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

一、算法介绍
SIFT由David Lowe在1999年提出,在2004年加以完善 。SIFT在数字图像的特征描述方面当之无愧可称之为最红最火的一种,许多人对SIFT进行了改进,诞生了SIFT的一系列变种。
SIFT特征是基于物体上的一些局部外观的兴趣点而与影像的大小和旋转无关。对于光线、噪声、微视角改变的容忍度也相当高。基于这些特性,它们是高度显著而且相对容易撷取,在母数庞大的特征数据库中,很容易辨识物体而且鲜有误认。使用SIFT特征描述对于部分物体遮蔽的侦测率也相当高,甚至只需要3个以上的SIFT物体特征就足以计算出位置与方位。在现今的电脑硬件速度下和小型的特征数据库条件下,辨识速度可接近即时运算。SIFT特征的信息量大,适合在海量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匹配。
SIFT算法可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目标自身状态、场景所处的环境和城乡器材的城乡特性等因素会影响配准/目标识别跟踪的性能。而sift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
1、目标的旋转、缩放、平移(RST)
2、图像仿射/投影变换(视点viewpoint)
3、光照影响(illumination)
4、目标遮挡(occlusion)
5、杂物场景(clutter)
6、噪声

二、算法特点
1.SIFT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特征,其对旋转、尺度缩放、亮度变化保持不变性,对视角变化、仿射变换、噪声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2. 区分性(Distinctiveness)好,信息量丰富,适用于在海量特征数据库中进行快速、准确的匹配;
3. 多量性,即使少数的几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大量的SIFT特征向量;
4.高速性,经优化的SIFT匹配算法甚至可以达到实时的要求;
5.可扩展性,可以很方便的与其他形式的特征向量进行联合。

三、算法步骤
SIFT算法的实质是在不同的尺度空间上查找关键点(特征点),并计算出关键点的方向。SIFT所查找到的关键点是一些十分突出,不会因光照,仿射变换和噪音等因素而变化的点,如角点、边缘点、暗区的亮点及亮区的暗点等。
Lowe将SIFT算法分解为如下四步:
1. 尺度空间极值检测:搜索所有尺度上的图像位置。通过高斯微分函数来识别潜在的对于尺度和旋转不变的兴趣点。
2. 关键点定位:在每个候选的位置上,通过一个拟合精细的模型来确定位置和尺度。关键点的选择依据于它们的稳定程度。
3. 方向确定:基于图像局部的梯度方向,分配给每个关键点位置一个或多个方向。所有后面的对图像数据的操作都相对于关键点的方向、尺度和位置进行变换,从而提供对于这些变换的不变性。
4. 关键点描述:在每个关键点周围的邻域内,在选定的尺度上测量图像局部的梯度。这些梯度被变换成一种表示,这种表示允许比较大的局部形状的变形和光照变化。

四、算法实现
4.1.尺度空间极值检测
尺度空间使用高斯金字塔表示。Tony Lindeberg指出尺度规范化的LoG(Laplacion of Gaussian)算子具有真正的尺度不变性,Lowe使用高斯差分金字塔近似LoG算子,在尺度空间检测稳定的关键点。

4.1.1尺度空间理论
尺度空间(scale space)思想最早是由Iijima于1962年提出的,后经witkin和Koenderink等人的推广逐渐得到关注,在计算机视觉邻域使用广泛。

尺度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图像信息处理模型中引入一个被视为尺度的参数,通过连续变化尺度参数获得多尺度下的尺度空间表示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尺度空间主轮廓的提取,并以该主轮廓作为一种特征向量,实现边缘、角点检测和不同分辨率上的特征提取等。

尺度空间方法将传统的单尺度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纳入尺度不断变化的动态分析框架中,更容易获取图像的本质特征。尺度空间中各尺度图像的模糊程度逐渐变大,能够模拟人在距离目标由近到远时目标在视网膜上的形成过程。

尺度空间满足视觉不变性。该不变性的视觉解释如下:当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一方面当物体所处背景的光照条件变化时,视网膜感知图像的亮度水平和对比度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尺度空间算子对图像的分析不受图像的灰度水平和对比度变化的影响,即满足灰度不变性和对比度不变性。另一方面,相对于某一固定坐标系,当观察者和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时,视网膜所感知的图像的位置、大小、角度和形状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尺度空间算子对图像的分析和图像的位置、大小、角度以及仿射变换无关,即满足平移不变性、尺度不变性、欧几里德不变性以及仿射不变性。

