
k1 = x @ x.T
k2 = (1 - x) @ (1 - x.T)
k = k1 + k2
cmap = colors.LinearSegmentedColormap.from_list('cmap', ['#FFFFFF', '#A12741'], 256)
plot_confusion_matrix(data=k, title="kernel matrix", cmap=cmap)
# plt.savefig('kernel-matrix.png')
plt.show()
score
的计算也很简单,使用了numpy.linalg
库来计算:
def hooklogdet(K, labels=None):
# 计算行列式的符号和自然对数
s, ld = np.linalg.slogdet(K)
return ld
Kendall
系数 τ \tau τ的计算:
from scipy import stats
tau, p = stats.kendalltau(accs_[:max(i-numnan, 1)], scores_[:max(i-numnan, 1)])
代码中还计算了Jacobian
行列式,但没用到:
def get_batch_jacobian(net, x, target, device, args=None):
net.zero_grad()
x.requires_grad_(True)
y, out = net(x)
y.backward(torch.ones_like(y))
jacob = x.grad.detach()
return jacob, target.detach(), y.detach(), out.detach()
Jacobian
行列式,即雅可比行列式,不严谨地说就是由函数的一阶偏微分组成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