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勇:Java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是主流



专访黄勇:Java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是主流

发表于 2015-09-06 13:18| 11640次阅读| 来源 CSDN| 70 条评论| 作者 钱曙光

社区文旦 专访 黄勇 架构 框架 Java Java Web
width="22" height="16" src="http://hits.sinajs.cn/A1/weiboshare.html?url=http%3A%2F%2Fwww.csdn.net%2Farticle%2F2015-09-06%2F2825621&type=3&count=&appkey=&title=%E6%9C%AC%E6%96%87%E9%87%87%E8%AE%BF%E4%BA%86%E7%8E%B0%E4%BB%BB%E9%98%BF%E9%87%8C%E5%B7%B4%E5%B7%B4%E5%85%AC%E5%8F%B8%E7%B3%BB%E7%BB%9F%E6%9E%B6%E6%9E%84%E5%B8%88%E9%BB%84%E5%8B%87%EF%BC%8C%E4%BB%8E%E4%BA%8B%E8%BF%91%E5%8D%81%E5%B9%B4%E7%9A%84JavaEE%E5%BA%94%E7%94%A8%E5%BC%80%E5%8F%91%E5%B7%A5%E4%BD%9C%E3%80%82%E9%87%87%E8%AE%BF%E5%86%85%E5%AE%B9%E5%8C%85%E5%90%AB%E4%BA%86%E6%8A%80%E6%9C%AF%E4%BA%BA%E7%94%9F%E3%80%81IT%E8%81%8C%E5%9C%BA%E3%80%81%E7%A8%8B%E5%BA%8F%E5%91%98%E3%80%81Java%20Web%E6%A1%86%E6%9E%B6%E3%80%81%E7%A0%94%E5%8F%91%E7%AE%A1%E7%90%86%E3%80%81%E6%95%8F%E6%8D%B7%E5%BC%80%E5%8F%91%E3%80%81%E5%BC%80%E6%BA%90%E7%AD%89%E9%97%AE%E9%A2%98%EF%BC%8C%E5%B8%8C%E6%9C%9B%E4%BD%A0%E5%9C%A8%E6%8A%80%E6%9C%AF%E8%BF%99%E6%9D%A1%E8%B7%AF%E4%B8%8A%E4%B8%8D%E5%AD%A4%E5%8D%95%E3%80%82&pic=&ralateUid=&language=zh_cn&rnd=1441805996962"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摘要:本文采访了现任阿里巴巴公司系统架构师黄勇,从事近十年的JavaEE应用开发工作。采访内容包含了技术人生、IT职场、程序员、Java Web框架、研发管理、敏捷开发、开源等问题,希望你在技术这条路上不孤单。

【编者按】 一个普通的技术人讲述不平凡的技术人生路。黄勇,在工作十年后,写了一本书:《架构探险——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这本书是给他十年技术路的最好礼物,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黄勇,请他谈一谈他的一路走来,也就技术人员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分享他在研发管理、敏捷开发方面的研究。

本文内容很丰富,如果能够用心花时间读一读,不仅对你的IT职业生涯、技术积累等有所帮助,也会产生一种前行的推动力,因为成功的人依然在努力。也请那些在拼搏的IT人,请继续「相信梦想的力量」。

在 Web 开发方面,Java 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初学者如何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黄勇老师将携 《架构探险——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一书,接受网友们关于Java Web框架的相关提问,与此同时,也欢迎大家来与黄勇老师交流技术人员入行、心态、技能,以及敏捷开发、开源等方面内容。

敬请关注:CSDN社区问答栏目的第二十二期:架构探险


黄勇( 博客),从事近十年的 JavaEE 应用开发工作,现任阿里巴巴公司系统架构师。对分布式服务架构与大数据技术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 B/S 架构开发经验与项目实战经验,擅长敏捷开发模式。国内开源软件推动者之一,Smart Framework 开源框架创始人。热爱技术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著有《架构探险——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一书。

我的十年技术之路

CSDN:请和大家介绍下你和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黄勇:大家好,我是黄勇。

我目前从事分布式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阿里的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应用程序开发。我们整个系统架构采用了“前后端分离”的思想,前端关注数据展现,后端关注数据生产,通过 REST服务将前后端整合起来,所有的应用都是无状态的,可以做到水平扩展。我们将整个系统拆分成许多“微服务”,服务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来调用,每个服务是通过容器技术进行隔离,此外服务可发布到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上,可通过该平台监控每个服务的运行状态与生命周期事件,并为服务调用者提供了服务发现的能力,可对服务进行平滑升级。

阿里有许多优秀的中间件与基础服务,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搭建应用系统,而且这些技术在阿里内部全是开源的,大家可以通过源码和文档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阿里也提供了浓厚的技术氛围,每位同学都非常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领域,大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相互配合,方向一致。

CSDN:你是如何走上技术这条路的?

黄勇:2006 年大学毕业,我离开了母校武汉理工大学,在院长薛胜军老师的推荐下,我来到了上海,这个对于我来说非常陌生的地方。我有幸加入了一家名为“动量软件”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曾经是亚信科技的 CTO,他也是普元软件的创始人兼 CTO,他的名字叫黄柳青,他也是薛老师的大学同学。于是就这样,我的老板成为了我的老师,我习惯叫他黄老师,包括公司其他资深的同事也成为了我的老师,因为我很想他们身上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学习了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 SaaS、PaaS、IaaS?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开发了一款名为 ODE 的 PaaS 平台,让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量身定制自己的软件,最终为客户提供基于 SaaS 的产品。确实很骄傲,那时我们已经在做云了,只是没想到后来云会在中国得到这么好的市场,可能当时只有黄老师一个人想到了吧。

