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ex me?我都舍不得买好吧!!!

昨日看文章说,未来可能有部分地区变成湿热地带,意味着35℃以上的室外,人活不过4-6小时,而预计上海在2070年会成为湿热一员。

几年前我就评论上海的热像蒸笼。蒸笼啥滋味,不是桑拿,可以去观察下如何蒸螃蟹,然后想象自己是只螃蟹……

回到我的话题当中来,关于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被喊很多年,到底升级在哪里?为毛我一直觉得我这个舍不得买,那个有点贵涅?

而且我年年拖祖国大腿来着……

所以消费升级,到底是:

劳资有钱了,收入大大了,买买买!

花更多钱买更多昂贵或者小贵的品质?

花钱去实现个性的自我?

还是在不增加成本负担的前提下,获得以前想要却没能力获得的东西,假装实现了理想的自由生活?

消费升级?ex me?我都舍不得买好吧!!!_第1张图片

从心理层面来说,消费能力的提升,暗示着: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就算暂时没有余量,但是有信心活的舒坦。

不需要为“下一顿在哪里”这件事担忧的前提下,可支配余额可以买到更多丰富物资,也可能是精神方面,总归是让自己愉悦的。

这里就包含了3层含义:

1、我饿不着,我可以买2碗豆腐花了,一碗甜,一碗咸,南北通杀。(厉害的叉腰)

2、收入增加了,变有钱yin了,去浪下~

3、收入与成本相比,我有余额了,马爸爸再也不担心我余额不足了!

消费升级?ex me?我都舍不得买好吧!!!_第2张图片

其中,2和3的区别在于,2属于心理层面,要补偿自我(说不定还是个“月光白”);

3属于实用方面,讲究有品质又有实力的生活。(没事养养花,喝喝茶,过去只是村头走两步,现在可以街头溜一圈)

记得一部讲野外生存的真人秀里,(不是贝爷,下次我会记得拍照……)

主人公说:在开始的两天里,我只关心任务的完成,只关心生存的需要,没有好好观察四周。现在我熟悉环境,可以更轻松应对任务后,我开始有了探索的欲望。

这句话也很好的表达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后,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探索,获得更加丰富的物资。

从这种角度讲,生活品质提高了,想要又买不起的,都有可替代选项,而且还不差,就是升级吧。

最近在高喊的消费降级,就是可支配余额不足以支撑自己去消费,因为要屯粮,断粮饿死才是大事。

所以降级的地方都是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余额不多,安全感不足的人。


再回头看拼多多,唯品会,小米。

为什么说这三个例子,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有若干共同点,当然还有其他案例,只是我功课不足(颇为不要脸的理直气壮);

第一,在获取用户,选择市场上,放弃了红海,瞄准了当时的空缺。

创始人最开始启动的时候,瞄准的人群都是:有钱买精品的人。(我说的是创始人最初的市场选择,比如雷军最早是卓越网,唯品会是奢侈品,2007年,黄峥从Google离职,开始自己创业,并先后创办手机电商、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

说到这,插播一下,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要走中高端消费,都避开了低端消费市场;有点像啥:妈们都觉得自己娃是凤凰,要配公主和王子。

这个比喻可能不大好。不过确实很多企业都在攻略收入相对好,舍得花钱的人群,而低收入低消费人群被隐形放逐了。这片略微荒芜的平原,小米坚持用精品的品质,平民的价格。唯品会放弃1-2线,转为3线以下;拼多多则完全驰骋在低端供应和低端消费的流量大道上。

小米要实现的是全民平等且渗透日常生活作息,拼多多是农村包围城市,唯品会是坚持8020,在中低当中找高消。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实现了他人的消费升级:我想要的,有了还不错的替代选项,功能一致,外观精致,重点是还不贵。

于此同时,拼多多帮助了供应链匹配人群,唯品会帮助服装去了库存(早期,现在并不是了)

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共同特征是:实现共赢。(我是说早期,已经固化的事实,现在和未来都在变化,所以不讲现在)

恰好昨日航班里在讨论什么是营销。

有的说利他是本质,也有的说利他是动作(源自科特勒的定义)

还有很多特别精彩的讨论;

还真没人讲“共赢”。我对营销的理解是:营销即生活。

单纯在商业角度,所有的利他都显得极为怪异,营销人自己都会分不清,这么善良的资本,是不是跑错片场了。

放在大环境里,商业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吗?

共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让你好,我也能好,何不皆大欢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费升级?ex me?我都舍不得买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