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曹操献刀
这一回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个人离京而去。开头那个是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就是他给何进出的那个发布檄文邀请天下英雄进京诛杀十常侍的馊主意。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带兵入京之后就没人奈何得了他,再加上他收了吕布做义子,如虎添翼,一时威风无两以至于动了废立的心思。
自然是有很多人反对的。但是没本事的人反对了也没用。比如丁原,稍微反对一下就被人撬走义子,身首异处。再比如后面的丁管,便只有口中愤怒斥骂,连一搏之力也没有,就用自己的命证明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有本事的人反对了还能脱身。比如卢植,名声够响,董卓不敢轻易杀他。再比如袁绍,背景够硬,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其他的人,不是战战兢兢做了墙头草,便是忍气吞声韬光养晦。
董卓的手下谋士这样评价袁绍。
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从一开始,似乎有识之士就看清了袁绍,除了背景够硬之外,他本人没有什么大能耐,虽然也是足智多谋,但缺少决断力,做不成领袖。只要没人逼迫他,他不会花大力气反抗。这也许也是大门阀出身的人的一个特点,比较瞻前顾后,考虑的东西比较多,比较珍惜而不能舍弃当前有的成就,缺少背水一战的魄力。因为他们身后总有一个大家族,整个家族的重担都在他们身上,一旦失败,死的不止他一个,而是整个家族所有人;相反,如果按兵不动,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有被人拉拢的筹码。
于是董卓就放任袁绍离开了。
结尾走的那个是曹操。书里曹操可是最重要的反派,自然着墨甚多。这一回里写曹操的主要是三个情节。
第一个是在王允的宴会上自告奋勇去杀董卓。宝刀也不是曹操自己的,直接向王允要来这个道具。曹操做事显然考虑到方方面面。他有血性,敢于挑战,但是他不盲目,不是仅凭一腔热血横冲直撞的无知少年。曹操先是想好了最坏的结果,没能杀掉董卓,那就说自己是献刀来的。他估计过自己与吕布的实力,知道不能跟吕布硬抗,看准了吕布出去的时机。但天不绝董卓,叫董卓发现了曹操拔刀的动作,于是曹操只能匆忙逃走了。这里我感觉虽然曹操考虑事情比较全面仔细,但有点不够果断,或者是作者故意把曹操的心理活动放进去让读者认为曹操不够果断。总觉得在他纠结的几秒钟里机会就流逝了。
不过曹操显然没有袁绍那么强大的背景,他立刻被董卓通缉了。谯郡中牟县,曹操被守关军士所获,交给县令陈宫。想不到陈宫也是个有识之士,愿意弃官跟随曹操。这里我不禁想,陈宫好歹也是个做官的,怎么做决定这么草率。他只是在洛阳的时候见过曹操一面,也不知晓曹操的能力背景性格,什么都不看,只因为曹操说要为国除害,就认定曹操是个有志之士值得弃官跟随,这样一看陈宫也是个很任性的热血青年啊。
最后一个是吕伯奢一家的死。这个故事引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就是听了这句话觉得曹操心狠手辣不值得跟随——从这里看出陈宫最开始弃官那个举动有多草率。不过也许是他早就有弃官的打算,曹操的到来只是给了他一个理由。
其实前面因为误会杀了吕伯奢的家人的时候,陈宫也出手了。也就是说,他也没有打算问清楚。误会的造成也有他的一份力。有时候我会觉得曹操杀吕伯奢的做法没有错,他的理由很正当。
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反而是陈宫,你说大不义,那么你告诉我,不杀了吕伯奢怎么办,难道告诉他家里进了贼,他的家人都是被贼杀的?且不说吕伯奢会不会信,两人的逃难之路一定会增加麻烦。
当然,我不是完全没有三观的人,也不是赞同随便杀人的人。实际上我觉得要不是最开始没问清楚,悲剧不可能发生,吕伯奢一家人都不用死。曹操应该也是后悔的——出手太快,杀人好像没有成本了一样。
但是当时曹操和陈宫两人犹如惊弓之鸟,对周边的一切疑似危险的事情都格外警惕。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慌乱之中杀人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一段是曹操性格十分鲜明的一个情节。我对这个阴差阳错的情节的发生感到十分遗憾,觉得这成了曹操的一个污点。但是我的父亲认为,不这样做就不是曹操了。这话也没错。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永远都不能改变。
我起了个题目叫“潜龙入海”,就是想说袁绍和曹操离开京城之后犹如没有了禁锢的龙,最后终成一方势力。
但是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汉少帝刘辩最后的结局。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大概当上皇帝之前还是有点开心的,当上皇帝之后就没有过一天安心的日子。他当上皇帝,是何太后与董太后的斗法中何太后胜利的结果。大权握在何太后、何进和十常侍手里。接着十常侍之乱,再接着就被董卓废掉。十四岁的孱弱少年面对残破的江山虎狼的权臣,身如浮萍无能为力。
被废一年之后,随便写的一首诗成了董卓杀人的借口。这首诗写得很一般,可以说没有什么文采。简单的写景,直白的抒情。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他对改变现状依旧无能为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忠义之士身上。不过我有时候会觉得他其实也没有对忠义之士抱有什么太高的期望,因为最后掌权的也不会是他。他没有想要夺回国家最高权力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耐。他只是想摆脱现状——缺衣少食的现状。还不如后来刘禅在晋的待遇呢。
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何太后骂何进引狼入室实际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她本人确实也没有阻止,也没有能力想出更好的办法,事实上,也许就是她害的,因为她一直庇佑十常侍,所以何进没办法了才想要求外援。何太后是没有资格骂那个唯一有能力庇护她母子却被她的愚蠢害死了的哥哥的。
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这是少帝刘辩和他的母亲妻子最后的结局。每个人的死法都不一样,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够选择的。现在宫里只剩下九岁登基现在才十岁的刘协,后世称为汉献帝。这才是真正孤立无援,冰冷的御座,空寂的宫殿,张牙舞爪的群臣,四分五裂的江山。任他有天纵之才,任他有满腔豪情,也永远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这就是亡国之君的悲哀。他永远要依靠一个权臣去推翻另一个。他的江山,其实从来都不在他身上。他唯一比他哥哥好的地方在于活得比刘辩长,但是他的母亲早早被刘辩的母亲杀死,于是他直到死也没有一个能够给他一点温暖和安全感的人。
不知道谁更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