在 2008 年,我为公司拿回了“第一桶金”,这也是我从程序员转向项目经理的里程碑。当时我带领团队远赴深圳,为国信证券公司开发经纪人管理系统,这个项目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一笔至高无上的财富,我开始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做需求分析,如何将需求转变为技术,如何带领团队小伙伴一起工作。学到了太多太多,但我依然选择在我工作第四个年头里离开了动量软件,我刚加入动量软件的时候,公司只有 5 个人(包括老板和前台),当我离开动量软件的时候,公司已经有 200 人左右了。感谢黄老师!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的思想和态度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我。

我的第二份工作还是选择了我最熟悉的证券金融行业,同样也是一家创业型公司,在这家公司里我担任了技术经理,管理了整个技术团队,从项目的售前到售后,我都亲自带领团队来完成。虽然在这家公司我只做了两年,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提高开发效率、如何培养技术团队、如何选拔技术人才、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但最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越是想做好,越是很难做好,为了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做很多的尝试,做事情缺乏正确并有效的方法。

回想我工作的前六年时间里,我一直都是在创业公司里成长,虽然可以快速学到东西,但似乎很难学到更加规范的做事方法。于是我选择了新的工作机会,来到了 TCL 通讯,这是一家相当大的公司,公司的研发管理流程来源于法国阿里卡特公司。我在公司担任 Java 架构师职位,也算是整个 Java 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虽然团队并不是特别地大。我在这家公司做了三年,学到了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如何按标准流程去做事、如何设计系统架构、如何进行异地工作、如何跨团队工作、如何用英文来沟通。说实话,当时我没有任何的工作压力,可以按时上下班,从来都不会加班。虽然自己空闲的时间很多,但我并没有选择去浪费时间,而是开始写点技术博客,也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文章,才改变了我后续的职业发展道路。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在 2013 年 9 月 1 日,我在开源中国(oschina.net)网站发表了我人生的第一篇博文 《Smart Framework:轻量级 Java Web 框架》 ,这篇文章影响了我后续两年。其实说句心里话,当我第一次写这篇文章时,我心里是没底的,这个框架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来的一个设想,当时甚至连一行代码都没写过。我的想法是先将这个思想发表出来,让大家讨论起来,我会做一个决策,然后再亲自做具体实现,最后我会将实现过程通过博文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后续大家会对我的实现进行点评,我会基于大家的建议进行改善。整个开源过程正好与敏捷的思想是一致的,有效沟通、小步快跑、拥抱变化、不断改进。

也许就是我的技术文章吸引了很多广大读者,这里面不排除想邀请我加入的其它公司。我在 2014 年离开了 TCL 通讯,加入了易传媒。为什么我要放弃如此舒适的工作环境,去加入一家还在不断拼搏的企业呢?其实我看到的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广告程序化交易以及广告与大数据的结合,未来最值钱的一定是数据。抱着这样的信心,我加入了易传媒,担任系统架构师职位。当时易传媒正处于技术转型的初期,需要将 .Net 全部迁移到 Java,这件事情对于我而言是非常有挑战的。我的做法是:第一步定义开发规范与流程,第二步培养核心技术人员,第三步分阶段进行改造。仅半年时间,我们所有的产品成功地迁移到了 Java 平台,结果出乎大家的想象。公司市场也非常不错,产品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订单数源源不断,大家每天都很忙碌,但却很开心。而易传媒的“易家人”企业文化,让我所感动,不管是核心技术部门还是其它支持性部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直到 2015 年初,阿里巴巴与易传媒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家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易传媒公司与阿里妈妈事业部进行了整合,新阿里妈妈从此诞生了,于是我也成为了阿里巴巴的一员,目前负责阿里妈妈大数据品牌营销产品的系统架构工作。就在两家公司整合的过程中,我完成了人生中的处女作《架构探险 —— 从零开始写 Java Web 框架》这本书,目前该书正在各大网上书店售卖,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对一些想成为架构师的程序员们有所帮助,由于我个人水平有限,又是第一次写书,写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CSDN:上面提到,写博客给你带来的收获颇多,能不能分享下技术人如何写博客?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

黄勇:我认为技术人员写博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思路要清晰,文章要有明确的大纲与标题。
  2. 对于实战类型的文章,需要分步骤来描述。
  3.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能一句话说明白,就不用两句话。
  4. 对于不太好理解的内容,最好能打比方来说明。
  5. 文章末尾需要有总结,用最精辟的语言归纳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博客首先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此外,也为其他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教程,知识得到了广播与传递。

CSDN:技术一条不归路,选择了这条路是否有过放弃的想法?

黄勇:做了十年的技术,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它,相反,我非常热爱它,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学习,希望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样遇到了具体的技术问题,可以随时从自己积累的知识库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此外,目前我在公司虽然不怎么写代码了,但我还是会利用自己工作闲暇之余写一点开源项目或者代码框架等。

CSDN:你工作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你认为公司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黄勇:我认为是实实在在做事情的程序员们。

他们虽然工资不高,每天坐在位置上敲着代码,在很多人眼中被称为“屌丝”或“宅男”,但我认为恰恰就是这些人,他们才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

  •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中得到那一点点所谓的成就感;
  • 他们需要理解产品经理真正的意图,把想法变成现实,让产品真正落地;
  • 他们更容易把握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产品的命运与成败;
  • 他们突如其来的跳槽,对我们的项目的交付有直接的影响;
  • 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气氛,能体现技术公司的文化与底蕴。

由此看来,对程序员的重视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关心每一位程序员的职业发展,让他们在团队里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我们也需要对他们倍加关注,挖掘出有能力、肯吃苦、敢担当的人,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技术领袖。

互联网技术公司需要大量这样的程序员:

  • 他们是一群有着技术信仰的人,他们是一群热爱编程的人,他们是一群不解决问题睡不好觉的人;
  •  他们不是打杂的,不是外包,更不是工具;
  • 他们不喜欢被忽悠,不喜欢被冷落,更不喜欢被驱动;
  •  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培养,更需要激情!

