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十一:用“长程两段”反思教学2019-01-06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十一:

          用“长程两段”反思教学

周末的时光是属于自己的。慢慢地写着、看着……

今天阅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第174到203。此部分主题为“教学设计、过程与反思重建”,这部分的内容于我而言,确实是最有感触的,近两年频繁地上课、磨课,对课堂教学的重建与思考一直在继续。阅读了这部分的内容才真的明白了什么是“长程两段”。

一、课前:备“人”捕捉前概念

虽然总是思考着未来课堂的模式,但不得不说书中提到的“传统备课的常见问题”我都有: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等,课前我总是尽可能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备的考虑,以确保“万无一失”,如果加上各大平台的使用,我至少会在课前备三套课堂推进的方案,以求安心。这样“点状化”的思考,尽可能“多”地考虑、不遗漏要素,但缺乏要素间内在关系劰考及其整体策划;再者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力求尽可通用“细化”,形成详尽的、严密的教师“如何教”的程序。此种“碎片化”的亦步亦趋式备课思维,可以避免教学中的诸多“意外”情况,从而保证教学不受干扰,“按计行事”。

然而,这样的备课,老师想的最多的是教材、课标,而非学生。这样备课中“人”的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或无意的被遮蔽起来,必然出现学生、知识和应试之前的本末倒置。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思维的基点,开发教材内含的育人资源,运用复杂思维对要素间(教学)关系,进行长程、整体、转化、生成式策划。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学生真正得以发展的课堂。课前对学情的清晰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浙江省目前推崇的精准教学不谋而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零基础的,每个学生都不是零基础的,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都会有自己主观的认知,不管对与错。对的,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错的,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来改变。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录好“我眼中太阳”的视频,通过学习,将自己原有的认知与文本进行对比,感受文本表达的准确性。这是基于学生最真实的学习前概念的检测而形成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大问题的设计,开发丰富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学设计,首先思考的是本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这里并不是说学科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因此,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那么,此时我们是否应该去思考,我们的学科教学、学科知识是否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至少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仅仅只有知识,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教不用。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课堂中设计什么样的大问题,促成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呢?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道法课《大家排好队》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观看礼物,现场的混乱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排队的必要性”,再抛出问题“为何在排队,怎样排队时”,学生就开始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不断地情境讨论中总结出排队的方法。

三、课后:用结构拓展生成

一节课后,我们极少会听孩子真正的想法,只会用习题来检测这节课真正的教学效果。然而面对习题,孩子们往往是厌烦的。我们是否能够改变这样简单的反馈方式,让学生能多维度、多视角的拓展和总结。可以包括:理性知识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拓展;基本结论与认识向多形态变式的拓展;认识向应用延伸后带来中心问题向四周的拓展,以及进一步深化问题产生的拓展。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科知识能否真正的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否更科学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知与规划,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去,让学生尝试思考或实践,将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真正的融通。这是不是就可以成为我2019寒假的一个研究点呢?

学习是为了运用,“长程两段”式的教学才能真正促成学生的主动健康的发展。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十一:用“长程两段”反思教学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