4.1.2 尺度空间的表示
一个图像的尺度空间,定义为一个变化尺度的高斯函数与原图像的卷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表示卷积运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n表示高斯模板的维度(由确定)。(x, y)代表图像的像素位置。是尺度空间因子,值越小表示图像被平滑的越少,相应的尺度也就越小。大尺度对应于图像的概貌特征,小尺度对应于图像的细节特征。

4.1.3 高斯金字塔的构建
尺度空间在实现时使用高斯金字塔表示,高斯金字塔的构建分为两部分:

  1. 对图像做不同尺度的高斯模糊;
  2. 对图像做降采样(隔点采样)。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1张图片
    图像的金字塔模型是指,将原始图像不断降阶采样,得到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图像,由大到小,从下到上构成的塔状模型。原图像为金子塔的第一层,每次降采样所得到的新图像为金字塔的一层(每层一张图像),每个金字塔共n层。金字塔的层数根据图像的原始大小和塔顶图像的大小共同决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3-3)
    其中M,N为原图像的大小,t为塔顶图像的最小维数的对数值。如,对于大小为512512的图像,金字塔上各层图像的大小如表3.1所示,当塔顶图像为44时,n=7,当塔顶图像为2*2时,n=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让尺度体现其连续性,高斯金字塔在简单降采样的基础上加上了高斯滤波。如图3.1所示,将图像金字塔每层的一张图像使用不同参数做高斯模糊,使得金字塔的每层含有多张高斯模糊图像,将金字塔每层多张图像合称为一组(Octave),金字塔每层只有一组图像,组数和金字塔层数相等,使用公式(3-3)计算,每组含有多张(也叫层Interval)图像。另外,降采样时,高斯金字塔上一组图像的初始图像(底层图像)是由前一组图像的倒数第三张图像隔点采样得到的。
    4.1.4 高斯差分金字塔
    Lindeberg早在1994年就发现高斯差分函数(Difference of Gaussian ,简称DOG算子)与尺度归一化的高斯拉普拉斯函数非常近似。其中和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公式推导得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利用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则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k-1是个常数,并不影响极值点位置的求取。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2张图片
    红色曲线表示的是高斯差分算子,而蓝色曲线表示的是高斯拉普拉斯算子。Lowe使用更高效的高斯差分算子代替拉普拉斯算子进行极值检测,如下:
    (3-4)
    在实际计算时,使用高斯金字塔每组中相邻上下两层图像相减,得到高斯差分图像,如图3.3所示,进行极值检测。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3张图片
    4.1.5 空间极值点检测
    关键点是由DOG空间的局部极值点组成的,关键点的初步探查是通过同一组内各DoG相邻两层图像之间比较完成的。为了寻找DoG函数的极值点,每一个像素点要和它所有的相邻点比较,看其是否比它的图像域和尺度域的相邻点大或者小。如图3.4所示,中间的检测点和它同尺度的8个相邻点和上下相邻尺度对应的9×2个点共26个点比较,以确保在尺度空间和二维图像空间都检测到极值点。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4张图片
    由于要在相邻尺度进行比较,如图3.3右侧每组含4层的高斯差分金子塔,只能在中间两层中进行两个尺度的极值点检测,其它尺度则只能在不同组中进行。为了在每组中检测S个尺度的极值点,则DOG金字塔每组需S+2层图像,而DOG金字塔由高斯金字塔相邻两层相减得到,则高斯金字塔每组需S+3层图像,实际计算时S在3到5之间。
    当然这样产生的极值点并不全都是稳定的特征点,因为某些极值点响应较弱,而且DOG算子会产生较强的边缘响应。

4.1.6 构建尺度空间需确定的参数
—尺度空间坐标
O—组(octave)数
S— 组内层数

在上述尺度空间中,O和S,的关系如下:
(3-5)
其中是基准层尺度,o为组octave的索引,s为组内层的索引。关键点的尺度坐标就是按关键点所在的组和组内的层。