CSDN:你能具体说说程序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吗?

黄勇: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真正的程序员的:

  1. 深爱技术,一天不写代码手就会痒,就喜欢那种成就感;
  2. 为了一个问题可以废寝忘食,有时会在梦中都能写代码;
  3. 代码洁癖症患者,喜欢优雅代码,写代码就像写诗一样;
  4. 善于分析问题,能快速看清问题的本质,并动手解决它;
  5. 喜欢研究优秀源码,学习大师的杰作,善于归纳与总结;
  6. 有自己的开源项目或技术博客,喜欢学习,更喜欢分享;
  7. 会关注技术圈子的新闻动态,时常会参加线下技术沙龙;
  8. 知道软件开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需要的是团队协作;
  9. 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拥抱变化。

CSDN:十年的职场之路坚持不易,能够分享下你的「IT 职场」经验?

黄勇:时光飞逝,我事业中第一个十年已然结束了。在这十年里,让我收获了很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 IT 职场方面的一些个人经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实用,请大家仅作参考吧。

大家既然都是做技术的,那我们不妨先从技术这个话题开始说起吧。我要与大家分享的第一点经验就是:

1. 把技术当成工具

技术这东西,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它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就这么简单。

我们每天在面对技术,市面上也有很多技术,真的没有必要把这些技术都拿过来学习一遍,然后想办法找个场景去应用它。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只能说明技术不是工具,而是玩具,技术不是这样玩的。

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技术,不妨从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出发,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而不要漫无目的的追求一些新技术。当然,对于新技术还是需要有所关注的,至少需要知道这个新技术是干什么用的,而且还要善于总结,将有价值的技术收集起来,以备将来使用,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再来深入研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时间,合理地学习技术。

不要把技术看得那么重要,别把它当回事儿,把它当工具就行了,它就像我们写字的笔一样,用铅笔能写字,用钢笔一样能写字。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除了学习与应用技术以外,还需要为自己做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清晰认识自己究竟属于哪种技术人才,是技术专家类型的,还是技术管理类型的。路到底该怎么走?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在我们职业路线上,最重要的人莫过于老板(我指的老板可以是公司大老板,也可以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对待自己的老板,我也有一些经验:

2. 把老板当成情人

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情人是需要浪漫的,浪漫是需要惊喜的。老板其实跟情人一样,也是需要惊喜的。我们做下属的,要懂得找到合适的机会给老板带来惊喜。我们跟情人谈情说爱,这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别忽略了跟老板“谈情说爱”,我们需要与老板保持良好的沟通,这种沟通并不仅仅是溜须拍马。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记得曾经我的一位同事,技术非常好,做东西非常快,质量也很高,同事们都觉得他是牛人,但他从来都不懂得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老板也只是觉得他是可以做事的,但升职加薪的事情往往总是不会优先考虑他。

大家很定会问:怎样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呢?其实方法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我先提供三招吧:

  • 第一招:在给老板做程序演示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的演示,不妨先用一个 PPT,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做演示,这样效果会好很多。老板会认为自己是花了心思的,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
  • 第二招:把自己每天的工作简单记录一下,每周汇总一次,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板,让老板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每月写一篇本月工作总结与下月工作计划,同样发邮件给老板。年底可以写一个年终工作总结,打印出来,悄悄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
  • 第三招:借汇报工作为理由,定期请老板出去吃饭,制造面对面单独沟通的机会。在谈话过程中,强调自己愿意帮助老板分担工作压力。

对待老板其实很简单,只要能帮他做事,又能让他开心,他基本上就搞定了。老板搞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才会平步青云。但千万别忽略了还有一群人,他们或许是自己的团队战友,或许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没错!他们就是同事。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呢?以下便是我的经验:

3. 把同事当成小孩

处理与同事关系,其实比处理与老板关系要稍微复杂一点,因为同事有多种身份,他们可以是队友,也可以是对手。如果大家在一起做同一个项目,那么这样的同事就是队友;如果为了竞争某个项目、岗位、资源,导致同级别的同事之间发生利益上的竞争,那么这样的同事就是对手。

对于队友而言,要学会主动给他们提供帮助,让大家能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气氛,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分享。可以时常跟大家一起聚餐,买点零食让大家品尝。

队友关系往往比较好处理,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真正懂得去分享。很多技术人员,最不愿意的就是分享,因为担心自己花了很多精力学到的知识,分分钟就被别人学会了,自己失去了优势。这种心态最好不要在团队里产生,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渺小,队友们也会逐渐排挤自己。

对于对手而言,要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他的兄弟,告诉他,咱们是兄弟,应该相互帮助。如果有机会,可以在老板面前,当着对手的面,夸奖自己的对手。做出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会让老板觉得自己不如对手,而会让老板认为自己在用心去容纳对手。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种缘分,都是跟老板打工的,真的没有必要搞得不愉快。

其实同事就是自己的小伙伴,不妨把他们当成是单纯可爱的小孩吧,用自己的心去“收买”他们。

老板与同事,他们都是公司内部的人,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大家可以关上门吵一架,只要事情能够解决就行。但对于我们的客户而言,就需要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处理好关系了。我是这样认为的:

4. 把客户当成病人

客户有需求,但没有技术,而我们有技术、有经验、有产品,正好可以帮助他们实现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样客户才会心甘情愿地把钱放入我们的口袋。所以,在客户面前,我们要表现出高超的专业精神,不要被客户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在客户面前就是技术权威,就需要这样的自信。从服装、言行、邮件、文档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专业。

