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时代周刊》,养育硅谷CEO,执教林书豪:超级妈妈的育儿经

长女苏珊·沃西基曾是Google谷歌第16名员工,被称为“谷歌之母”,现在是 You Tube的CEO

二女儿安妮·沃西基,创办估值25亿美元的基因检测公司,2019年被评为全球科技领导者第10位。

二女儿珍妮·沃西基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

被尊称为“硅谷教母”。其三个女儿分别是两位杰出企业家和一位名校教授。

混合式学习和教育技术整合的先驱、全球教育登月组织的CEO。

高中教师——学生包括篮球明星林书豪,美国著名演员詹姆斯·弗兰科,《经济学人》杂志前中国办公室负责人加迪·爱泼斯坦,斯坦福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学家克雷格·沃恩等。

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故事,分享其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今天介绍的书籍《硅谷超级假账课》的作者的背景背书。这样一位既是成功母亲又是优秀教师的女性,她的教育理念,难道不值得学习吗?我正是因为看了她的背景之后,才认真看了她写的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现代教育的缺陷,过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枯燥的教学模式,几乎让大部分孩子都很难爱上学习。亲子关系也常常因为学习而变得紧张。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3~18岁的美国孩子里患有焦虑障碍的人,大约占了31.9%。巴西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40%的青春期女孩以及超过20%的青春期男孩患有常见的精神障碍,例如焦虑和抑郁,印度也有一项研究表明,1/3的高中学生出现焦虑的临床症状,事实上这样的数据在中国只多不少,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超过7成的孩子有厌学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所处的环境压力要远超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罹患身心疾病的几率也要远高于我们的从前。所以我不赞成很多家长抱怨说“我们小的时候也没有这么难管,父母也不怎么管我们,我们也照样活得好好的,现在的小孩就是太娇气,太脆弱”这种论调——现实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自认为“活得好好的”,也许只是缺少觉察能力而已。


本书作者的教育理念可以简单的被称为TRICK,它们由5个单词组成,分别是:信任、尊重、独立、合作、善意。也许有的人看到这儿大失所望:所有教育书籍都是这套理念,可是我看了很多也没什么变化。别急,让我们分别来看,本书的作者在这5个单词的理念中,有什么特别注意之处。


01 信任


别以为信任多简单,事实上信任是一种人格品质。换言之,只有人格成熟和健康的家长才有能力信任孩子,也可以推而广之,信任是一种能力,有能力信任他人和世界的人,为数寥寥。大部分人内心当中藏着很多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防御和焦虑,体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也无法从根本上信任孩子。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让一个家长给孩子自己选择上床睡觉时间的自由。90%以上的家长都会焦虑重重,因为他们会认为以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孩子一定会疯狂地玩电脑游戏,一直到精疲力尽才会睡觉,而这势必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生活。

就算他们竭尽全力咬着后槽牙给孩子一天自由,但是内心的焦虑早已将他们击垮,所以这个游戏一定不会持续太久,他们就会收回自己管理孩子的权限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不管不行。


本质上说这个结果,是家长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的产物,不过家长们很难认同这一点,他们会坚定的认为:给孩子自由意味着他们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失控,这个后果令人害怕。


但如果更进一步,也许他们会发现,这种自由,正是家长自己内心当中的渴望——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他们既渴望又压抑,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如果获得自由之后会保持自律,所以他们也绝不相信如果给孩子自由,孩子能够自律。


所以,信任很难,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难得多。


所以,作者在书中写道:不信任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多数人都是值得信任的,我们必须从某件小事做起,我们必须对所有的恐惧说“不”,并重拾自我信任和对世界的信任。解决之道始于家庭,始于你自己。


五一期间我和同学以及她5岁的女儿一起吃饭。席间我不小心将壶里的热水溅了一滴到小孩手上。手有一点轻微的发红,孩子妈妈紧张的问她:我要不要带你去厕所拿凉水冲一下?孩子说“不用”。在随后的5分钟里,妈妈在无意识之间不断重复这个问题,问了不下5次,直到最后一次,她又一次提及自己的建议,并以“我们顺便上个厕所”为理由,最终实现了带女儿去厕所拿凉水冲手的“目的”。最后一次女儿没有拒绝,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孩子在向焦虑妈妈妥协的结果,因为如果她不答应,这个游戏就会一直持续,而妈妈却对此毫无觉察。


