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翩翩君子,温润如玉”等。如果一位男士被大家称为“君子”,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中国人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孔子修炼一生所追寻的目标。“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作“君子”呢?

是那些温文尔雅、博古通今的学者?还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忠臣?亦或者是在生活里质朴善良、留守初心的普通人?这些都不够全面。

孔子在他一生里的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完善这个关于真正“君子”的人格标准,比如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比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再比如“君子和而不同”,这些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跟随孔子的一生,来解读怎样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君子”。


▲君子怀德喻义

《论语·里仁》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心怀天下,小人自私自利。

中国的很多仁人志士一生都在追寻这个目标。就比如范仲淹,认为做人不管是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_第1张图片

▲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繁华世界选择太多,人的欲望无止无尽,只有当我们明白如何取舍,我们的内心选择能力才能更强,这就是“知者不惑”。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_第2张图片

▲君子发奋图强


孔子是很求学上进的,直到晚年还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

《论语•述而》中这样写: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孔子还在《论语·宪问》顺带着把做学问的境界给下了定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君子见贤思齐


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

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_第3张图片


▲君子行事有度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

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_第4张图片


▲君子成人之美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同时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里,孔子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君子和而不同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为了实现理想几经辗转,56岁的他本该安享晚年,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开始了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仍然坚守内心,自己实践了君子德行的标准。


“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关于君子的理想人格既存在于当下,也应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文化】这一辈子,我们要做一名“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