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作,内心深处甚至是排斥,因为之前认为写作就是文人。而当下的社会世俗,似乎一说到文人,就是脱离现实,柔弱迂腐。
说起来写作的原因,首先得从我的信念和价值观说起。
我出生于一个偏穷的农村,说偏僻、穷困,你可能不一定有概念。但我这么给你举例吧,我当年考上初中,便在当地成了“名人”。何故?因为基本没有人上学到初中,一般人都是送到学堂,认识几个字,然后就退学回家干活了。而我当年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初中的,用当时的话讲,叫年年削光头,我算零的突破。再举个例子,我上高中时,我们村子里还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吃水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井,从河里挑水,每次挑满水缸,吃上一段时间,用完后再去河里挑。家门前是条河,村民洗衣、洗菜、吃水、放牛,全部都在这条河里。现在想来,恍若隔世,不可思议。再者,没有公路通往村里,车子开不进去,至今依然如故。去年春节,我回了一趟老家,还是一条由人走出来的天然的泥巴路。跟以前唯一不同的是,泥巴路比以前宽了,车子总算开得进去了(只能在泥巴路高低不平地颠回去)。
我从小就与众不同。说与众不同,其实是因为环境造就。农村里的人,如大家所知,淳朴、单纯。但同时还有你所不知,野蛮、落后。我小时候的记忆,可以说最多的是一种不安。我父亲是独生子,所以经常受欺负。在农村里,家家户户拼命生儿子,为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儿子多了不受欺负,生儿子是为了好打架。农村不同于城市,没有法律,没有警察,一切都是靠族群关系和由来已久的约定俗成的传统风俗制约。一个村子,都是一个姓(比如我出生的村子,就是李家村)。应该说往上追溯的话,一个村子都有一个共祖。但是,村民之间,却只顾及当下的利益,不会因为是共祖关系就相处一定和谐,这就好比一个家中几个兄弟,在没有外来冲突的情况下,即使兄弟之间,也会充满了矛盾。村民之间的矛盾,说起来都是鸡毛蒜皮之事,比如今天他从你家田里放点水过去,明天他说这棵树明明是他家的,后天他将田埂往你家这边移一点,想多占些你家的田。很多纠纷到最后就演变成“战争”,这时候,养儿子多的家庭,就会显示出优势与力量。
小时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经常我放学回到家,看到的是父亲躺在地上——又被村里恶霸打了。不同于城市,前面我也说了,农村里没有警察维持秩序,更没有所谓打110,只有弱肉强食。而且一旦打架,都是很残忍的,武器大多是农具——锹、扁担什么的,打架就见血,头破血流。因为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所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一颗种子,那就是要发奋争气。
另外一个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我想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开始思考人之死亡。农村里,小孩子都是要干农活的。我从小一边上学,一边放牛。村子里共同买一头牛,几家轮流用,这个月轮到你家了,你就得抓紧用,用足,因为过几天就要流转到其它家。我经常帮父亲一起犁田,南方是那种种植水稻的田,田里有水。犁田时,将一套农具套在牛背上,后面拉着铁犁,铁犁锋利的刀口埋在水下面、田地的淤泥里。上面放一个高起的凳子,我就坐在一个高起的凳子上,帮助增加分量,以便铁犁能进入淤泥里更深。牛在前面拉,铁犁被拉着往前,就会划破田土淤泥,将土弄松。有时候要在凳子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记得最难受的是会打瞌睡,而这个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掉下来,就会跌入水里,水下面就是锋利的铁犁,很容易伤到。我小时候跟牛感情很深,那头老牛一直是我在放养。现在看到城市里的人,去骑马的时候,显得很恐慌的样子。其实我小时候才七八岁时,就一个人骑在牛背上,走很远的路到后面的草地上放牛。
村子不大,就十几户人家,村前是一条河,村后是一个土坡,再往下是一条斜坡通下去,下面是一片延伸得很远很广袤的农田。通过农田之间的田埂形成的路往前,之后又是一个高高的堤坝(据说1954年家乡发了洪水,死了好多人,我奶奶就是在那年死掉的,当时我父亲才7岁。后来为了防汛,队里组织村民挖了一条河,挖出的泥土在河边堆成了一条防汛堤)。堤坝下面是一片草地,紧接着一片森林,森林边上又是一条河,这条河是当年防汛而挖成的,叫汉北河,据说一直通到武汉,印象中小时候里面还跑轮船。河的对面也有农田。河很长,沿着河往上游要走很远,才有一个渡口。有时候父亲在河对面耕田,我就要在堤坝上候着,等父亲耕好田,将牛从河对面赶过来,我在这边接应牛,牵回家,而父亲则要赶到上游的渡口去过渡。
堤坝下面的森林沿着堤坝延伸得很长很远。小时候我并不知道它延伸到远方有多远。森林里是一个接一个的坟堆。农村里,人死后都是土葬。村里人过世了,就埋在堤坝下面的森林里。
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在河对面干活,一直到很晚。我一个人守在河这边,等待父亲干完活将牛赶下河,牛从对岸游过来,我接上牛赶回家。农村里,一到天黑,家家户户闭门睡觉。因为没有电,更谈不上电视等娱乐方式,作息都是根据老天的自然运转来。所以一到晚上,村子里漆黑一片,没有一个人影。更别说村后老远的农田了。我就一个小孩坐在堤坝上,当时应该只有七八岁的样子。天漆黑一片,堤坝旁边是森林和坟堆。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我突然想到了人死亡的问题,我当时想,边上森林里埋了那么多的死人,而人最后都会死去,父亲、母亲,以及自己最后也会变老,死亡,就像埋在森林里的那些人一样。然后我就想,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活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既然到最后都会死,那要如何活,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无意中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竟然开始思考这些深邃的问题,而且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也造就我跟村里其它小伙伴的完全迥异(我想他们每天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是不会想到这些的)。我大概是在十岁左右,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这也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造就。