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中API的不同版本, Alpha, Beta, Stable 都是什么?

在Kubernetes开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如:alpha, beta, stable 。那么这些不同的版本有什么区别呢?

我在 https://github.com/kubernetes/community/blob/master/contributors/devel/sig-architecture/api_changes.md#alpha-beta-and-stable-versions 这里找到了答案,以下是此部分翻译内容:

新功能的开发经历了以下一系列的状态,不断发展成熟:

Development Level 开发级别

  • 对象版本:没有规定
  • 可用性:不会提交到主要的kubernetes仓库,因此在官方的正式发布版本中并不可用
  • 用户:其他在此功能和概念上有紧密合作的开发者(比如client的开发者)
  • 可升级性,可靠性,完整性,和支持:没有要求和保证

Alpha Level

  • 对象版本:包含alpha 的API版本命名(比如:v1alpha1
  • 可用性:提交到了主要 kubernetest 仓库; 出现在正式的发布版本中; 功能是默认出于非启用状态,但是可以通过 flag 启用
  • 用户:开发者以及一些希望对早期功能给出反馈的专家用户
  • 完整性:一部分API操作,CLI命令,以及UI支持也许还未实现; API还未经过 API审查(即,在一般的代码审查的基础上,对API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审查)
  • 可升级性:

    • API对象模式和语义可能在未来的版本中变更,无需在现有的集群中保留该对象;
    • 移除可升级性的担忧可以方便开发者快速的进行开发;特别的,API版本可以比miner release(次要发布)更快节奏的增加,并且开发者不需要维护多个版本;
    • 当API对象的模式和语义以不兼容的方式变更时,开发人员需要增加API版本
  • 集群可靠性:由于功能相对较新,所以可能缺乏完全的e2e测试,通过flag的方式启用功能可能会暴露一些集群不稳定的bug(比如,一个在控制循环(control loop)的中的bug可能造成迅速创建过多的对象,导致API存储资源耗尽)
  • 支持:并不保证一定会完成改功能,该功能可能会在未来的版本中完全被弃用
  • 建议的使用场景:因为其可升级性问题,以及缺乏长期支持的问题,该版本API只建议临时的测试集群使用

Beta Level

  • 对象版本:包含 beta 的API版本命名(比如:v1beta1)
  • 可用性:官方发布版本中存在,默认开启
  • 用户:对于提供反馈感兴趣的用户
  • 完整性:所有的API操作,CLI命令以及UI支持都应该实现了;具有完整的e2e测试;API已经过API审查并通过,虽然beta期间使用经常会冒出API审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 可升级性:

    • 对象的结构和语义可能会在未来的版本中变更;变更发生时,升级路线将会被记录;
    • 在一些情况下,对象会被自动的转化为新的版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人工升级;
    • 人工升级可能要求依赖新功能的部分下线,并要求手动将对象转为新版本;
    • 人工转化时,需要提供文档记录转化过程;
  • 集群可靠性:因为该功能目前具有e2e测试,所以通过flag启用功能,并不会造成其他不想关功能的bug;但是由于是一个新功能,所以可能会有一些次级bug
  • 支持:项目承诺会完成这个功能,一般在接下来的一个稳定版本中;一般会在3个月之内完成,有时可能会更久;发布的版本应该至少在一个次级发布周期中,同时支持两个练习的版本(比如 v1beta1v1bata2, 或 v1beta2v1),这样用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升级
  • 建议的使用场景:临时的测试环境;也可以短暂的部署在生产环境以获取用户反馈

Stable Level

  • 对象版本:格式为 vX, 其中X是整数(比如:v1) 的API版本命名
  • 可用性:官方发布版本中存在,默认开启
  • 用户:所有用
  • 完整性:必须在释放的一致性配置文件中,进行SIG架构批准的一致性测试(比如:不可移植或 可选功能,可能不再默认的配置中)
  • 可升级性:只有具有严格兼容性的变更才允许在接下来的发布版本中加入
  • 集群可靠性:高
  • 支持:该API版本竟在接下来的很多发布版本中存在
  • 建议的使用场景:任何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kubernetes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