作为观察者,我在事后向孩子的妈妈提及了我的观察,她沉默了一下说:我确实很焦虑,我怕孩子真的烫伤回家,孩子的姥姥会发脾气。事实上,妈妈对孩子的态度是一种软性的控制,以关心为名达成控制之实,另外一方面,当孩子一再向妈妈重复说自己“没事不疼”,但是妈妈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这个细节显示了妈妈对于孩子的不信任——在妈妈心中,孩子不能判断自己到底严不严重,或者说,孩子的判断和感觉无足轻重,而只有她自己的判断才准确真实。


如果把这些无意识的行为意识化,妈妈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但问题在于,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在无意识间发生的,而且贯穿亲子关系的每一个时刻。家庭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一点一滴当中,父母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02 尊重


作者的大外孙18个月还不想学习走路,这让家人都很担心,但是医生保证孩子身体并无问题,只不过是还不会走路而已。突然有一天,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家人们惊讶的发现,孩子突然站了起来并跑向篮球——原来他一直知道怎么站立和行走,只是缺少合适的时机而已。对此,作者写道:“父母需要放松一点,你的孩子会走路,会讲话,也会上厕所,但是他们要按照自己的 节奏来学习。”


作者写道:尊重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首先你要尊重孩子,是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人,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并不仅仅包括走路与说话,其次你需要有耐心——有时需要极大的耐心。成长,意味着我们成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而这个过程需要一种深层的尊重: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让他的生命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你要允许孩子带领你前进。


这种尊重开始得越早越好。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常犯的错误是:总企图人为地干涉孩子的成长,家长以自我认知判断什么是对孩子“对”的或“好”的,并把这种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仍以刚才的例子说明,妈妈认为孩子的手被烫了,所以去拿凉水冲一下是好的。但是这种好对于孩子来说,并无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软磨硬泡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但代价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感受没有被尊重,长此以往,ta的真实自我就很难发展出来。


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和细节数不胜数。当家长抱怨孩子什么都要自己操心,自己的作业好像是给别人做的一样时,其实他们没有想到,今天的结果,是自己长期影响的结果。



“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这句话如此简单但又如此难以做到。这需要父母不断和自己的控制欲斗争,不断觉察自己和孩子的边界,分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孩子的。这的确很难,但却是唯一出路。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03 独立


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会导致孩子焦虑你、抑郁以及面对成年生活时极度无能。在临床上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他们大部分都有一个典型特征:既怂又硬。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必须学校的学习、人际交往的问题时,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比如坚决辍学,或者闷在家里打游戏,此为“怂”。而面对家长时,他们往往态度强硬,甚至不惜自毁,以宣誓“主权”。这种现象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父母长期教育的结果。父母的包办替代+软硬控制,大概率会出现这种现象,区别在于程度轻重。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远比成人认知的要早得多。比如婴儿期的睡眠,就是他们独立的第一课,睡眠是孩子学会自我安慰、独立满足自己需要的第一个机会。2017年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个月与9个月大的婴儿里,那些与父母分房睡觉的孩子,总睡眠的时长更长,表现出更多的“睡眠固化”(单次的睡眠-觉醒的时间更长)。事实上孩子在三个月大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认识,突然他们就明白了“自己与父母是分离的”。然而大多数成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婴儿是一些没有任何认识能力的“小傻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手,但是这两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父母需要赋予孩子责任,但同时还需要提供指导和引导。很多家长困惑的是,这其中的度如何把握?


第一个原则是在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尽可能的自由。


安全永远是所有原则当中的前提,我们必须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从事任何教育活动,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父母的大惊小怪会把安全值降得很低。这一点是最难识别的,就像刚才的那个案例,其实孩子手上被溅了一滴热水并没有不安全,从理智上说妈妈也认可这个观点,但是在当时当下他内心的焦虑被激发出来时,他会觉得此时的孩子是不安全的,所以判断何为安全,需要动用理性思维,而不是直觉思维。



第二,独立应该包括协助和支持,孩子在完成家务或承担责任时,需要父母的指导并被允许做的不那么完美。


在很多时候给孩子自由往往意味着会对家长增加很多麻烦,比如孩子们会把事情搞得很糟,所以很多家长更愿意自己出手帮助孩子,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自己偷懒,结果是孩子的独立性没有成长起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最大程度给孩子自由,就会帮助孩子迅速增长他们独立的能力,而他们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


