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钟书


《围城》——钱钟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围城》中的一句形容婚姻的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对应于现在流行的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正好不过了。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以1920到1940那段时期,主角方渐鸿,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留洋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和周家女子定亲,但在大学期间,周氏患病去世,准岳父被方先生写的吊唁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为了方便给家里人一个交代,方渐鸿从一个爱尔兰人那里买了一个假文凭。在回国的轮船上,结识了生命的一个过客鲍小姐,遇到了以前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周先生的安排下进了周家的银行任职。获得了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并结识了赵辛楣,可以说二人是不打嘴仗不相识。最终,方渐鸿结束了苏和唐之间的关系,并和周家开始不和。与赵辛楣的安排下,几位“知识分子”前往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一路上的坎坷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高潮,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性的弱点都纷纷呈现出来。到达学校之后,方渐鸿人性的懦弱点,慢慢的步入了孙柔嘉的编织的网里。二人结婚之后,真正的“婚姻围城”已经很明朗了。婚后,方渐鸿夫妇与方家、孙家矛盾开始激化,最后二人新婚不到五月的夫妻吵翻。方渐鸿在人性弱点上、婚姻不和上以及工作方面的多重打击之下,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读了后序的一些故事,方才恍然大悟。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作者曾经碰到过的人物糅杂在一起。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作者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琐碎的情节。钱钟书的《围城》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方渐鸿的内心活动描写,赤裸裸的展示了一个青年的思想矛盾。小说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与当时抗日烽火中。虽然在西方看了更多,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以幽默温情的讽刺,剖析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

      小说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渐鸿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总是和他开玩笑,在整个经历中,方渐鸿不想做什么,却硬塞给他什么。

      还有另一个“围城”的解读:方渐鸿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方渐鸿的围城,其实始终在外面,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方渐鸿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多次想冲出来,但是由于他的懦弱,始终不敢行动。

       读了许多的作品,从鲁迅到张爱玲,包括《围城》,无一不在提及人性、弱点、民族精神,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可是抛弃了那些,我还看到了永远扫荡不尽的是人性的弱点。不论是后宅里的阴死,还是官场、商场的明争暗斗,人的利益自我化是一定不会消失的。所有的读物,都像带了小丑面具,一面是笑、一面是哭,通过文字让读者们看清丑陋的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