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回归生活本质,练就劳动本领

节选:胡佳新 刘来兵《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

【摘要】 学校应基于生活实践需要实施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力的培养,更新劳 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 生活力 青年劳动教育 应然价值 劳动教育转型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 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源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生活力学说

陶行知认为:  “全面教育。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生活力的获得是生活教育的归宿。拥有生活力的人是生产者、建设者、 创造者、发明者,是创造性的、建设性的、充满生机的,能抵御病痛,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

生活力至少包括生存力、生计力、学习力、演说力、交往力等多种,后来其中的一些能力逐渐分解独立出来。

二、以生活力为内核的劳动教育

( 一) 劳动教育聚焦于生活力

“以劳育人”是劳动教育的精髓。劳动教育“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担当责任……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 二) 劳动教育的“异化”

当前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更多是“群演”,连“配角”都算不上。

劳动教育的缺位。在重智轻劳的教育环境中,劳动显得无足轻重。在日常学校教学活动 中,经常出现劳动实践课被其他学科所占用的情况。劳

劳动教育的错位。由于对劳动教育的曲解,劳动被错用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让青年学生对劳动产生了误解,厌恶劳动。

劳动教育的泛化。当前劳动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过于重视劳动的外在形式,没有涵养成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带来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弱化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蕴。

( 三) 生活力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应然价值

就身体发展来说,劳动能使青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强化,例如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就内在成长来说,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路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生活力,促进自我价值的生成,通过劳动教育学会生活。

劳动教育更应融入学生生活世界的劳动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基本劳动素养、 基本劳动品质以及基本劳动习惯。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结合所学所见所思,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勇于创造。

三、劳动教育的返本与更新

( 一) 返本: 回归劳动教育的生活力导向

劳动教育旨在“育人”,劳动教育中的价值缺失是劳动窄化的结果,没有价值观教育的劳动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回到生活世界中,有意识地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 二) 更新: 适应信息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

信息时代的劳动呈现知识化、技能化和数字化等特点,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未来相当一部分工作会按照既定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完成,编程技术在未来教育中将愈加重要。青年学生须自觉地把握时代和适应时代,才能在未来生存。

四、构建以生活力培养为主导的劳动教育

构建以生活力培养为主导的劳动教育,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 一) 基于生活力培养劳动习惯

在校园生活中营造处处有劳动的生活气  息,加强同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合力培养劳动习惯。

旨在营建生活世界的归属感,向往充满善良意志的生活。探寻生活可能性的过程,对人而言也是人发挥自我潜能的过程,自我被重新发现,是是一种永远朝着未来开放的‘可能的存在’。

( 二)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注重构建合理可行的劳动教育体系。从管理、课程、教学等环节合理配置劳动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扩大的机制。

其次,设置以培养生活力为主导的劳动教育课程,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

再次,多方协力建成劳动教育共同体,以事而教。促进学校、家庭和  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最后,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考核体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督查。

你可能感兴趣的:(劳动|回归生活本质,练就劳动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