我们打算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客户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对自己的产品夸夸其谈,这往往会让客户感到厌烦。我们不妨先告诉客户,他们已经“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如果不及时用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就是说,要让客户意识到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让客户紧张,当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应对的时候,我们再告诉他们,“药”已经准备好了,可以随时服用。

要让客户有种雪中送炭的感觉,这样就对了,他们一定会主动了解我们的产品。我们要做到这一切,必须花精力来分析行业现状,揣测客户老板们每天在想什么。如果有机会进入客户所在的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相信自己的感受会更加深入。

Java 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主流

CSDN:能否先简答介绍下你的最新力作《架构探险——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面向的群体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

黄勇:建议有一定 Java Web 开发经验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当然,如果大家想通过这本书来学习 Java Web 核心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书中会有大量的实例来讲解 Java 必备的基础技能。此外,建议读者们能亲自动手去实践,虽然书中所有的源代码可以自由获取,但我不建议大家只是看看代码是怎么写的,而错过了一次很好的练手机会,因为所有的开发技能都需要不断地练习,孰能生巧,巧能生辉。

CSDN:《架构探险——从零开始写Java Web框架》是你撰写的第一技术书,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写这本的?

黄勇:记得那是在 2014 年 11 月底,我有幸结识了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编辑部的陈晓猛老师。陈老师建议我写一本书,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写什么,我想可能在 Java Web 方面还可以尝试写点东西吧,于是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我就开始写书了。陈老师告诉我,写书其实就像写博客一样,当初我真这么觉得的,可是个人能力和经验还是非常有限,第一次写了 50 页就再也写不下去了,第二次竟然写到了 100 页,最后觉得自己的写作思路有问题,还是放弃了,直到第三次我才把结构梳理清楚,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整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是我妻子鼓励并监督着我,那时我们的宝宝刚出生不久,每天在家里哭泣,我妻子把我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她独自一人带小孩,并操持着所有的家务,就是为了给我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我可以敞开思路,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在此,请允许我对我妻子说一声:辛苦了!我永远爱你!

CSDN: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不能谈谈在这段期间的辛酸和收获?

黄勇:虽然写书的过程比较艰辛,但对我个人却有很大的收获:

  1. 通过写书这件事情,让我学会了坚持,想做一件事情很简单,但想把这件事情做成却没那么容易。
  2. 通过写书我重新对轻量级 Java Web 框架做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好的框架不是看功能有多强大,而在于它的扩展性有多好。毕竟功能是做不完的,需要有一个“微内核 + 多插件”的思想,核心是非常小的,它仅提供了整个框架的必备功能以及相关的扩展点,然后需要将不同的功能封装在不同的插件中,并为更多其他的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扩展方式。
  3. 我希望这本书不再是教会读者如何去使用开源框架,而是让读者学会如何从零开始去编写开源框架,并鼓励读者发挥自己的力量,一起投身到开源社区中。

CSDN:为什么开发Java Web都要用框架?

黄勇:我个人觉得框架有以下几点作用:

  1. 让开发更加高效,屏蔽底层技术细节,让开发人员关注在具体业务上。
  2. 框架实际上也是一种规范,可以让每位开发人员保持同样的编码风格。
  3. 会使用主流框架的开发人员,在人才市场上比较好获取。

CSDN:现在做Java Web开发都用哪些框架呢?

黄勇:常用的比如Spring MVC、Struts2 等,国内的 JFinal、Nutz 等也不错,当然Smart 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CSDN:有一定Web前端开发经验的人,很多都会有这么个想法:那些写框架的人好厉害,什么时候我才能写一个自己的框架呢?有时候看看别人的框架代码,又觉得很复杂,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以及新人学习需要什么基础?有哪些好的方法分享?

黄勇:对于接触 Java 不太久的朋友,建议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学习:

  1. 学习 Java 基础语法与核心技术,包括 Servlet、JSP、JDBC 等。
  2. 熟练使用流行开源框架,包括Spring、MyBatis 等。
  3. 研究开源框架源码,并吸取其中优秀的架构。

此外,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建议做学习笔记,最好能通过博客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收获。

CSDN:使用 Python、Perl、PHP、Ruby 等脚本语言开发 Web 程序,跟使用 Java 开发 Web 程序相比有什么不同或者优劣?

黄勇:前者属于动态语言,无需编译,可通过解释的方式来运行,而且 Java 需要首先通过编译,将源文件转为字节码,且载入 Java 虚拟机才能运行,相对来说,Java 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但 Java 具备更强的面向对象能力。此外,Java 还拥有较广的开源社区以及流行的开源中间件。因此,如果是做大型系统,建议使用 Java 来开发,而并非那些脚本语言。

CSDN:针对 Web,Java、PHP、Python、.NET 之中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会是什么?

黄勇:我认为 Java 在未来还会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在语言本身上做到更加轻量级,用最少的代码来实现目标功能;PHP 相对来说会比较平稳,它的特点非常突出,上手快且易于开发 Web 项目;Python仍然不会有太大的用户群体;.NET 加入开源社区太晚,且较 Java 而言并没有太强的优势,可能会走下坡路。

CSDN:在软件开发中有很多的设计模式,也有一些很高冷,能否谈谈你对软件设计的理解,以及让一些设计原则接地气?

