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逢考必出题藏着什么“鬼”

从五年级下学期,学了《分数的意义》之后,类似“一条3米长的彩带,平均截成5段,每段长(  )米,每段是全长的(  )”的问题,逢考必出。为什么出题人偏爱这类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道习题可以窥斑知豹,一叶知秋,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分数两重意义的理解程度。

众所周知,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即分率。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的两重意义,通过这类习题的考察,可以进行很好地检测。

在实际检测中,不难发现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往往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易混点。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是混乱的,带着很大的猜测成分。可以说,学生在对分数两重意义的正确理解上,是混淆不清的。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教师的视界决定了学生的眼界,教师对相关数学知识存在着认知偏差,造成对学生的引领不到位;其次,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分数是平均分物体时产生的,能用来表示具体数量,这是具体形象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实现认知的迁移,实现意义的建构。但分数能用来表示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在缺乏相关知识链接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把握的。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分数这两重意义,对应的正是除法的两种情况:“平均分”与“包含除”。比如在上述问题中求每段的长度这一具体数“量”时,本质上是除法中的平均分问题,是用全长除以平均分的段数;而在求每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时,是求每段与全长之间的倍数关系,在本质上是除法中的包含除问题。从意义关联上,“倍”概念的建立是借助“包含除”,而分率本质上是小于1的“倍”数。“倍”与“率”的区别在于,已知部分的大小,“倍”是问整体里面包含有几个部分;而“率”是问部分在整体里占多少。

其实,对于五年级下册“分数意义”的教学而言,分数”率”的意义才是核心,类似一种量占另一个量多大份额的问题是分数单元的本质所在。一旦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它将引向分数的比例定义,通向中学的有理数定义。


知道了这道题的评估价值,那么在引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也就有的放矢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

(1)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2)两个问题的解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在组织学生比较辨析后,再进行强化练习,往往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答,有效突破,形成数学直觉。

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习题蕴含的数学价值,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技能,实现知识的合理建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道逢考必出题藏着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