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

薛文明

在人们的想象中,原始森林极富神秘色彩,不知隐藏着多少秘密,是那样地充满诱惑。所以,自驾游西双版纳的第二站,我们选择了热带雨林谷。

2月21日早晨,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傣族园,驱车20多公里,翻过几座大山来到这里。在大门一侧的餐馆草草地吃过早餐,刚进景区,便有一位年轻姑娘迎过来,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景区概况和注意事项。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1张图片
雨林谷景区门口遥控自拍

当听到山林里居然住着当地土著——克木人时,我们夫妇不约而同地一愣,因为之前对此闻所未闻、一无所知。姑娘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克木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对克木人有专门的扶助计划,随着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目前他们中已有少数人掌握了傣语和汉语。姑娘还教给我们三个克木语单词,我只记住了前两个,打招呼要说“呼号——”,即“你好”,“咔嚓”是照相的意思,第三个词是“再见”,怎么说我们两人都没记住。

走在前面的是一对老年夫妻,他们找了一位年轻女导游,我们跟在他们后面拾阶而上,边走边看边听讲解,心中充满了好奇。

刚走不远,忽然传来“嗷——嗷——”的吼叫声,抬头望去,前面高高的树上有一个巨大的类似鸟巢的东西,导游说这是克木人为躲避野兽袭击,用木版、树枝和野草搭建的栖身之所,现在仍有少部分人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愿意下来。妻子连忙用刚学的单词打招呼,“呼号——呼号——”,连喊多少遍,既没听见回音,也没见人影。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2张图片
树上的草木窝棚

我们接着往上走,终于见到了一位正在荡秋千的男性克木人,头发较长、肤色黝黑、身材矮小,估计年龄不大。秋千长长的铁索链悬挂在遮天蔽日的大树上,道路左右两侧的树上,各有一个草木窝棚,只见他在两个窝棚之间一会儿荡过来,一会儿又悠过去,如同杂技表演。

再往上走,我们登上了一个较大的平台。平台上建有两个紧挨着的敞着的木棚,一个棚里站着一位手持弓箭、身穿黑色长袍的男性长者,估模70来岁;另一个木棚里坐着一位女性长者,与男牲长者大概同龄。男性长者友好地朝我们点头微笑。导游说,每个游客到这里都可以免费试射两箭。我从长者手中接过弓箭,长者用手语告知我要领,第一箭拉弓力道不足,未中靶标,第二箭加大了力道,射中。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3张图片
射箭场的男性长者和游客

导游将我们带到女性长者面前。只见她背靠灶台,灶堂里燃烧着木柴,座位前放着一个竹篓,里面放着一捆一捆类似雪茄烟一样的东西,但要比雪茄烟细长。导游伸手拿起一捆,顺便抽出一支,介绍说,这是山里的一种植物,可以纵向撕成条儿,放到嘴里咀嚼,有醒神健脑作用,用火点着吸食即是克木人的上好烟草。还一边说一边示范。并用打火机点燃一支递给我,我抽了几口,味道还真不错。

导游还从女性长者身边拿起一块木板,上面有黑色油漆一样的粘稠夜体。据介绍,这是克木人发明的一种天然植物牙膏,用它刷牙的人,至死牙齿坚固不落,唯一缺点是牙齿一辈子是黑色。导游示意女性长者张开嘴,我们果然看到满口全是黑色的牙齿。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4张图片
女性长者、导游与游客

我们随导游继续往上走,来到一个更大的平台,这里类似农家的院子,上面有多座草木屋,有克木人所独有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设施,一群身着花衣花裙的年轻女性克木人围成一圈,正手拉手踩着鼓点跳着欢快的舞蹈,嘴里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歌。她们中,大部分也就二十岁上下,个别稍大一点的也就三十岁左右,身材普遍不高,长的说不上漂亮,但也绝对不难看;面部特征难以描述,但与我们绝对有异。跟着一起牵手跳舞的,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儿。看到有人来,她们表现的十分高兴,人人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我爱人是个跳广场舞的舞迷,见到这场面异常兴奋,立即和她们牵手,加入到她们的行列,一起跳起来,跳了一曲又一曲。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5张图片
欢快的舞蹈

我们夫妻二人,一个忙着跳,一个忙着用手机拍摄视频,等反应过来,女导游和那对老年夫妇早已不见了踪影,我们只好自己接着游览。好在走了不远,就到达山谷的尽头。

我们沿着环形山路从山谷的另一侧往回折返。途中,经历了一次穿越绳索云梯的惊险和生命体验;走过一条长长的栈道,又见到三个上身赤裸的男性克木人以及他们近似”刀耕火种”的生活场景;走进克木人居住过的草木屋,详细察看他们的居所和生存环境……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克木人身上,尽管这里有着太多难得一见的奇花异木和诱人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景观,但已然失去观赏它们的兴趣。因为,有关克木人,还有许多迷团有待解开。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6张图片
主人与游客手拉手亲如一家

为此,在返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的途中,我们不得不借助于手机百度,来查阅相关信息,从而,对这个特珠群体的认识才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他们一是跨境而居。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区域分别属于中、越、老、柬、缅、泰六个国家。而在我国云南的部分,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有三个分支,其中的两支分别迁自于越南和老挝。二是历史悠久。克木人很早就生活在西双版纳至老挝北部边境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西双版纳边境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三是文化独特。有语言无文字,图腾崇拜,实行一夫一妻制,保存母系氏族残余,个别地方甚至仍然群居生活。四是生产落后。主要从事旱地农业,长期过着游耕生活,以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食。主要农具为打塘点种的尖棒,运输工具主要是用大型背篓。五是人口较少。在我国境内总人口现仅2000余人,为“未识别民族”。另有一说,2009年,克木人被国家民委确认归属为布朗族。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7张图片
简陋的草木屋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仅西双版纳就有44个,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2个。不管克木人的民族归属是否得到确认,我们这次来到西双版纳,能够从一无所知到对他们有所了解,特别是还与他们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到,无疑是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更是一种缘份,用“奇遇”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克木人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向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懈努力的人们致敬,也期待他们能够早日走出原始森林,看到大山之外的世界,进而融入现代社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此,禁不住诗云:

茂树休言能蔽日,草花欢喜自芬芳。

耕刀开辟出山路,克木歌声四海扬。

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_第8张图片
穿越云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驾游西双版纳散记之七——森林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