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身而过的拼多多和千万美金

擦身而过的拼多多和千万美金_第1张图片

话说两年多前,我在北京第一次创业,当时团队四处融资, 见了不少一流的机构和商业大佬,拼多多的黄峥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月某天,我们创始团队三个人去望京SOHO去见黄峥,老大之前和他就认识,这次见面主题是聊投资和合作。大体的沟通内容我忘记了,无非是听听黄峥对我们创业方向的建议,以及是否有兴趣投点钱(他很早就做投资,这个估计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当然,老大在互联网圈子中职场履历和人脉实在太出彩(老阿里,早期中供铁军里的佼佼者),黄峥也很看重,虽然没直接说要投资,但肯定表达出合作的意图,说白了就是让我们团队考虑一起去拼好货(拼多多的前身)跟他干。

结果,我们当然是没有去了,当时是一股心气要自己做成10亿美金的公司。

而错失这次机遇,其机会成本按照拼多多千分之一的市值来算,我们团队可拿到的利益,今天起码能值个上亿人民币吧。

擦身而过的拼多多和千万美金_第2张图片

今天复盘这件事,并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证明什么。恰恰相反,错就是错。

但温故而知新,最起码能给自己提个醒,在未来的关键选择上,多一分深度思考,多一分审时度势,少一分不必要的傲气。

昨天下午和老大聊天,还提到了这个梗:

擦身而过的拼多多和千万美金_第3张图片

我们团队之所以错过拼多多这个如今看来全身金光闪闪的新物种,其原因很简单:在那个时间点,互联网领域有足够积累的人,都会选择自己另起炉灶。

而在创业早期,团队就改弦易撤去一个还没有完全验证的商业模式和团队中甘为人下?要做出这个选择,对有着光鲜职场履历的我们团队而言,其实相当难。需要绝对的冷静、克制,有一等一的商业洞察力,以及真正的空杯心态(包括放下身段)。

如今想来,那真是2016年北京最冷的一天。

算下来,老大这两年错过的机会,如果折算成现金流,说有9位数一点都不夸张。他的影响力,在互联网圈子里不说万分之一,也起码是千分之一,可即便是他也偶尔存在特定的认知盲区,更不用说我了。

而反观拼多多(精准的购物场景+很low但很接地气的裂变式营销+巨头的战略需求和生态扶持)的成功,先抛开情怀不谈,在商业价值上而言,我不认为他一定就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要低等。

这说明了什么呢?

在今天这个遍地机会的时代中,无论个体和团队的背景如何,只要能保持一流认知,但凡抓住一次机会(超强的执行力和一点运气),就足以改头换面。

进一步地,创业这件事,看似千头万绪,看似无比艰辛,但就本质而言,无非是两个要素的互相作用:人和事。

创业要有所成,就是人和事的匹配和靠谱程度。做个二分法,大致来说就这四种情况:

• 人不靠谱,事不靠谱:这种合作结果不用想,对吧,各种花式狗血结局都会发生,随便翻翻创业圈媒体,全是这样的案例;

• 人不靠谱,事靠谱: 这种合作,要么最后散伙伤痕累累,要么有一方出局,剩下一方或有所成;

• 人靠谱,事不靠谱:这种创业没做成,但信任还在,好歹再会也是朋友,比如我上面提到的这次创业,有机缘没准还能凑一起成事;

• 人靠谱,事也靠谱:这种团队,就看大成和小成了。

请注意,这里的人和事是相对比较抽象的,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不能太机械地理解和对应。

比如,“人”可以理解成整个团队,也可以理解成团队内部的不同个体,或者不同派系。

再比如,这里的“事”,也包括了时机合不合适。你这几年做拼多多是 ok 的,但是你要在2005年做的话,恐怕除了挂还是挂。

再比如,2010年暑假从美国回来,和几个朋友聊起craiglist的模式,我就有了做二手车电商的念头,但是就算在那个阶段真的做起来,也大概率难以活到2014年。瓜子、优信、人人车就是在2014这个时间点前后正式切入二手车电商业务的,此时市场明显更成熟,国内汽车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供应链越发成熟,制造成本不断降低,不少车主有了换车的诉求,且足够多的有消费能力的二手车买家正在养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擦身而过的拼多多和千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