黄勇:了解设计模式的朋友们,想必都听说过“六大设计原则”吧。其实最经典的 23 种设计模式中或多或少地都在使用这些设计原则,也就是说,设计模式是站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学习设计模式之前,很有必要对这些设计原则先做一下了解。

GoF(四人帮),传说中的四位大神们,他们联手搞出了一套设计模式,堪称 OOD(面向对象设计)的经典之作!震惊了整个软件开发领域。但这四个老家伙非常怪异,总是喜欢显摆一些高深的理论,甚至有时候不说人话,十分让人费解。

除了最经典的六大设计原则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原则也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地解释这些晦涩的理论,希望看完之后,会让您对这些设计原则稍微加深一些理解。若有不正确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

  • 六大设计原则

先看一幅图吧:


这幅图清晰地表达了六大设计原则,但仅限于它们叫什么名字而已,它们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将从原文、译文、理解、应用,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 SRP)

原文:There should never be more than one reason for a class to change.

译文:永远不应该有多于一个原因来改变某个类。

理解:对于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不同的类具备不同的职责,各施其责。这就好比一个团队,大家分工协作,互不影响,各做各的事情。

应用:当我们做系统设计时,如果发现有一个类拥有了两种的职责,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可以将这个类分成两个类吗?如果真的有必要,那就分吧。千万不要让一个类干的事情太多!

2. 开放封闭原则(Open Closed Principle - OCP)

原文:Software entities like classes, modules and functions 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 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s.

译文:软件实体,如:类、模块与函数,对于扩展应该是开放的,但对于修改应该是封闭的。

理解:简言之,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换句话说,可以去扩展类,但不要去修改类。

应用:当需求有改动,要修改代码了,此时您要做的是,尽量用继承或组合的方式来扩展类的功能,而不是直接修改类的代码。当然,如果能够确保对整体架构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也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了,直接改这个类吧。

3.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 LSP)

原文:Functions that use pointers or references to base classes must be able to use objects of derived classes without knowing it.

译文:使用基类的指针或引用的函数,必须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派生类的对象。

理解:父类能够替换子类,但子类不一定能替换父类。也就是说,在代码中可以将父类全部替换为子类,程序不会报错,也不会在运行时出现任何异常,但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

应用:在继承类时,务必重写(Override)父类中所有的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父类的 protected 方法(它们往往是让您重写的),子类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 public 方法供外界调用。

该原则由麻省理工学院的 Barbara Liskov 女士提出,她是美国第一位获取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女性,曾经也获得过计算机图灵奖。

4. 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 LKP)

原文:Only talk to you immediate friends.

译文:只与你最直接的朋友交流。

理解:尽量减少对象之间的交互,从而减小类之间的耦合。简言之,一定要做到:低耦合,高内聚。

应用:在做系统设计时,不要让一个类依赖于太多的其他类,需尽量减小依赖关系,否则,您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该原则也称为“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由 Ian Holland 提出。这个人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只和他走得最近的朋友们交流。

5.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 ISP)

原文:The dependency of one class to another one should depend on the smallest possible interface.

译文:一个类与另一个类之间的依赖性,应该依赖于尽可能小的接口。

理解:不要对外暴露没有实际意义的接口。也就是说,接口是给别人调用的,那就不要去为难别人了,尽可能保证接口的实用性吧。她好,我也好。

应用:当需要对外暴露接口时,需要再三斟酌,如果真的没有必要对外提供的,就删了吧。一旦您提供了,就意味着,您将来要多做一件事情,何苦要给自己找事做呢。

6.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 DIP)

原文:High level modules should not depends upon low level modules. Both should depend upon abstractions. Abstractions should not depend upon details. Details should depend upon abstractions.

译文: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它们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理解:应该面向接口编程,不应该面向实现类编程。面向实现类编程,相当于就是论事,那是正向依赖(正常人思维);面向接口编程,相当于通过事物表象来看本质,那是反向依赖,即依赖倒置(程序员思维)。

应用:并不是说,所有的类都要有一个对应的接口,而是说,如果有接口,那就尽量使用接口来编程吧。

将以上六大原则的英文首字母拼在一起就是 SOLID(稳定的),所以也称之为 SOLID 原则。

只有满足了这六大原则,才能设计出稳定的软件架构!但它们毕竟只是原则,只是四人帮给我们的建议,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灵活应变,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否则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切记!

  • 补充设计原则

1. 组合/聚合复用原则(Composition/Aggregation Reuse Principle - CARP)

当要扩展类的功能时,优先考虑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这条原则在 23 种经典设计模式中频繁使用,如:代理模式、装饰模式、适配器模式等。可见江湖地位非常之高!

2. 无环依赖原则(Acyclic Dependencies Principle - ADP)

当 A 模块依赖于 B 模块,B 模块依赖于 C 模块,C 依赖于 A 模块,此时将出现循环依赖。在设计中应该避免这个问题,可通过引入“中介者模式”解决该问题。

3. 共同封装原则(Common Closure Principle - CCP)

应该将易变的类放在同一个包里,将变化隔离出来。该原则是“开放-封闭原则”的延生。

4. 共同重用原则(Common Reuse Principle - CRP)

如果重用了包中的一个类,那么也就相当于重用了包中的所有类,我们要尽可能减小包的大小。

5. 好莱坞原则(Hollywood Principle - HP)

好莱坞明星的经纪人一般都很忙,他们不想被打扰,往往会说:Don't call me, I'll call you. 翻译为:不要联系我,我会联系你。对应于软件设计而言,最著名的就是“控制反转”(或称为“依赖注入”),我们不需要在代码中主动的创建对象,而是由容器帮我们来创建并管理这些对象。

  • 其他设计原则

1. 不要重复你自己(Don't repeat yourself - DRY)

不要让重复的代码到处都是,要让它们足够的重用,所以要尽可能地封装。

2. 保持它简单与傻瓜(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 KISS)

不要让系统变得复杂,界面简洁,功能实用,操作方便,要让它足够的简单,足够的傻瓜。

3. 高内聚与低耦合(High Cohesion and Low Coupling - HCLC)