在最开始建立高斯金字塔时,要预先模糊输入图像来作为第0个组的第0层的图像,这时相当于丢弃了最高的空域的采样率。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图像的尺度扩大一倍来生成第-1组。我们假定初始的输入图像为了抗击混淆现象,已经对其进行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的高斯模糊,如果输入图像的尺寸用双线性插值扩大一倍,那么相当于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5张图片
图3.5为构建DOG金字塔的示意图,原图采用128*128的jobs图像,扩大一倍后构建金字塔。
2.关键点定位
检测到的极值点是离散空间的极值点,通过拟合三维二次函数来精确确定关键点的位置和尺度,同时去除低对比度的关键点和不稳定的边缘响应点(因为DoG算子会产生较强的边缘响应),以增强匹配稳定性、提高抗噪声能力。
3.方向确定
为了使描述符具有旋转不变性,需要利用图像的局部特征为给每一个关键点分配一个基准方向。使用图像梯度的方法求取局部结构的稳定方向。对于在DOG金字塔中检测出的关键点点,采集其所在高斯金字塔图像3σ邻域窗口内像素的梯度和方向分布特征。梯度的模值和方向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为关键点所在的尺度空间值

在完成关键点的梯度计算后,使用直方图统计邻域内像素的梯度和方向。梯度直方图将0~360度的方向范围分为36个柱(bins),其中每柱10度。如图5.1所示,直方图的峰值方向代表了关键点的主方向,(为简化,图中只画了八个方向的直方图)。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6张图片
方向直方图的峰值则代表了该特征点处邻域梯度的方向,以直方图中最大值作为该关键点的主方向。为了增强匹配的鲁棒性,只保留峰值大于主方向峰值80%的方向作为该关键点的辅方向。因此,对于同一梯度值的多个峰值的关键点位置,在相同位置和尺度将会有多个关键点被创建但方向不同。仅有15%的关键点被赋予多个方向,但可以明显的提高关键点匹配的稳定性。实际编程实现中,就是把该关键点复制成多份关键点,并将方向值分别赋给这些复制后的关键点,并且,离散的梯度方向直方图要进行插值拟合处理,来求得更精确的方向角度值
4.关键点描述
通过以上步骤,对于每一个关键点,拥有三个信息:位置、尺度以及方向。接下来就是为每个关键点建立一个描述符,用一组向量将这个关键点描述出来,使其不随各种变化而改变,比如光照变化、视角变化等等。这个描述子不但包括关键点,也包含关键点周围对其有贡献的像素点,并且描述符应该有较高的独特性,以便于提高特征点正确匹配的概率。
SIFT描述子是关键点邻域高斯图像梯度统计结果的一种表示。通过对关键点周围图像区域分块,计算块内梯度直方图,生成具有独特性的向量,这个向量是该区域图像信息的一种抽象,具有唯一性。
描述子使用在关键点尺度空间内44的窗口中计算的8个方向的梯度信息,共44*8=128维向量表征。表示步骤如下:

  1. 确定计算描述子所需的图像区域

特征描述子与特征点所在的尺度有关,因此,对梯度的求取应在特征点对应的高斯图像上进行。将关键点附近的邻域划分为d*d(Lowe建议d=4)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做为一个种子点,每个种子点有8个方向。每个子区域的大小与关键点方向分配时相同,即每个区域有个子像素,为每个子区域分配边长为的矩形区域进行采样(个子像素实际用边长为的矩形区域即可包含,但由式(3-8),不大,为了简化计算取其边长为,并且采样点宜多不宜少)。考虑到实际计算时,需要采用双线性插值,所需图像窗口边长为。在考虑到旋转因素(方便下一步将坐标轴旋转到关键点的方向),如下图6.1所示,实际计算所需的图像区域半径为:
(6-1)
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7张图片
2. 将坐标轴旋转为关键点的方向,以确保旋转不变性。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8张图片
旋转后邻域内采样点的新坐标为:
(6-2)
3. 将邻域内的采样点分配到对应的子区域内,将子区域内的梯度值分配到8个方向上,计算其权值。

旋转后的采样点坐标在半径为radius的圆内被分配到的子区域,计算影响子区域的采样点的梯度和方向,分配到8个方向上。

旋转后的采样点落在子区域的下标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we建议子区域的像素的梯度大小按的高斯加权计算,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a,b为关键点在高斯金字塔图像中的位置坐标。

  1. 插值计算每个种子点八个方向的梯度。
    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视觉学习3:SIFT算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