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中的经济学

“相亲”一词,成为现在新闻当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词,大到上海公园的相亲角,小到县城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相亲是一条比较艰辛的道路,通常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微信里便多了一个僵尸好友。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原理,早在政治经济学当中便产生了。在相亲过程中确实如此。社会学当中有个词,叫做“拜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即是功利主义的代名词,尤其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女方比较看重男方经济。物质条件一旦达到,人们才会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否则,吃都吃不饱,穿也穿不暖,何谈爱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说过:“保暖思淫欲。”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剩女是如何产生的?为何我们常常见到差劲的剩男而不容易见到差劲的剩女呢?为什么往往优秀的女人剩下来呢?

“剩”这个词,本来带走一定的贬义,特别是剩女。中国历史历代几乎都是男者掌权,因此,几千年的文化铸造了大男子主义文化,我向来是比较讨厌“大男子主义”的,比如,生娃生男孩儿,生不出来继续生,这一点在某些不开化的城市也比较显著。与古代的“母以子贵”又有何区别呢?我想,现在人的思想作祟,与封建小鞋无异吧。

那么剩女是如何产生的呢?很简单,在相亲的过程中,男性不愿意找比自己优秀的女性或者是同等地位的。因为,骨子里的男权思想作祟。大部分男性还是希望在家庭中拥有主导权的。这样的话,最优秀的女性往往剩下,而最不济的男性往往会剩下。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很现实,却又很无奈。经济社会衡量人的标准,不以品德、涵养、学识为主,而以金钱、权力、地位为准,这给当今男性很大压力,迅速赚钱成了不被女性淘汰的标准,以至于一些类似奋斗赚钱的文章比比皆是,还大受推崇。 学识、涵养、德行,却不如物质重要,不是可笑么?

说点儿题外话,娱乐圈里的,无论是逃税、吸毒,还是离婚、出轨,到底是怎么了?这些所谓引领社会舆论与形象的人,是否又在诱导社会的不良之风?我喜欢陈道明,很多人都喜欢,原因是他够自律,他以身作则,他有道德底线,而不是吸引流量。

相亲中的经济学_第1张图片
相濡以沫



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什么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呢?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在西方经济学当中,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也称之为“幸福递减率”。在相亲过程当中,你认为随着见面次数增加,感情应该是不断稳步升温的。但事实是,当你们见面的次数达到某种程度时,再见面时,反而没有最开始的吸引和好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结婚两三年甚至一年就离婚的原因。常常听到“小别胜新婚”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些所谓的婚恋大师也说,男女刚谈恋爱时的见面次数不要过多,否则没有新鲜感。

相亲过程中,刚开始爱的死去活来、一见钟情,大多数会以悲剧收场的原因也是如此。


三、安全感

有人可能会质疑:“安全感也属于经济学范畴?”是的,经济学当中,也有安全感。政治经济学中的安全感叫做“适度原则”。刚开始男女生接触,如果男生有过分的举动,就会让女生惊慌失措,导致女生及时逃离,那么,后续的接触,男生便会很麻烦。这也是为什么恋爱大师会告诉男生们不要操之过急,装也要装出风度。当然,我个人还是喜欢开诚布公、落落大方的男女生的,对于装模作样、矫揉造作的男女生,多少是有些反感的。因为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定的舒适区和安全感,一旦越界,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很多事情是很容易失败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得尊重。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因此,男女生交往的第一次约会特别重要。女性往往会在第一次约会中对男性的绅士风度、人品、幽默感等进行考核,一旦有第二次约会,你们的故事便会继续下去。


相亲是一种交往方式,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两性关系。但感情毕竟是发自内心的,不要让一些外在的条条框框蒙蔽了双眼,最终获得一个经济学中的伴偶。这个世界,符合你条件的男女,比比皆是,但遵从内心感觉,真心相爱的,却寥寥无几。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经济规律的宿命,但我们还是要遵循爱这一唯一准则,去寻找那个合适的人。

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相亲中的经济学_第2张图片
哈尔滨中央大街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亲中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