模块内部需要做到内聚度高,模块之间需要做到耦合度低。

4. 惯例优于配置(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 - COC)

尽量让惯例来减少配置,这样才能提高开发效率,尽量做到“零配置”。很多开发框架都是这样做的。

5. 命令查询分离(Command Query Separation - CQS)

在定义接口时,要做到哪些是命令,哪些是查询,要将它们分离,而不要揉到一起。

6.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 - SOC)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离为多个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难就难在如何进行分离。

7. 契约式设计(Design by Contract - DBC)

模块或系统之间的交互,都是基于契约(接口或抽象)的,而不要依赖于具体实现。该原则建议我们要面向契约编程。

8. 你不需要它(You aren't gonna need it - YAGNI)

不要一开始就把系统设计得非常复杂,不要陷入“过度设计”的深渊。应该让系统足够的简单,而却又不失扩展性,这是其中的难点。

敏捷开发模式的修炼之道

CSDN:请问你是如何接触到敏捷开发的?你如何理解敏捷开发?

黄勇:曾经我们开发项目都是采用传统的“瀑布式”流程进行开发,即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等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交付时间点,且每个阶段都依赖于它的上个阶段,一旦需求有变化,就会影响后续的每个阶段,项目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个风险,做到更好地拥抱变化,我们尝试使用了敏捷开发方法,最为典型的是 Scrum。我们参考Scrum 的流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总结了一套更容易落地的Scrum,后面我会跟大家讲到一些相关细节。

我理解的敏捷开发实际上是一个轻量级的项目管理规范,因为我们可以将整个大的需求范围拆分成若干迭代周期,我们为这些迭代周期设置明确的里程碑,且评估完成这些功能需要花费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每次迭代完成以后,我们会对本次迭代进行一个回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CSDN:你认为国内的敏捷开发何时能成为主流?敏捷开发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黄勇:我认为敏捷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传统开发模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缺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软件开发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变化也会越来越频繁,需要我们能够快速地发现变化,并进行及时地调整。

我认为敏捷开发的未来会变得更好,不仅仅在软件开发行业,而且可能会在其它行业里也会得到应用,因为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他们想要的是能通过最短的时间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做出一点东西出来,客户是没有任何想法的,所以需要将事情分解成多阶段,迭代完成每个阶段的里程碑,让客户满意,才是企业最大的收获。

CSDN:在你的工作生涯中,前期是在创业公司,后来是大公司,有着一套自己的敏捷开发模式,能够谈谈在你现在使用的敏捷开发工具或方法?

黄勇:敏捷这个话题大家一直都在谈论,也有很多关于敏捷的工具或方法,我个人比较倾向于 Scrum。我理解的敏捷其实是一种思想,Scrum 是对让这个思想落地的一个参考。也就是说,我们大可不必完全拘泥于 Scrum 定义的规范,只需要参考它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做适当调整即可。比如说,每日站会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不管是放在每天上午,还是放在每天下午,总之最好要有固定的周期。此外,每次 Sprint(迭代)结束后除了有评审会以外,Scrum Master 不要忘记对本次 Sprint 做一个回顾与总结,哪些是本次迭代中做的好的地方,哪些是做的不好的,再对比上次迭代的的结论,哪些是有改进的,哪些是新的问题。

Scrum 提供了三类角色,分别是:Product Owner(一般由产品经理担任)、Scrum Master(一般由开发经理担任)、Scrum Team(包括开发与测试人员),其中,Scrum Master 的角色至关重要,对项目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阿里巴巴也在广泛使用 Scrum 敏捷开发模式,而且整个项目几十人都可以用 Scrum,只是首先需要将整个团队拆分成若干小团队,保证每个小团队按照 Scrum 进行操作,此外,再将每个小团队的 Scrum Master 召集在一起,再做一轮 Scrum,这就是所谓的 Scrum of Scrum。过程稍微复杂一点,但可以将敏捷用于更大的团队规模,并能保证敏捷的效果。

CSDN:你认为Scrum Master 的角色至关重要,对项目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那敏捷开发中由产品经理担任Scrum Master会有什么问题?

黄勇:我个人不太建议由产品经理来担当Scrum Master,原因如下:

  1. Scrum Master 关注的是项目开发视角,而产品经理关注的是产品功能视角,两者关注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2. Scrum Master 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功底,需要对开发工作量进行评估,也需要对技术实现进行评审,可能还会有一定的编码工作,而具有技术功底的产品经理毕竟太少了,即便有的话,可能对技术方面也不会太深入。
  3. 需要有一个人,他来对整个产品负责,这个人就是Product Owner,该角色最好由产品经理来担任。

CSDN:敏捷开发过程中测试团队的职责和产出是什么?

黄勇:在敏捷开发过程中,我认为测试团队的职责有以下几点:

  1. 根据产品需求,定义测试用例。
  2. 针对测试用例进行功能测试,并将测试的结果反馈给开发人员。
  3. 负责搭建系统运行所需的环境,包括软件安装、数据初始化等。

CSDN:除了Scrum,还有XP、CM、FDD、ASD、DSDM等敏捷开发方法,如何去选择一个合适的敏捷开发工具或者方法呢?

黄勇:敏捷开发方法有很多,不仅仅只有Scrum 一种,其实不妨相互借鉴,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定义一套适合自己的敏捷开发方法。例如XP 中所提倡的结对编程、持续集成、测试驱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包括看板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可以结合Scrum 来工作。

CSDN:从博客上,你也研究过「使用看板进行敏捷开发」,能不能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黄勇:敏捷开发工具“看板”,该词汇来自于岛国,当我看到看板的英文时,我真的惊呆了,看板竟然就是 Kanban?!

