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是技术活 ------《生化危机:终章》观后感

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实可能一直被人冠以创作和激发的一个过程。就像我原来也以为,一部好看的电影需要很多偶然和临时的因素。但是在读过《流行制造者》这本书后,其实很多看似艺术创作的事情,最终只是套路罢了,但是套路不是贬义词,而是对于人类自身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模式,其实人们是喜欢套路的,就比如我们说爱看的那些电影,或者歌曲等等。

今天忙里偷闲去看了《生化危机》这部电影,其实按照我自己曾经的标准,这部电影其实真的很一般,中规中矩。按照我付出的时间成本,其实我完全觉得很烂。但是现在我看电影的视角其实有很多的不同。我渐渐脱离电影剧情本身来看待这个电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体会。

其实对于《生化危机》系列的电影,这部电影作为终结从剧情合理性来说还行。首先它比较顺的契合了前面几部的剧情。而且是用一些细节和不那么生硬的旁白过度的,就跟之前几部一样,那个红皇后有特点的配音。其实可以看得出来是有意识的突出了游戏的感觉。而作为商业片,在制作上不算是上乘,但是也是说的过去,编辑发挥正常,没有什么失误,总体剧情算是流畅。

其实说这么多它的好话不是因为我喜欢这部电影,其实我内心是完全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是其实从一部电影,一部生产线上的作品。肯定是可以被打上优良的标签的。在好莱坞的生产线上,生产这样一部电影其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好莱坞的编辑在确定的大体走势,开始创作剧本,经过推翻,建设,推翻建设,推翻建设,至少三轮。这样生产出来的剧本基本上就是一个80分的剧本,再拿着剧本去找演员和导演,他们只需要把这个剧本从80分演绎到100分就行。当然从0分到80分容易,从80分到100分往往是很难得。但是没关系,至少有80分。而像《生化危机》这样的电影应该就是一个仅仅85左右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子贡献了5分,但是5分也行,至少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其实从票房上来看你要不是在一个非常热的月份,一部85分的电影至少在中国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票房的。当然在一些热门的档期可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说这些其实是我是觉得其实中国本身的电影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一部80分电影,就是套路,就是俗气。但是观众至少会选择进入电影院。其实电影目前跟传统媒体的宣传点事一样的,他只需要能够让观众走进影院就行。因为票房才是关键。就跟很多软件一样,要的就是你的点击,你点击了,它就有课广告的收入。其实他不是考虑的如何精雕细琢,而是如何让用户不产生厌恶的感觉。


80分是技术活 ------《生化危机:终章》观后感_第1张图片

还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就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因为电影如果你知道了所以信息,你就不会进入影院,正式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信息,这样的信息不对称,让商家有了营销的点。就像一个产品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称的,那就只能拼品质,品牌等等内在的东西。所以电影这样的艺术类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不对称的信息,可以在这样的生产线上用80分就打造自己的收益。

回来中国的电影,很多电影人的想法不是这样额。分为非常极端的情况,一个是一定一鸣惊人,会精雕细琢。但是风险也很大,会有像《大圣归来》这样的佳作,收益口碑双丰收。也会有像《大鱼海棠》一样欠下一屁股债,最终却没能给一个满意答案的作品。还有一群人,只是为了圈一笔钱就走,巧妙的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商业逻辑一遍一遍的挑战消费者的耐心,如XXX(这里就不说了)。但是很少看到中国有那种严格流水线一样的作品,可能不算惊艳,但也足够讨喜。也许不够完美,但是也足够流畅。似乎这些影视工作者还不是分明白消费者要的是什么。他们以为消费者讨厌套路,喜欢创新,但是他们没看到,其实真正的我们只喜欢那些似曾相识,但又有点出乎意料的小惊喜而已。

你是电影的代理人还是观众的代言人。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说有一种爱叫“父爱”:就这这个拿去,我知道你喜欢啥。但是这样的爱是有高度的,是你在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审美的基础上做出的给观众霸道的选择。但是在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的时候,请回归母爱,我们想要什么,你最好就给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80分是技术活 ------《生化危机:终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