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6)庄子告诉你:怎样活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一文,像醇厚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读后感(6)庄子告诉你:怎样活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_第1张图片

故事是说,一个姓丁的厨师,有一天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熟练自如。那宰牛的动作富于节奏,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美妙动人,与尧舜时期的音乐《经首》十分合拍。

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

庖丁解牛,一开始和其他厨师一样,看到的是整头牛,庞然大物,立在眼前,茫茫然无从下刀,但是他不慌张,不着急,更不会乱砍,他研究牛的生理结构,哪里是筋骨,哪里是肌肉,研究下刀的深浅角度,哪里有缝隙,哪里下刀比较顺畅。


读后感(6)庄子告诉你:怎样活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_第2张图片

他宰杀了数千头牛,没有急功近利,没有急躁浮夸,没有浅尝辄止,他刻苦磨砺,不断追求,逐渐掌握了宰牛的方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在,他看见的不是全牛,而是牛的间架结构,他宰杀牛并不以目视而是以神遇,凭借心神意念就可以解牛了。他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有余地矣。他的刀不砍肉,不砍筋,不砍骨,在有限的空间自由运行,19年来,刀刃仍然新的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读后感(6)庄子告诉你:怎样活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_第3张图片

他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庖丁用的是刀,宰杀的是牛,可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解剖人生。庖丁、刀、牛在养生的主题下对应着人、生命与社会。刀在牛身体中运行,就像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处事一样,只有进入它,看透它的纹理缝隙,遵循着社会规律,学会避其锋芒,躲其冲突,才能游刃有余。生命的境界恰恰就是在挫折与黑暗中活的游刃有余。

养生如此,生存亦如此。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在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分为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大秦帝国的崛起。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地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四公子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群雄争鹿,百家争鸣。在武力决定一切的时代,谁兵力强大,谁地盘广阔。谁能够使别人臣服于自己,谁就是王,谁就是霸。你方登罢我登场,大家都在寻找诊治社会的良方。

孔子驾着车,周游列国;孟子喋喋不休向各国国君布道,只有庄子俯下身子,对着他牵肠挂肚的百姓,千叮咛万嘱咐,传递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庄子是个面冷心热的智慧老人。他告诉人们,在那样的社会里,普通百姓要如何保全自己。

有人说,庄子提倡无为,是消极的。他说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提倡乱为,不尊重规律,随心所欲。不提倡为了满足私欲,不顾百姓死活的乱为、胡为。

有人说,庄子提倡不为天下先,是保守的。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为天下先。这里的“不为天下先”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不敢创新,而是强调治国责任重大,影响太大,易放难收,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小心谨慎。

有人说,庄子提倡不争,是落后的。他说过:“夫唯不争,而天下莫与之争。”不争,只是它的策略,用这样的方式,既可达到目标,又不使自己受伤,这是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社会智慧选择。

有人说,庄子提倡知雄守雌,以柔克刚,是软弱的。他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在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强梁和权利是相克的一对,权力需要绝对服从,否则便是诛杀。要想活命,不得不柔弱处之。这是他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对百姓的叮嘱,是典型颠倒世界的保命哲理。

面对强权,面对无赖,他教人们要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不强行碰硬,不鲁莽行事,要懂得寻找缝隙,懂得弯腰,懂得迂回曲折,懂得在空隙间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6)庄子告诉你:怎样活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