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瓶颈期

又到了写作瓶颈期,搜肠刮肚,日记式的记录,断断续续地保持着每周五更的输出。

觉得写不出东西了,问题也很明显,输入不够,思考不深。输出倒逼输入,越写越感觉输入的匮乏。只出不进的创作模式必然导致文章质量的每况愈下。

可是总觉得没有时间去读书,觉得自己是单细胞动物,一旦涉及到多线程任务,大脑就开始宕机。

看了《院士思维》,明白了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每日不停地输入输出,对科学家来说,就是要每日看文献,然后做演讲,做实验,打通理论和实践的任督二脉。而写作亦是如此,要读经典,看大家文章,在了解时代的同时从中感受文章的脉络和创作结构。其实许多书的内核大同小异,只是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文化和风情来加以阐释。

人类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却往往有令人惊奇的相似经历。从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共鸣,时间的大浪帮我们筛选那文学史上的串串珍珠。有时候真的是如饥似渴,看不同性格的作家用不一样的笔触勾勒这世界的模样。

甚至是一些教材,也能从中窥探中很有趣的东西。

世界很精彩,当我们放开视野和心态,就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冲击。时代的飞速发展,呆在牛角或井底久了会让人感到狭隘。

为什么许多人热衷探索未知,因为那种发现的快感,获取新知的喜悦,是高密度的持久快乐体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杠称,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可是有时候惰性作祟会让人放慢脚步。纵观历史,人们的智慧让人着迷,平地高楼,飞天遁海,原子电子,细胞细菌,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地探究宇宙的奥妙自然的规律,延伸着人类的感受器官。

而我们普通人,感觉活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中。像张博阳在奇葩大会说吐槽的:“宇宙那么大,银河系算啥?银河系那么大,地球算啥?地球都已经45亿年了,我这辈子算啥?不行,从今往后,我一定要自由快乐地活着。这个时候一看手机,我去,两点了,睡觉,明天还要上班呢,想啥呢我。你们能理解那种矛盾吗?我对宇宙是如此渺小,我对公司却如果重要,一天不去就扣我钱。”

人就是如此矛盾,眼睛大的可以容纳天空,却也小的容不下一粒沙子。人类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是高尚的也是自我的,但这就是人类,就是你我他!

瓶颈期也是如此,对这个世界来说,每个行业每个人都会遇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进步就是所有人一步步地踏过那些瓶颈。

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你何时绽放,谁都不知道?不要太早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不要贴标签,你一生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能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成功。

当跨过千山万水后,回头再看瓶颈,就会觉得云淡风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