我们可以结合 Scrum 与 Kanban,让项目管理更加有效,让资源分配更加合理,让绩效考核更加公平!

  • 对于项目经理而言,最担心的就是项目进度不可控,不知道每位开发人员具体的工作进度,有了 Kanban 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晰。
  • 对于开发经理而言,最担心的就是资源分配不合理,忙的人忙死,闲的人闲死,有了 Kanban 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
  • 对于开发人员而言,最担心的就是绩效考核不公平,“凭什么我做的比他多,拿的工资却比他少?不公平啊!”有了 Kanban 一切都是那么地公平。

可见,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开发人员拥有了 Kanban,也就拥有了和谐与快乐!

那么 Kanban 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表格吧:


下面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表格吧!

  • 这个表格有 5 列:Backlog(原始需求)、Selected(被选中的需求)、Develop(开发阶段)、Deploy(部署阶段)、Live(上线阶段)
  • 其中 Develop 阶段包括 2 个子阶段:Ongoing(进行中)、Done(已完成)
  • 包括 3 中角色:产品经理(红色小人)、开发人员(蓝色小人)、部署人员(绿色小人),其实还有项目经理,只是他/她贯穿于始终,所有就没有画出来了。

在 Backlog 中放置了许多小卡片,它们在 Kanban 中被称为 WIP(Work In Process,在制品)。对于产品经理而言,WIP 是需求,而对于开发人员与部署人员而言,WIP 却是任务。

实际这些 WIP 卡片上都带有一些文字描述,包括:标题、描述、优先级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Selected、Develop、Deploy 下方有一个数字,该数字表示此阶段中最多可以放置的 WIP 数量。例如,在 Selected 中最多只能放 2 个 WIP;在 Develop 中(包括它的子阶段)最多只能放置 2 个 WIP。这里的数字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多少可根据团队实际情况而定。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以参考“WIP 上限 = 团队规模 * 2 - 1”,减 1 表示大家需要协作,例如:4 人的团队,WIP 上限是 7。

也许有人会提出,为什么没有 Test 阶段?—— 这个可以有,这里只是一个示例而已,你不妨自行加上去。

对于多个项目而言,可以在这张表格中添加更多的泳道(行),每一行相当于一个项目,所有的项目进度清晰明了。

好!继续我们的 Kanban,有意思的事情即将发生!


产品经理挑选了 2 个 WIP 到 Selected 中,此时,由开发经理决定该任务的技术难度,并由项目经理将任务分配到指定的开发人员,也可将同一个任务分配给两个人,让他们去结对编程。

开发人员(架构师与程序员)可对 Selected 中的需求进行工作量评估,可采用投票的方式进行,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估值,整个估算过程,项目经理无需参与,主要是开发人员共同完成。

开发经理可以对任务设置一个“分值”,这个分值可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绩效考核,所以对大家来说,这个分值是公开可见的,谁做的多,谁做得少,一目了 然。当然,开发人员也可以主动承担具有更具挑战的任务(为了锻炼自己,也为了多拿点钱),但任务分配的决定权始终在项目经理手中。


现在假设 A、B 两个任务已经分别被不同的开发人员处理了,那么这些任务就应该移动到 Ongoing 中,同时,产品经理可以从 Backlog 中挑选出 2 个优先级较高的需求到 Selected 中。这样就保证 Selected 与 Develop 都达到了 WIP 的上限。


有人已经把 A 做完了,那么 A 就可以移动到 Done 中了。随后,部署人员就可以开始干活了。


部署人员就可以将 A 从 Done 中移动到 Deploy 中,表示部署人员正在做这件事情。同时,做完了 A 任务的开发人员可以再做其它新任务,只需从 Selected 中移动到 Ongoing 中,移动这件事情不是开发人员随意操作的,而是有项目经理负责的。产品经理发现 Selected 中只有一个 D,就可以考虑放入一些新的需求了。


此时,部署人员遇到了问题,发现 A 部署的时候总是报错,跑不起来了。同时,其他开发人员也完成了 B 任务。


完成了 B 任务的开发人员本来是可以做新需求的,但项目经理发现 Develop 中只能放 2 个任务,所以肯定是后面的阶段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流程受阻了。项目经理可以灵活调度人力资源,集中火力解决现在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项目经理不得不放弃新的任务,去让开发人员去帮助部署人员来解决问题。此时,其他的开发人员还在进行 C 任务。


部署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此时 C 任务也完成了,同时,产品经理也放入了新的 K 需求,确保 Selected 这个水池是装满水的。


整个部署问题看起来比较搞人,所有的开发人员全都上阵了,集中更多人的智慧,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此时,产品经理不能放入更多的需求,由于此时 Selected 已经满额了。其实,开发人员面对太多的需求时,往往都会倍感压力,身心憔悴。


看来这个部署问题,确实够折腾的,连产品经理都过来了凑热闹了。但他或许不懂技术,但多个人多个头脑吧,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肯定会攻克这座碉堡!


几天之后,Kanban 流程依旧是稳定的,大家分工协作,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大家是一个团队,目标就是把项目做好,不会因为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闲置了。

我们不妨将这张表格贴到墙上去吧!让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让过路的老板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辛苦努力,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方法!


CSDN: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能够分享下你曾经的项目管理经验?

