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

在网易云一些比较小众的歌曲下面总会看见一些这样的评论。

“这首歌真是宝藏啊,如果能不被别人发现就好了。”

喜欢小众事物的人往往有一种执念,不想把它们公布于众,只想要自己一个人默默占有。

1、

什么是小众?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只被少数人接受的事情或爱好。

如果仅仅以数量来定义小众有些不够全面,外形上抓人眼球的“非主流”装扮和某些小视频中匪夷所思的行为不应该称为小众文化的表现。

柴颖瑞有一篇文章中写到:“小众也有品味堡垒。”

就是说,审美趣味对小众的定义来说很重要

我的歌单中有很多首偏小众音乐,我没有刻意去避开大众流行歌曲,何况我的歌单中也不乏那些部分。

撇开歌曲旋律等本身不谈,从我的角度上来看,相比于那些商场里循环播放的抖音洗脑神曲而言,小众音乐会有一些神秘感和新鲜感,当然我不否认那“自私”的占有欲也在作祟。

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_第1张图片

2、

这时候就就会有人说,不就是装逼嘛,非得显得自己清新脱俗,情趣多么高雅似的。

各个领域都存在相应的“鄙视链”, 看个小说吧,家里堆满卡夫卡、茨威格的作品的看不起整天捧着电子书看网络小说的;看个电影吧,看纪录片的鄙视看科幻片的,看科幻片的又瞧不起看喜剧片的。

你可以喜欢高大华丽的影剧院里表演经典的俄罗斯歌舞剧,你也可以喜欢聚会回家时路边某个理发店传来的一首歌颂爱情流行歌曲,但是这两种喜欢是不同的,其中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迥异,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共存。

喜欢就是挺纯粹的一件事情,因为想要所谓的优越感去假装喜欢某个东西其实蛮可笑的。

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_第2张图片

3、

小众优越感应该停留在最初的个人幻想,不应该衍生成喜爱某部作品的苍白的理由。

曾经在知乎里有关小众优越感的话题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在喜欢小众里面找自我满足和优越感的人,一旦大众化就有泯然众人矣的落差感,他们喜欢的是自己而不是事物本身。”

面对小众的事物,最初你会庆幸你可以尽情释放你的占有欲,把它作为你的独特性的标志。

人总是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过分的时候沉迷于自我的与众不同不能自已。

有人认为,不存在个体独特性,这都是人类的一种主观臆想,人类需要一场哥白尼意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般的革命,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人与其身边的各种事物的联系上。

约翰·多恩,一位英国的牧师和诗人,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主体的一部分。”

很多人在某首喜欢的冷门歌曲大火之后便扬言:“我再也不会喜欢这首歌了。”

或许他们喜欢的并不是这首歌,而是那个精心装扮的与众不同的自己。

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_第3张图片

4、

在小众向大众的转换中,包含着小众人群占有欲的缺失。

在这个大量媒体信息冲击的时代,找到一处不为人知的精神庇护所,能让我们心里衍生出一种参与感和存在感。

拿网易云音乐举例,歌曲评论这个模式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一首大火歌曲的评论可以达到上十万,你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这首歌的喜爱,马上就会被其他如浪般的评论吞没。

而在一些小众歌曲下面,你可以留下你的表达情感的痕迹,并享受着占有带来的快乐。

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_第4张图片

5、

前段时间,杨坤diss《惊雷》一事又在互联网掀起了一阵大风浪。

喊麦式的作品在互联网上拥有极高的关注量,但是我还是认为这种音乐不能称为好音乐,艺术类作品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虽然这些超高热度和关注度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大众的音乐审美,但是很多“网红”歌曲创作人的音乐素养不足确实是事实,大众的审美也很容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偏离。

“小众并非要孤立,而是独立,作为时代的启蒙者,有其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即激发大多数人的文化觉醒。”

无论是喜爱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关注作品本身才是最主要的,而作品的好坏,时间会给出答案。

图源:插画师 Katrin Coetzer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众的执念——你是我不想轻易分享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