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

图片发自App

在杜甫草堂,我被这个杜甫的塑像所吸引。

这个杜甫太瘦了,但与他当时飘零西南,无处安身的状态是吻合的,应该没有做什么艺术的夸张。

但,在这个塑像中,除了瘦削之外,更打动我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执念感。

恩,我想,这应该就叫做执念感。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之绝”,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此时他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在人生的绝境当中登高望远,会想到什么呢?

回忆往昔的种种荣光?

慨叹此刻命运的戏弄?

还是无奈的叹口气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命运的弃儿?

杜甫没有,最打动我的是这首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句,自身艰难不用多说,最难得的是在这样的困窘的状态下他还念念不忘的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风雨飘零。这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着相同的内涵。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便是这位诗人的执念了,从年轻到年老,这个社会理想是他心里最放不下的一种情结。因此,再潦倒,再狼狈,杜甫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执念。

瘦削却又坚定,潦倒但又无畏,这便是杜甫草堂中这尊塑像显现出来的最大魅力吧。

记得那天在草堂孩子们朗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这个4A级级景点,‍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竹影斑驳,学生问我:“李老师,杜甫之前住的这么好啊?”

我心里一笑,孩子还是太简单。怎么会呢?湿热难耐,茅屋简陋,有了上顿没下顿,只是后人将自己对杜甫的敬意赋予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觉得能够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诗人所走过的地方就是应该充满诗意的。

可能是自己学识还不够,觉得杜甫的作品没有《春江花月夜》那样极致的美,也没有李白作品那样飘逸洒脱,但,真的,我却喜欢他作品中传递出那沉甸甸的沧桑感。

因为他的执念,也因为执念感,我对他充满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