前面说过,因为父亲在村里势单力薄,经常受欺负,所以他就一直想培养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农村里长子为大的传统思想影响,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我哥身上。从我记事起,大哥就不在家,客观上造成了我是事实上的家中老大(得照顾弟弟妹妹,帮家里干活)。大哥从小就被送到条件好一些的外婆家(外婆家离镇上比较近)。我记忆中,小时候大哥每次从外婆家回来,总是会带很多娃娃书,如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等,也正是这个因缘,我从小便得以接触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深受其影响。虽然出生在那样贫困的环境,但我却从来没有把钱当作追求对象,甚至很鄙视钱,鄙视有钱人。或许这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的结果。因为娃娃书中总是宣扬英雄的清高、忠贞和刚烈风骨,却把财主、富人描写成除了钱,脑袋一片愚蠢的坏人形象。
从思考人的生死,到从小受传统文化启蒙,这几个机缘,使得我开始思考自己长大了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记得后来跟一个村里民办教师聊天的过程中,得知科学家很了不起,创造发明一个规律的话,就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也可以永久被世人记住,甚至用其名字命名一个定律,流芳百世。如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一点就深深地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于是我在小学快要读完的前夕,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了蓝图:考上重点初中(镇上)、重点高中(县城)、重点大学。然后读研究生、博士,出国留学,成为大科学家。这是我十一岁左右给自己制定的人生计划,后面的岁月一直深深执着于其中。
事实上,这个目标规划对我影响深远。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它给我读书生涯的成功注入了无穷的动力。除了小学没得选择外(村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全部上的重点,而且一步一步越走越远,先是到离家二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念初中,之后是百里外的县城读高中,再之后千里外的上海上大学。这第一个人生理想深深影响了我,牵引着我往远处走。
一般情况下,进入大学,是梦想的开始。可悲哀的是,我的梦想起源于小学,却终结于大学。农村特殊的环境及家庭背景下,当时对大学及专业选择等完全没有任何认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你指路,全部都是凭借感觉,任由命运的安排。所以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还清晰地记得,我问见到的第一个老师,这个专业可以考研究生吗,可以做科学家吗?得到的回答是,恭喜你,这个专业以后非常赚钱,是同济最好的专业。但是我当时的心,却是破碎与迷茫的。当时老师殊不知,我那时的价值观,对赚钱完全是鄙视的。尤其得知不能当科学家,几乎心中的理想灯柱倒塌。可想而知,大学五年,我是在何等的人生迷茫中浑浑噩噩过来的。
迷茫中一直思考人生理想与方向,思考人生价值。直到毕业多年后,重新为自己找到方向:做企业家(不是商人)。本来是鄙视做生意的,但为何选择了企业家这个目标?是一次偶然,跟一位校友聊天,在谈到价值与使命时,他说企业家其实也很了不起,为社会提供那么多就业机会,为经济发展做出推动。我后来觉得,企业家,比如像柳传志这样,创造一个联想品牌,大家都用着他的电脑产品,这也是一种巨大的价值。再从现实角度,这也是当时条件下自己能努力去做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于是,从那时起,重新修正了自己的使命和目标:就是要做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创建自己的伟大品牌。
当然,理想在现实面前,总是脆弱不堪。创业失败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经商的天赋,也不具备那种能在中国当前缺乏诚信和契约精神、只要怎么骗到手就怎么骗的商业环境下经商的道德品性。所以之后开始重新反思。
说到写作的缘起,说来也似乎冥冥中有安排一样。2017年岁末、2018年元旦将来之际,随着又一年的逝去,感叹岁月流逝,而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理想未成,深感悲哀,同时思考:自己这一辈子难道就要这样平庸地度过吗?心有不甘,于是就百度搜了一下:“40岁以后还能成功吗?”结果出来的页面是,日本松本清张,四十岁后开始写作,大器晚成,成为日本当代最后一个文学巨搫。这成为了我写作的缘起。我开始尝试写作,非名、非利,而只在于不想让自己白来人间一世。总觉得上天既然给了我生命和天赋,我就应该用它来实现价值,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
人活着,到最后一切都如水中月镜中花,终究一场空。再多的财富,也终究不属于你,带不走,皆为虚幻。但是人活一场,就不应白活一辈子,总该实现自己活着的价值,为世人留下些什么。我写作,不为名不为利,我要求自己写作的方向,也不追逐流行,不写快餐文学。我给自己定位努力的方向,是期望留下伟大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文字,作为一种介质或者工具,成为描写人生、世界、社会生活与时代的画卷。当然,这是我的目标,路还很长,我只是这条路上的新兵,并且还在学习训练中。说来不信,我从小到大,至今完整读过的文学书,都在个位数,不超过十本。我记得上次跟一个朋友聊天,我感慨说现在人不爱读书,像名著很少有人看。结果他说,还是爱读书的,不看名著是因为上学时就读完了。我感到惊讶和惭愧,因为我真的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名著,因为我没有读,还以为别人也没有读。我认为我并不具备技巧和积累,但我相信指引自己写作的是理想、信念,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感悟。我只想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思索,通过文字工具,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下来,不枉我活过一回。
这就是我写作的缘起。
J=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