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解释(六)(完)

《训俭示康》解释(六)(完)_第1张图片
司马光砸缸以后


【原文】昔正考父饘(zhān)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guǐ)朱纮(hóng),山节藻棁(zhuō),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ū)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

【译文】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

解释一下这段话里的词语。

“正考父”是春秋时期的宋国大夫。他是孔子的远祖。他辅佐过宋国三代国君。关于他,有个故事:

他辅佐三代国君,为人谨慎。他为了教训子孙,特意在家庙铸了个鼎,上面刻字,写道:“我曾经三次被国君任命为上卿,每一次都是诚惶诚恐。第一次我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我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我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是顺着墙根儿走路,生怕别人说我傲慢。尽管是这样,但也没有人看不起我或胆敢欺侮我。不论是煮稠粥还是熬稀粥,我都是在这一个鼎里,只要能糊口度日就满足了。”

“饘”,是稠粥,“粥”是稀粥。

“孟僖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字叫仲孙貜(jué)。他觉得自己不懂得“礼”,就到处去学习。临死前跟儿子们说:‘’我这一生最佩服的人叫正考父,他一生辅佐三位君主,但从来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谦卑自律,生活俭朴。所以,他的后代就非常出息,比如孔子。你们要向孔子同志学习。‘’

“达人”,在这里是指通达事理的人。而现代流行语的“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他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国语·鲁语》里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管仲”,大家都知道,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很有能力,但这个人非常讲究奢侈。他当了四十多年的相国,管仲富贵的可以和国君相比拟,他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这些设施和设备,绝对不是放在那儿好看的,可见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么的奢侈。

“镂簋朱纮”,“镂”是雕刻。“簋”,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镂簋”就是在食器上雕刻花纹。“纮”古代冠冕上的带子。

“山节藻棁”,意思是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jiàn超越本分)礼。

“小器”,指小器皿,小器皿装不下什么大东西。所以指不大度,器量狭隘。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公叔文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这个人非常有钱,甚至比国君卫灵公还有钱。你有钱就好好呆着吧,别露富,更别得瑟,可他有一天上朝,跟卫灵公说:“我请你吃饭。”臣请君吃饭,看起来没什么呀,如果皇上幸临你家,你必须负责招待,或者皇上心血来潮,让你请客,你必须破费。可这位公叔文子主动请卫灵公吃饭,就有点儿显摆的意思了。他出来后,遇见了史鰌(就是子鱼),就跟史鰌说了这个事,史鰌一听,就说:“你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有可能宰祸及身了。”公孙文子急忙问为什么,史鰌说:“你特别有钱,而灵公特别贪婪,你这个人还好,比较谨慎,可你儿子公孙戌那个富二代,过于张扬,你这样做,很可能祸及子孙。”果然,公孙文子死后,卫灵公就驱逐了公孙戌,公孙戌只好逃到了鲁国。

【点评】这一段,司马光用对比的例子,来证明节俭可以兴盛家业,也可以获得好名声;而奢侈或者炫富,不仅名声不好,还可能祸及子孙。

【原文】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译文】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解释一下这段话里的词语。

“何曾”,是西晋开国元勋,深受司马氏集团重用,拜官封侯。他生活非常奢侈,与其在意吃喝饮食。比如他在烹饪调味方面要求特别苛刻,平时吃饭比皇帝还讲究。皇帝举行国宴,何曾竟然不动筷子,认为御厨做的菜不如自己家的好吃。他每天用于饮食的钱超过万金,还是老觉得味道不好。

司马光说,何曾的子孙受其影响,骄奢淫逸,导致家道败亡。

“石崇”,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炫富大咖。

他是怎么致富的呢?主要靠劫道。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经常抢劫远行商客,取得巨额财物,从此巨富。关于石崇炫富的故事很多,下面介绍几个。

据《世说新语》等书载,石崇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官员刘寔年轻时很贫穷,无论是骑马还是徒步外出,每到一处歇息,从不劳累主人,砍柴挑水都亲自动手。后来官当大了,仍是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有一次,他去石崇家拜访,上厕所时,见厕所里有绛色蚊帐、垫子、褥子等极讲究的陈设,还有婢女捧着香袋侍候,忙退出来,笑对石崇说:“我错进了你的内室。”石崇说:“那是厕所!”刘寔说:“我享受不了这个。”于是改进了别处的厕所。

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石崇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导向来不能喝酒,但怕石崇杀人,当美女行酒时只好勉强饮下。王敦却不买账,他原本倒是能喝酒,却硬拗着偏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石崇后来因得罪赵王司马伦而被杀,诛三族,没收家产。

“寇莱公”,就是北宋名相寇准。他坚持抵抗辽兵,反对朝廷南迁,终跟辽国订立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他作为朝臣,还是非常刚正率直的。

但是寇准在生活方面却比较奢侈,家里从来不点油灯,每天晚上,家里所有地方,都通宵点着巨大的蜡烛,厨房、厕所也不例外。

但是,因为这个寇老西儿功劳比较大,百姓心目中不愿意认为他是个贪官,所以,没有多少人非议他。

可是他的生活方式还是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以致家道败落。

【点评】司马光所举的反面教材,还是为了训示司马康,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不仅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还得言传身教,让你的后代也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就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孩子言传身教。司马光教育儿子还有一个故事: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还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训俭示康》解释(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