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学会提问》中,有列出过提问的关键框架:
-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语意思不够明确?
- 有没有某些价值观假设或描述性假设前提?
-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 证据的效力如何?
- 原因是否可以被替代?
-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有没有某些关键信息被省略了?
-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还是只是二分式思维方法)?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活动,而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当我们不断地质疑他人的看法和结论时,还得考虑他们可能的反应(有些人会欢迎,有些人会排斥)。为了批判性思考,我们将理由和结论结合,生成自己的论证过程,并将其提供给他人,因为我们关心其他人的价值观和思考过程。我们能不断进步,得益于他人足够关心我们的论证,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各种论证,对我们的论证进行客观评估,从而促使我们反思并做出更深刻的思考。这过程循环往复,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为更有思想的人。
不久前在007的23班群里,有过一次关于“市场(股市/币市)价格及趋势是否可以被预测”的论战(最早源于上一次大作业)。在陈飞战友提出了“市场是可以(通过数据及模型分析)来预测的”的观点后,怀玉战友和瑜泽战友分别给出了他们的不同见解。综合他们的观点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我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整理如下:
信息论原理——所知有用信息的多少决定了胜率
虽然陈飞战友提出了“预测成功与交易成功是两回事”,但我认为,在预测成功的前提下,交易成功的概率也会变大,所以两者应该是强相关的。
如果两个人A和B都对一只股票/Token(很多人会翻译为币圈中的“代币”)感兴趣,而A知道的信息比B更多的话,那么A能收益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就像发明“特别灵”的股票指标PEG的彼得林奇一样,发财时从来没告诉过别人他所依据的指标,从而创造了股市上的不败神话(但是他四十多岁就突然收手,不由得非常让人觉得玩味)。但是,如果一个技术指标/信息已被大部分人知道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其实早已反应在市场的价格波动中,所以并不会对知道的人起较大作用。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技术指标,这些很管用的技术信号在早期股市上市是存在的,但是在今天已经几乎找不到“很管用”的信号了,因为容易的早已被人找光。对于一些小众的技术指标/信号,尽管存在,但不是普通投资者,甚至不是大多数专业人士可以找到的(因为复杂和效用不显著)。即使能找到,由于单个或少量信号对股价预测的影响太小,而找到相当数量的信号组合又是一个非常难的机器学习问题,所以能做到更是“难于上青天”,就连Google都未必做得到。而陈飞和怀玉战友都提到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员工基本没有搞金融的人,全是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机器学习专家),它确实是靠着“独特的技术指标信号”,实现了每年37%的回报率(比巴菲特都高)。但是,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公布过它所使用的信号,而只是闷声发大财而已。至于其他对冲基金,也是在大量使用量化交易【很依赖技术指标】和高频交易【不太依赖技术指标】。而量化交易的回报所取决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数学模型的好坏、能否找到别人不知道的技术信号,早在20年前就已经被各种对冲基金,通过机器学习的算法去尝试个遍了。
随机的因素——不可预测
市价会围绕着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这些波动却是随意而没有任何轨迹可循的。造成波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消息/信息
瑜泽战友提到过“价格是由人的预期决定的,而预期无法预测”,这点同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有着相似之处。随机漫步理论指出,股票市场内有成千上万的精明人士,每一个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资料流入市场都是公开的,现时股票的市价根本已经代表了千万精明人士的看法,而构成了一个合理价位。但是,新的经济、政治等各种消息,会随意且无固定规律地流入市场,并会使得基本分析人士去重新估计股票的价值,进而更改买卖方针,致使股票价格发生新的变化。
情绪/心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交易者来说,分分钟的赚钱赔钱,会对心理有着不小的刺激,在盯着技术指标的状态下的交易,感情其实在不断的起伏。而且,在同一时间,还有大量的交易者一样在感情起伏的状态下进行着交易,一点念头,一星想法,都可能会影响交易的决策及结果,要预测此过程中的变化实属非常不易。
不公平的环境
在一个规则确定的比赛里,如果有一部分人竟然可以犯规和作弊,那么除了他们,其他人又如何能预测比赛结果呢?众所周知,在股市中,不少股票价格的暴涨暴跌,背后有人为操作和炒作(甚至连比特币也有被这种操作所涉及,这已在不少对2013的大跌分析中得到证实;对其他大跌,原因还有待考证)。在一个不公正的环境里,想要提到预测准确率,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市场规律”的思考
陈飞战友提到,“市场没有规律,变量太多,不可分析”的说法体现了“认知狭隘”,以波浪理论作为例子(“此理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之中”),并且指出“如果要说市场没有规律,那么就基本否定了所有做市场研究的人员的工作,因为所有研究都基于市场必然存在历史重复发生的前提之下”。对此,我有如下观点:
- 我认为市场确实是有规律的,正所谓“看不见的手”。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种规律容易被分析出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入精力去学习分析方法,到底值不值得?如果值得,那么应该投入多少精力,应该学习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是需要严肃和仔细考虑的问题。
我查询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技术分析常用的理论和知识归类:
虽然时间也不长,但在查阅相关技术理论(道氏、波浪、江恩)的过程中,我的一个很大感觉就是:对这些理论的评价,有着很大的不一致性。就拿陈飞战友特地提到的艾略特波浪理论来说,维基百科上的说明如下:
那么,如果这种理论,真的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话,那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争议呢?
