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为善,非真善

多次看到关于艾森豪威尔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他在法国返回盟军司令部的路上,遇到一对在冰天雪地里汽车抛锚的老夫妇,艾森豪威尔用自己的汽车送这对夫妇回家,然后才去盟军总部。幸运的是,希特勒的军队,在艾森豪威尔必经的路上做好了埋伏,准备阻击他。正是因为艾森豪威尔的善行,让他躲过了这场袭击。(详见文后链接)

善意为善,非真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次看到这篇文章,里面都在强调善行、善意,与躲过灾难之间的这种因果联系。我不知这事的真假,我也对艾森豪威尔表现出的善意与善行充满敬意。但我对很多类似文章所强调的因果关系不以为然。这种与因果关系的生拉硬扯,实际上让善庸俗化了。

我们的善念是发自我们本心,源自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善意,应当是一种真性情的自我流淌,而非为了别的身外的目的。行善之时心里有行善之念,则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那不是善,那只是以善之名,行的是自己的功利之心,已经不是真的善了。

真正的善,是我们本性的流露。行善,是我们善心的外显、外现。这种善,是不求回报的,是没有目的的。有目的的善,是一种交换,不能算真正的善。

正像我们的修行。我们的修行是为了找到我们的内心的本相,是为了寻求我们的本心,达到那种内心的平静,而不是为了避祸、纳福、求子等等实用的目的。或许,修行之后真的会带来这样的效果,到那是本性显现的必然结果,是本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修行的目标,修行就产生了偏差,无法达到自己修行的目的。

修行是不具备功利性的。功利性的目的恰恰是我们修行需要去除的内容之一。人的本性、本心之所以被沾染,恰恰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功利目的,那是沾染我们本性的灰尘的一部分。

我们宗教中有很多功利的成分。一方面是思维的方式存在偏差,混淆了修行的良好效果,与我们需要追求的境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传教的过程中,为了争取信众,而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种简单粗暴庸俗的因果关系之间。

善意为善,非真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意为善,非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