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火星着陆”素材角度+精彩时评+原创范文

新闻热点:

北京时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稳稳地降落在预选着陆区——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在今年2月到达火星,成功被火星捕获。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天问一号已在近日实施降轨,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在成功软着陆于火星表面后,不久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也将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

•素材角度一: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此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有两个关键词——“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无疑是中国“探火”精神的集中体现。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所谓奋斗,重在传承。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建党百年之际,到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上去,这是一种科技实力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只能止于至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注定勇往直前。

•素材角度二:全民科技创新

“天问一号”火星着陆更激发全民科技创新意识。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从“嫦娥”探月到“北斗”组网,中国航天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会唤起公众仰望星空的无限热情,激发国人奋斗自强的信心。“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承载着更多更大的期待,所引爆“火星热”,得到了国民全力支持与高度认同,由此将唤起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建设航天强国需要这样科技创新的精神力量。“火星热”引发全民科技创新意识,将转化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力量。对此,我们要立足当下,不懈努力,奋发图强,赢得未来。

•素材角度三: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祝”,表达了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融合国内、国际,融合历史、现代和未来,旨在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航天贡献。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个金句

1、中国,不容易!

因为,我们的起步太晚了。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就已经多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经成功登陆火星。

我们,现在才第一次尝试。

这中间的差距,并不仅仅只是晚了60年这样简单!

我们作为追赶者,每向前迈出一步,每缩小一点差距,所付出的艰辛都是无法想象的。

今年2月18日,毅力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们的天问一号还在环火星轨道上继续运行。当时,就有声音开始冷嘲热讽,大意就是美国的毅力号发射晚,却比我们早登陆火星,美国就是厉害,中国就是不行。

当我们国家开始公开征集火星车名字时,嘲讽的声音又大了,甚至,编起了段子。那段时间,在很多相关新闻的下面,都有类似的留言:

美国都登陆了,我们还在想名字呢;美国的直升机都在火星起飞了,我们还在想名字呢;美国都在火星上制氧了,我们还在想名字呢……

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在抵达当天直接着陆,这确实是我们与美国之间存在差距,没有什么可逃避的,没有什么不能直接面对的。

毕竟,我们只是第一次,美国在这方面都折腾60年了。

而且,火星着陆不但是个技术活,还得靠地图。

可我们,恰恰没有清晰的火星地图!有人会有疑问,之前不是已经有国家发布了很多火星地图照片了吗,为什么我们还要自己拍摄?

这是不是借口?

呵呵!

你觉得哪个国家会大发慈悲,把他们辛辛苦苦搞到的火星高清地图分享给我们?

2、发展,只能靠自己。

美国这次的毅力号,之所以在抵达火星当天就直接着陆了,很大原因就是美国操作已经熟练了,而且NASA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为备选着陆区积累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所以,美国毅力号登陆迅速。

而我们,只能自己摸索。

靠自己,最保险!

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00年风雨兼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峡出平湖、高原铺天路,在海上架桥、把南水北调,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探海……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太空是属于全人类的太空。如今,中国人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也必将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4、如果我们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

对于火星移民这件事,一定要科学的看。移民火星我认为作为科学幻想可以,但是说谈火星移民工程,我就觉得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有改造火星的能力,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花点时间精力把我们的地球打理得更好?火星的环境跟地球相比差远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没有,温度跟我们地球相比更为恶劣,我们人的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难以保证。

5、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梦圆任重道远

仰望星空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只有脚下的土地足够坚实,才能真正支撑起望向遥远的坚毅目光。今天,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前路挑战如荆棘密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只有始终保持创新的勇气和锐气,不断攻坚克难,我们才能在探索太空路的“新长征”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梦圆任重道远。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的创新在制度优势上搭建起的轨道上疾驰,这支队伍的巨大能量必将随着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而迸发出来,最终完成突破信息核心技术的大业。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心怀“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培育“会当凌绝顶”的战略视野,创造出“非对称性”的杀手锏,中国科技也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对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未来的征程仍将充满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猎鹰翱翔,长征起航;脚踏实地,再见真章。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终将抵达技术变革的奇点,一步步征服浩渺的太空,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