第三,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给孩子独立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犯错,快速试错、频繁试错,并在试错中前行。


很多家长缺少耐心,他们会在孩子犯错时打击孩子缺少包容之心,即使强忍住不呵斥孩子,但是紧锁的眉头也已经暴露了他们内心缺少耐心的真实想法。


04 合作


合作性是很多成年人都并不具备的品质,然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几乎时时刻刻都要与人合作生活当中的那些宅男宅女,或即使不宅在家里,每天被迫去上班,但实际上对于工作感到厌倦的人,大多数都缺少合作精神,还有一些逆反的人在网络上天天和人吵架的键盘侠,都是缺少合作精神的人,他们很难做到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大部分情况是一言不合就断裂关系。


所以缺少合作能力的成人也很难教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的孩子。其实如果家长不强加干涉,会发现孩子自己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就是他们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会很擅长学习,并且能够迅速找到与其他小伙伴合作的方法。从这个角度说,很多时候成人需要向孩子学习,而并非成人以为的那样,自己处处优于孩子。



父母的教养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比如专制型父母,就强调孩子要服从和遵守规矩,这种父母常说的话是“要么听我的,要么就滚蛋”,相较而言,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建立一种积极、温暖和严格的亲子关系,这些父母愿意考虑孩子的看法,愿意和孩子讨论和辩论,而这种方式会促进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除此之外,放纵型父母则会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用规则和期望来约束孩子,而对孩子的生活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很多人都误以为给孩子尊重、理解、倾听,自由就是放纵型父母的态度,事实上这是一种天大的误会,真正良好的教育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又能够守住原则和底线,给予孩子适当的规则。事实上,缺少规则的孩子的内心和强硬派父母管教下的孩子一样都缺少安全感,因为规则能够给孩子巨大安全感,只不过,在树立规则的方式方法上,人们常常掌握的不准确,不是过于严厉,就是过度溺爱。


如果父母能够采用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其实就等同于在言传身教的交给孩子家庭合作:①将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面,当然在解决问题之前需要处理情绪。②在解决难题、构建幸福家庭这个目标之下,父母跟孩子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命令关系。


而专制型父母,孩子一旦不听自己的便恼羞成怒,这样的家长自己缺乏合作精神,自然也只能培养出逆反、不合作的孩子。纵容型父母则冷漠地置身事外,他们虽然不会强加于人,但同时也会在遭遇小小困难后马上放弃,任由孩子发展,这同样也没有给孩子做出“合作”的示范。


05 善意


缺少同理心的父母,无法向孩子传达出温暖和善意。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总是不被理解,所以青春期后很多孩子都会跟家长发脾气说“不跟你说了,跟你说你也听不懂”,这虽然让家长苦恼,但同时也暴露出家长自身缺少共情能力的事实。


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在很多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就可以教授孩子何为同理心,在家里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玩假扮游戏,你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故事的开头,一件衣服或者一个玩具,他们自己就会想象出自己的角色世界和宇宙,这种游戏很自由孩子们也很喜欢,当孩子假装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时,他们就懂得什么叫换位思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脱离早期的自我中心,这是运用同理心的一个必要状态。


同样经常给孩子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与善意与同理心有关的书,也是一项有益的活动。有研究表明研究阅读小说,并揣摩各个角色的感受,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


当家长被孩子激怒暴跳如雷时,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愤怒,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换位思考能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一个被温柔以待(而不是娇惯溺爱)的孩子,能够感觉到世间的温暖,这会成为他们心里最基本的人生底色,这种人生底色会帮助他们在长大之后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爆发出强劲的反弹力——事实上只有内心的底色是温暖善良的人,他们才不会对这个世界悲观绝望,才不会抑郁焦虑,因为他们时刻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善意。


【写在最后】


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我们现在说这些话,貌似是在用她女儿的成就倒推妈妈的教养模式,但是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其实作者是一个人格完善成熟并且一直对于如何与孩子相处,有着自己思考的人,这一点不管是在教养女儿还是在教育学生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一个一心想着如何能够把孩子教育的更好,如何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更健康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ta的精力用在哪里,自然就会在哪里开花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她的“硅谷女儿”,只不过是她用心教育的副产品而已。


而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究竟只是用力了呢?还是真的用心了呢?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上《时代周刊》,养育硅谷CEO,执教林书豪:超级妈妈的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