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朽》的书

一本《不朽》的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我家的书橱里收藏了数百本书籍,其中有一本书被我搁在最显眼的位置,抬眼便可看到。这就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朽》。此书被我视为珍品,收藏在书橱里已有十七年了。

这本书的由来是有故事的。

那年,我邀请了十几位好友来家做客,主旨是庆贺我的50岁生日。席间,女儿从挎包里取出一物,恭恭敬敬地捧在手,然后送到我手里,动情地说:“妈妈,这是一本书,是我送给您的生日礼物。”我极惊讶,女儿把书视为贵重礼物送给母亲,其中必有含义,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连忙拆开包装,《不朽》二字跃入眼帘,再看作家的名字,米兰昆德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以前曾读过他的《生活在别处》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一书还从未听说过呢。当把此书捧在手,我已觉出《不朽》在女儿心中的份量。

“哇,扉页的题词太精彩啦!”身边一位喜欢文学的朋友指着书惊呼道。原来女儿在《不朽》的扉页写下了一句话 :母亲是一本不朽的书。看着一行娟秀的钢笔字,我的视线模糊了,心底顿时涌起一股暖流。我惊讶于22岁的女儿对“母亲”一词的认知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歌颂母爱居然可用“不朽”来形容。

“我冒昧地问一句,祝福健在的母亲,为何要用不朽呢?”一位朋友不解地问女儿。

“在昆德拉的笔下,可称不朽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另一种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回忆。不朽是不论时间长短的,每个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向往这种不朽。” 女儿振振有词,显然她是读过《不朽》的。 

“看来你想让你的母亲成为第一种不朽?”爱文学的朋友反问道,语气中带着肯定。

“是的,我是听着妈妈的故事长大的,她在农村的那些青春故事前所未闻,有的很温暖,有的却很悲壮;到了唐山,妈妈在防震棚里挑灯苦读三年,终于弥补了当年未上大学的遗憾;进入中年后,她毅然决然下海经商,独挡一面,一干就是九年。妈妈,如果把你的人生经历写下来,就是一本不朽的书,可以供后人阅读几辈子哩。”话毕,女儿的眼眶已溢满泪花。

“好主意!我们期待魏姐早日出书。”席间,响起了掌声。

这天,写书的愿望在女儿和挚友的“怂恿”下诞生了。我很清楚,我的书抑或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心中的“不朽”,却可以让后人阅读到不一样的人生。因为人活着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不可复制,更不可遗忘。当人逝去后,仍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回忆,不正是一种“不朽”么?

写自己的“不朽”,首先得读懂《不朽》一书的精髓。昆德拉的写作手法很另类,喜欢在文学和哲学之间游离,语言表述常出现“断片”或“跳跃”,读起来很吃力,只得像蚂蚁啃骨头那样,慢慢咀嚼。从50岁起,我开始在闲遐之余,慢读细品《不朽》的每一章节。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揣着《不朽》,即是探亲回老家,也忘不了把它塞进旅行包。可以说,整三年,这本书与我如影相随,成了我消磨时光的最爱。

53岁时,我终于读完《不朽》,并写下了上万字的读后感。我在文中写道:昆德拉明确指出,“人们指望不朽,可是忽视了不朽与死亡一起才有意义。”    他所谈的不朽不是指灵魂的不朽,而是指世俗的不朽,即死后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人的不朽。肉体的必然消失和彻底腐朽是一种可怕的景象,而一个人曾经存在的生活和精神则可以穿越时间的局限达到不朽。 如何让自己的后人读到你曾经的人生,从而感悟到“不朽”的真谛呢?这取决于你活着时的真实生活呈现,是否值得怀念你的人铭记?

这是我读《不朽》的一点感悟和收获,难免肤浅。毕竟是大家的作品,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有些哲学观点奇幻而深奧,非一般人能够读懂。

在与女儿交流读后感时,她的观点却很简单:“不必深究不朽的哲学思想,你已经触摸到了其中的内涵。妈妈,你已具备写书的条件,可以动笔了。”

我再三强调:“现在还不是时候,因我还想活得更精彩一些,好为我的书积累更多的素材。”

“妈妈,你这就叫文化媚俗,为了身后留美名而写书,是一种取悦他人的媚俗,早已遭到昆德拉的批判了。其实,你的前半生足够精彩,趁你还未衰老,赶快抓紧时间记录下来吧。一本回忆录就是一笔精神遗产,百年之后,当你的子孙手捧外祖母的书,一定会怀念那些遥远的人和事。”

女儿的话如一剂强心针,让我信心陡增。是呀,生命有限,活着不写待几时?

56岁那年,我终于回归故里,从此,可以静下心来写书了。四年后,当54个故事跃然纸上,最终集结成书。我蓦然发现,把那些故事串起来就像一条生命之河,而这条河是可以沿袭的。活着时,在血液里泊泊流淌:逝去后,便住进了怀念你的人的生命里。或许,这正是对《不朽》一书的诠释吧。

一本《不朽》的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不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