自立自强,致敬中国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王琳琳、徐鹏航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我们在为伟大祖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感到骄傲的同时,更要向坚持自立自强,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难掩激动情绪,忍不住哭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多少中国航天人挥洒泪水和汗水,历经无数磨难,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如今的成就!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最近时大约5500万公里,即使最近时,也是到月球距离的一百多倍。遥远的距离增加了探测难度。历史上,人类共发射过40余个火星探测器,但成功率不到50%。我国探火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早在2011年,我国首台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就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道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遗憾的是,俄罗斯探测器的主发动机未能按计划实施点火,最终没能飞抵火星。失败的经历催生了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

“生死9分钟”是火星着陆的难点之一。地球与火星单线联系的通信时延约20分钟,但整个着陆过程9分钟就基本结束,这意味着探测器必须在毫无地球指令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并确保每个动作万无一失。“生死9分钟”既是对航天技术实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一国科技基础扎实与否的集中检阅。

如今,中国距离“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的人类壮举又更近了一步。愿中国航天事业和精神持续迸发,以科技引领成长,以创新点亮星河,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体段一: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十多分钟的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 9 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航天人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卓越功勋。

主体段二:

“太空刹车”只有一次机会,“天问一号”的顺利抵达,既考验了中国航天人的技术能力,也体现了在高风险下敢于创新的志气。太空活动以富有挑战性著称,行星探索尤其具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火星探测行动,迄今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每26个月一次前往火星的机会,动辄以亿公里计的旅程,超远距离的通信延时,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复杂陌生环境……还有种种未知的危险,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去破解难题。在这个过程中,经历飞出地球、驻留太空和探测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技术积累,为火星乃至深空探测打下了技术基础;因应新问题、新挑战而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则为实现航天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开辟了新路径。这样一种技术上的创新迭代,这样一种向着更高更远目标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不断开拓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更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追求梦想、自我超越的精神劲头。

【材料范文】

迈进崭新时代,征服星辰大海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致敬中国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致敬祖国伟大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为伟大的祖国点赞!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一条简单的评论,赢得无数的点赞,这也表达出无数中华儿女的自豪和心声:迈进崭新时代,征服星辰大海。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两千多年后,以屈原长诗命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精准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奔火之路 ,殊为不易;着陆火星 ,使命不凡。曾几何时,到火星去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蓦然发现,我们的使者“祝融”已着陆火星。骄傲和喜悦,在这一刻迸发、升腾;科学和诗意,在这一刻交融、升华。两千年前,征服星辰大海是天问之诗篇,两千年后,征服星辰大海是科技之使命。伟大的航天人,我们向你致敬!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黄沙漫漫戈壁滩,瀚海阑干百丈冰,邓稼先只留下一句话“我不能走”;”古有十年磨一剑,今用廿年塑天眼,南仁东耗费了近半生光阴。老一代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让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不再凌空蹈虚。打起一百分的精神,投入一百分的激情。舍小家为中华,为中华热血洒,抱着必胜的决心,迎来胜利的曙光。新一代航天人继承先辈遗志,克服重重困难,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出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迈进崭新时代,征服星辰大海,每一个有梦想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学习这种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从“嫦娥”探月到“北斗”组网,从天问起飞到火星着陆,发展等不得,技术靠不得,困难怕不得。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做客《白·问》对话白岩松。坦言火星着陆一刻自己眼泪的味道有甜有咸。是啊,甜是苦尽甘来的骄傲和自豪,咸是埋头创新的忠诚和执着。央视让青年发声说“我/就是中国”,我要向中国航天人说“你们/就是中国”,为了中华复兴而拼搏创新,每个青年都是中国。

迈进崭新时代,征服星辰大海。火星上的“中国时刻”已顺利开启。我们有理由相信,踏着航天人的足迹,秉承执着勇敢的探索精神,为了民族复兴拼搏创新。未来,中华民族探索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脚步必将愈加稳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问一号火星着陆”素材角度+精彩时评+原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