黄勇:给大家提出以下 10 点建议及其目标:

  1. Sprint 第一天,需要将目标定义清楚,并让团队所有人都知道「确保建立一致的目标并使之明确」;
  2. 若出现需求变更,则优先排到下次迭代,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确保本次迭代可以按时完工」;
  3. Scrum Master 将迭代中的需求分解为任务,每个任务只能有一个任务负责人,且不超过一个人天「确保每日任务可评估」;
  4. 让 Product Owner 直接与相关开发人员确定需求,Scrum Master 需一同参与「确保需求与实现不会发生偏差」;
  5. 每日定时站会,时长不超过 15 分钟,规模不要太大「确保任务完成情况与计划保持一致」;
  6. 每日进行一次代码评审,由 Scrum Master 负责,并在次日将评审结果通知给相关开发人员「确保代码质量不要下降」;
  7. 各个团队的 Scrum Master 保持每日沟通一次,时间不要超过 15 分钟「确保项目管理不会出现风险」;
  8. 每次迭代结束,让大家稍微放松一下,可提供一些团队活动,比如聚餐「确保团队能够更加凝聚」;
  9. Scrum Master 需要给团队一些承诺,比如项目奖金或特殊福利等「确保团队更加有激情」;
  10. 对于情绪异常的员工,Scrum Master 需及时与其沟通「确保不要让一个人的情绪影响整个团队」;

此外,作为项目管理者,需要不断在团队中加强以下 6 点文化:

  1. 方向一致
  2. 当面沟通
  3. 全情投入
  4. 充分信任
  5. 说到做到

真正的开源并非只是代码的开源,而是思想的开源

CSDN:你在开源方面有着诸多的建树,例如,你是Smart Framework开源框架创始人,你对「开源」怎么看?国内的开源的现在如何,对比国外呢?

黄勇: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开源并非只是代码的开源,而是思想的开源。在做开源项目之前,建议能将自己的想法共享出来,而不是 埋头闭门造车。我不反对“重造轮子”,因为我们需要更好的轮子,轮子好了车子才能跑得快。凡是有利也有弊,我们也不能盲目地选择开源技术,因为并不是适合 别人的技术就适合自己,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开源技术,搭建恰如其分的架构。

有大量的新技术,我首先会去关注它,了解它是做什么的,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一开始绝不会去深入研究它,更不会去看它的源码,因为一旦遇到这方面的需求场景,我就会从这个“知识库”中去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仍然寻找不到最合适的开源技术,我才会尝试自己去实现。

CSDN:能够介绍下你写的Smart Framework的轻量级 Java Web 开发框架?

黄勇:基于对开源的热爱,以及上述中我的开源态度。我写了一款名为 Smart Framework 的轻量 级 Java Web 开发框架,它基于“微内核 + 多插件”的体系架构,基于 Servlet 3.0 规范,不依赖于 Spring、 Hibernate 等开源框架,提供 IOC、AOP、ORM 等轻量级解决方案,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前端直接使 用 HTML + CSS + JS 开发模式,同时也兼容 JSP、JSTL、Tag 等技术,后端提供 REST 服务接口(基于 JSON 格 式),没有任何的 XML 配置文件,真正的零配置。我认为这些特性足以开发一些简单的 Web 应用程序,至于复杂的功能,就留给插件去完善吧。

当初写 Smart 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大家会对这个框架会如此感兴趣,抱着分享的态度,并不想去推广这个产品,仅仅只是想找到能够理解自己开源思想 的同道中人。世事总难料,已经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使用这款框架了,并提供了大量的改造与扩展。我很欣慰,因为我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希望将来会出 现有更好的 Java Web 框架,丢掉重量级的帽子,披上轻量级的外衣。

技术人的归途

编者注:在采访期间,小编和一位同是十年工作经验的coder聊天,发现他正陷于转型做管理、深耕技术的泥潭,为此向黄勇老师请教,得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中肯建议,也整理在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SDN:走技术这条路,归途是什么?是否转型又该如何抉择呢?

黄勇:至少有好几条路线是可以走的,比如:深入技术、转型做产品、转型做管理等,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性格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技术转管理,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说具体点,需要看自己的情商,为人处世的经验,与人沟通的技巧,自己也需要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一些事情,还需要自己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让别人愿意跟着你一起做事。管理有些东西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但一些经典的管理理论是必须要去学的。

相比较而言,继续深入技术或者从技术转产品会容易一些了,因为很多时候都不太需要与人打交道

CSDN:关于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当管理,那也是有一定的环境造就,你得有这个机会去试一下,才知道自己是否感兴趣做管理,以及是否适合等。

黄勇:没错,机遇太重要了,而且有些时候,机遇是可以考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的,说到底还是与人沟通,让自己的老板给自己机会,如果现在的公司给不了自己足够的机遇,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外面的机遇。总之,自己需要灵活处理,伴随公司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

CSDN:程序员相对比较「直」,也就是有啥说啥,事后或许才发现说了不该说的话,情商不高,如果改善这一情况呢?

黄勇:性格比较直,说话容易得罪人,这个很正常了,只不过首先需要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好,和对方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首先与对方共同的价值观,然后再说自己的想法,并多听取对方的意见,尽量多和对方保持相同的看法,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尽量多听少说,听也是在学习。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并询问对方是否这样理解的。

CSDN:最后,你是怎么分配一天的时间的?闲暇时,喜欢做些什么来放松自己?

黄勇:平时工作我一般都比较忙,会议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在自己仅有的工作时间里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团队主管们进行沟通,让大家保持一致的方向,这样每个技术主管也会带出更适合公司文化的团队。总之,技术氛围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沟通,这个时间对于技术管理人员是必须要付出的。

在闲暇之余,我喜欢听音乐,也喜欢和朋友聊天,朋友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看清自己,其实人这一辈子都是在不断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写给读者的话:

非常感谢读者们能够花自己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本文,其实我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真心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此外,我也很期待大家能与我进一步互动,我平时也会在线下组织一些小规模的技术交流活动,希望大家能够相互认识,相互分享,相互帮助。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对本文有任何建议,欢迎致邮CSDN编辑钱曙光:[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