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张图片

一、前言

聚类,就是将样本划分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后,就可以更加准确的在每个类中单独使用统计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或预测;也可以探究不同类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要点:分类是用已知类别类别对象,预测未知对象的类别;聚类是对未知类别的对象,进行分类


二、K-means聚类的算法
2.1 算法流程
  • 定需要划分的簇的个数K值(类的个数);
  • 随机地选择K个数据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不一定要是我们的样本点);
  • 计算其余的各个数据对象到这K个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把数据对象划归到距离它最近的那个中心所
    处在的簇类中;
  • 调整新类并且重新计算出新类的中心;
  • 循环步骤三和四,看中心是否收敛(不变),如果收敛或达到迭代次数则停止循环;
  • 结束
2.2 图解K-means算法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张图片

2.3 K-means算法流程图

说明:在实际建模中,建议使用流程图说明算法流程,可以有效避免查重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3张图片

2.4 K-means算法评价

优点

  • 算法简单、快速
  • 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效率高的

缺点

  • 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
  • 对初值敏感
  • 对于孤立点数据敏感

提醒:K-means++算法可以解决2和3点两个缺点

2.5 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的基本原则:初始的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算法流程

说明:只对K-means算法“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这一步进行了优化

  • 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 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最后,用轮盘法(依据概率大小来进行抽选)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 重复步骤二,直到选出K个聚类中心。选出初始点后,就继续使用标准的K-means算法了
2.6 聚类算法用Spass软件实现

说明:Spass软件默认使用的是K-means++算法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4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5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6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7张图片
聚类结果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8张图片

2.7 K-means算法的讨论

讨论一:聚类的个数怎么定?

回答:分几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感觉,通常的做法是多尝试几个K值,看分成几类的结果更好解释,更符合分析目的等

讨论二:数据的量纲不一致怎么办?

回答:如果数据的量纲不一样,那么算距离时就没有意义。例如:如果X1单位是米,X2单位是吨,用距离公式计算就会出现“米的平方”加上“吨的平方”再开平方,最后算出的东西没有数学意义,这就有问题了

解决办法:将标准化值存为变量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9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0张图片


三、系统(层次)聚类
3.1 基本原理

系统聚类的合并算法通过计算两类数据点间的距离,对最为接近的两类数据点进行组合,并反复迭代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点合成一类,并生成聚类谱系图

3.2图解系统聚类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1张图片

3.3 系统聚类算法流程图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2张图片

3.4 系统聚类的算法
  • 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 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 重新计算新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 重复二三两步,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 结束

提醒:将上述文字表述的流程绘制成一个流程图,避免被查重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总结

3.5 Spass软件实现系统聚类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3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4张图片

3.6 聚类谱系图(树状图)

谱系图中横轴表示各类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经过了重新标度),聚类的个数可以自己从图中决定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5张图片

3.7 聚类数量的估计

肘部法则:通过图形大致估计出最优的聚类数量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6张图片
画图步骤一:处理数据

把数据粘贴到Excel表格中,并按照降序排好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7张图片
画图步骤二:聚合系数折线图的画法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8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19张图片
提醒:画出的图需要适当的修饰后放到论文当中

图形解释:

  • 根据聚合系数折线图可知,当类别数为5时,折线的下降趋势趋于缓慢,故可将类别数设定为5
  • 从图中可以看出,K值从1到5,畸变程度变化最大,超过5以后,畸变程度变化显著降。因此肘部就是K = 5,故可将类别数设定为5(当然,K = 3也可以解释)

画图步骤三:确定K后保存聚类结果并画图

从新聚类一次,确定聚类的个数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0张图片
使用图表构建器化聚类散点图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1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2张图片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3张图片
示意图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4张图片
注意

  • 最好是不用默认的(太丑了,特别是那个背景颜色)双击图中的任意元素,可对其进行调整
  • 只要当指标个数为2或者3的时候才能画图,上面两个图纯粹是为了演示作图过程,实际上本例中指标个数有8个,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图

四、DBSCAN算法
4.1 算法原理

DBSCAN的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聚类前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个数,生成的簇的个数不定(和数据有关)。该算法利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的概念,即要求聚类空间中的一定区域内所包含对象(点或其他空间对象)的数目不小于某一给定阈值。该方法能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可将密度足够大的相邻区域连接,能有效处理异常数据。简单来说就是谁和我挨的近,我就是谁兄弟兄弟的兄弟,也是我的兄弟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5张图片

4.2 基本概念

DBSCAN算法将数据点分为三类:

  • 核心点:在半径Eps内含有不少于MinPts数目的点
  • 边界点:在半径Eps内点的数量小于MinPts,但是落在核心点的邻域内
  • 噪音点: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

示例:

【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_第26张图片
在这幅图里,MinPts = 4,点A 和其他红色点是核心点,因为它们的ε-邻域(图中红色圆圈)里包含最少4 个点(包括自己),由于它们之间相互相可达,它们形成了一个聚类。点B 和点C 不是核心点,但它们可由A 经其
他核心点可达,所以也和A属于同一个聚类。点N 是局外点,它既不是核心点,又不由其他点可达。

4.3 DBSCAN算法优缺点

优点:

  • 基于密度定义,能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
  • 可在聚类的同时发现异常点
  • 与K-means比较起来,不需要输入要划分的聚类个数

缺点:

  • 对输入参数ε和Minpts敏感,确定参数困难
  • 由于DBSCAN算法中,变量ε和Minpts是全局唯一的,当聚类的密度不均匀时,聚类距离相差很大时,聚类质量差
  • 当数据量大时,计算密度单元的计算复杂度大

注意:DBSCAN代码以及数据集,关注公众号,回复“聚类模型”,即可获取


五、聚类模型选择建议

只有两个指标,且你做出散点图后发现数据表现得很“DBSCAN”,这时候你再用DBSCAN进行聚类。其他情况下,全部使用系统聚类吧。K‐means也可以用,不过用了的话你论文上可写的东西比较少。


更多有关于聚类问题的经典获奖论文,关注公众号,回复,“聚类模型”,即可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11】 数学建模 | 聚类模型 | K-means++算法、系统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