- 我查阅了市场技术分析相关理论,了解到了它的三个基本前提假定:
- 市场的一切(基础的、政治的、心理的及其他任何方面)都反应在价格之中
- 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 历史会重演
最后的“历史会重演”,其实反应的正是市场行为和人类心理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价格图形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看好或看淡的心态,大众心理是其依据之一。对其分析在过去(近两个世纪)有用,所以认为此分析在未来同样有效,因为人的心理从来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冲动和浮躁正是大众投资者的难以改变的人性弱点。从这一点来说,在一个(投资心态)还不够成熟的市场上,如果能对心理学有好的造诣,是可以有效提升预测准确率的。但是同时,我相信这种“重演”绝对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所需的技术分析能力也不止是”仅再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这么单纯。
关于“是否可证伪”的思考
在陈飞战友的文中,多次提到过“如果一个命题不能被证伪,那么它就是不科学的,就不应该相信”,并指出“从逻辑论证角度,一个命题不具备可证伪性,那就没法进入主流科学领域”。对此,我认为陈飞战友的判断前提是:“科学的观点/命题/理论 都是可证伪的”,即“如果A那么B”,那么根据逻辑关系,能推导出“如果非B,那么一定非A”,故能得出“如果一个命题不可证伪,那它一定不是科学的命题”的结论。但是,问题是:
- 波普尔说的【证伪】,指的是“被经验观察证伪”,因此不含经验内容、不涉及经验事实的命题根本就无所谓证不证伪。数学命题(比如很多公里定理)、逻辑命题都是没有经验内容的,还有哲学命题通常也不包含经验内容,并不在考虑之列。
就像战友争论中提到的“如果预测准确率大于50%,长期来看是赚钱的”,我认为,这种描述,更是一种”数学计算“,而不是一种”经验“,所以是不能用“是否可证伪”来辨析的(当然,有人会说“赚钱”就是一种经验,但是,如果把“赚钱”换为“为正”或“大于0”,效果其实是一样的)。
【经验】不是指人的经历、历练,也不是指通过反复试错积累起来的的技能或实践知识。
在近代以后的哲学中,它指的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一切事实,例如“这朵花是红的”、“这个人救了一个落水儿童”等都是经验事实
- 再来看【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这个论断,先假设此论断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同一种命题,只要变换一下说法/描述方式,就能从“无法证伪”,变为“可以证伪”。比如,耳熟能详的“宇宙里存在黑洞”这种说法,其实是无法证伪的;而如果变换描述方式,变为“在宇宙中,某种符合xxx特征的天体就是黑洞”,这句话就变为可以证伪的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命题,应该具有清晰明了的限定条件(即边界),否则去对其辨析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 然后,【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这个论断,本身有没有问题?
这个描述过于严苛。【可证伪】与【不可证伪】之间的界线其实不是那么分明的(以至于不能随随便便地就使出“是否可证伪”的说法)。在【一次经验观察就能证伪】和【任何经验观察都无法证伪】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还有广阔的空间。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经验观察本身也必定要依赖于一些理论预设(比如望远镜观察木星,就要依赖光学理论、视觉理论等)。所以当某一次经验观察与某一个理论预言相反的时候,往往没法判断究竟是待检验理论被否定,还是经验观察所依赖的背景理论被否定。就连波普尔本人,也并不主张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划得太分明。
我的观点
- 对个人来说,短期预测准确率偏低,长期预测准确率更高
- 根据信息论原理,一个市场上的技术指标/信息,随着知道并运用的人/机构越多,(在盈利方面)会越趋于作用不大
- 股市和币市的环境不太相同(在我看来,因为币市的历史还不长,一定还有一些技术指标还是暂时好用的),如果再加上“国内还是国外”这个考虑因素,从大类来分析则至少要考虑4种情况;再考虑到“当时市场是否公正”,情况就更复杂,而不能“从一而论”,
- 投资受心态影响较大(毕竟是真金白银),一个好的投资者,会对自己有较好的心理自省和把握;而一个好的操盘手,则会对市场大众有较深的心理研究和琢磨
- 今天的科学哲学界早已有了较统一的意见: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得到普遍认可的、既必要又充分的科学分界标准。从这点来说,不应该用证伪主义来简单辨析一个命题“是否科学”
- 对个人来讲,可以把一些精力放到提升自己的市场预测能力上,也可以把一些精力用在提升其他能力上,哪个对自己更重要,自己来权衡和选择
写在最后
最后借用吴军老师的一句话来作为末尾总结:在市场上,最不需要“认同”或者“不认同”,因为可以直接用(最具普遍衡量意义的)真金白银来验证你的对错。你对了,市场自然就会来奖励你~
参考:
* [可证伪性原则不能作为科学分界的通行标准](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8615284/)
* [关于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归纳和反归纳之争](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303.html)
* [「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这句话本身科学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5935)
* [波浪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932327/answers/cre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