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0、2021年10月热门报告盘点:《2021年轻人性生活报告》稳居榜首!
1、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系统总结
2、内容推荐策略产品经理的方法与实践
3、京东推荐算法精排技术实践
4、微博推荐算法实践与机器学习平台演进
5、腾讯PCG推荐系统应用实践
6、强化学习算法在京东广告序列推荐场景的应用
7、飞猪信息流内容推荐探索
8、华为项目管理培训教材
9、美团大脑系列之商品知识图谱的构建和应用
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的巧妙就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转化率,尤其在内容分发、电商、社交等领域实践相当出彩(微博、各新闻门户、头条、京东、探探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个性化推荐已经成为一个产品的基础建设。
本文从整体上介绍一个完整的推荐系统所需的模块(不深入到细枝末节),核心包括内容源、内容处理、用户挖掘、算法、推荐搜索引擎、ABtest系统。本文将逐一介绍推荐架构的各个模块。
个性化推荐系统架构图
这些内容可以是抓取的无版权内容、UGC、版权合作PGC等多种来源,由于来源不同,样式和质量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通常需要做内容抓取、清洗、转码等以保证样式统一,还可能需要用户管理体系、反垃圾等配合搭建内容生态。个性化推荐系统各家可能是相近的,推荐的内容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用户场景和产品壁垒。内容,本质是一种资源。
第一步内容已备齐,接下来是把内容处理成机器和算法可理解的特征(比如分类、标签、产品库等)。具体怎么处理要看业务需求,需要的技术:如果是文章、新闻、微博等,就需要自然语言处理;如果是图片、视频,就会涉及到图像识别和处理;如果是歌曲、电影、商品等,机器直接理解内容来打标签难度比较大,最好能建立一套用户打标签的机制,或者通过人工填写或抓取的方式打标签。
但不管什么内容,首先都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标签体系,这是定义标准的过程,比如要给电影打标签,先定义一下有多少种电影,通常标签体系会是一个树状或网状结构;其次可能都要收集大量训练样本,比如要实现给图片打标签,首先需要人工标注上万张图片,供机器学习,标注的样本还要不断更新,这里面涉及到大量重复繁琐的人力劳动。所以圈内人经常开玩笑说,“人工智能”重点其实是“人工”。
推荐的基础是数据,前两步挖掘了内容数据,第三步就是挖掘用户行为生成用户画像。
采集:通常采用前端埋点的方式,上报用户的点击、分享、收藏等等行为。日志采集是数据挖掘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采集有缺失或错误(很可能的事),那么后续不管怎么做都没有效果,同时前端的改动也可能影响日志,如果不有效协同,会对后端有很大影响。
传输:用于用户兴趣的收集往往越快越好,这样用户的某个操作就能快速反馈到下一步推荐中,所以就需要日志的稳定传输和更新,但由于成本考虑,用户profile不是都能实时更新的,有的可能延时1小时,有的可能1天1更、一周1更,甚至更久。
挖掘:这一过程是将用户数据计算、挖掘处理成我们想要的特征(俗称“用户画像”,业内通常叫用户profile),用户挖掘通常要与算法结合,而不能凭空挖特征,没有算法应用再牛逼的用户画像也是没有价值的。
存储:用户的兴趣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太大,因此可以用用户长期留下的行为来积累用户画像,并需要把这些profile存起来。如果用户量很大,那么需要的存储资源也是海量的,那就需要一个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并且需要可靠和廉价,例如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如果想要实时计算用户兴趣,就需要可快速存取的数据库比如redis,所以购买服务器也是微博、今日头条等公司很大的开支。
当然用户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用户兴趣需要随时间“衰减”,设置合理的衰减系数,对用户profile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用户行为挖掘还有一个历史性难题——用户冷启动,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单起一篇文章探讨。
前三步有了内容和用户的数据,第四步可以用算法对两者做match了。个性化推荐本质是在做Top N ranking,通常包括“召回”和“排序”两个模块。举个例子,如果我有10万条信息,但是用户每天可能只能看10条,那么推荐哪10条给用户呢?我可以把这10万条从1-10万排个序,这样用户不管想看多少条,我只要从我排的10000个序里从前往后挑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就是“排序”;但这种排法在实时索引中计算量太大,可能会带来较高延时,那么我们先用某种相对简单的方法从这10万中选相对靠谱的1000,再对这1000排序,10万选10000的过程就是“召回”。
算法方面门道很多,可以参看公众号之前推送的文章,详细介绍目前了推荐系统常用的、最有效的算法。此外,不管什么算法都需要使用内容推荐之后的“动态指标”(比如ctr),但没推荐之前我们如何获得这个动态指标呢?这里涉及到内容的冷启动问题,也会之后单独讨论。
怎么还有搜索引擎?是的,你没看错。实际上个性化推荐和搜索是非常相似的领域,两者都是信息筛选方式,也都是在做一种“相关性”rank,目标函数都是很接近的(点击率)。只不过搜索更注重用户当下搜索关键词的相关性,而推荐更注重内容与用户profile的相关性。用户每一次浏览都是一次实时请求,因此需要实时计算当下最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这一步就是在线搜索引擎承担的。但由于性能要求,在线索引这步不宜做太耗时的计算,一般是排序算法计算了初始结果,在线引擎做算法调度和归一化排序,此外在线索引还会承担接收请求、输出数据、曝光点击排重等服务,通常还会承担业务和产品需求的二次排序(比如插入广告、打散同类型内容等)。
ABtest系统虽不是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必需模块,但没有ABtest的推荐系统一定是个假的推荐系统!推荐系统的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y=f(x),y是目标函数,首先目标函数一定要十分明确,且是可量化的指标;f(x)是选用的算法、算法特征参数、算法调度等等组成的,其实业界通过有效的算法一直是那么几个,算法原理也就是那么几个,但如何结合自己的产品场景选择特征、参数,就成了个性化推荐精准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ABtest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带入多种参数、特征,ABtest实验得出最佳的y,这样推荐系统就可以不断迭代、优化。
当然,算法的优化不是改改参数这么简单,做推荐的人需要要对数据十分敏感,并能将复杂问题抽象到可量化的指标上,再结合ABtest实验快速迭代。我总结的算法优化的过程是:“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或新的假设”,不断循环反复。其中改改参数只是“实现”那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而往往多数人只重视“实现”,却对分析和假设的过程重视程度太低,这样优化的效果是没有保障的,还有些产品、技术人员会陷入盲目ABtest的误区,漫无目的的尝试,经常做ABtest发现AB组数据没有任何差别,甚至产生了ABtest效率低的想法。这些分析思路便拉开了算法工程师之间的差距。
有了这6部分,一个完整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就已经搭建起来了,整个体系里涉及到算法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工程师、服务端工程师/架构师、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还需要大量标注审核人员、内容运营,此外还会涉及到前端、客户端技术等的支持。因此想做一个好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耗费还是比较大的,但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系统,可能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可以实现相对个性化、提升用户使用效率(比如把用户最近浏览过的商品放在前面),因此提升效率的思维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的内容。
「 更多干货,更多收获 」
【干货】2021社群运营策划方案.pptx
联邦学习在腾讯微视广告投放中的实践如何搭建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如何打造标准化的数据治理评估体系?
推荐系统架构与算法流程详解某视频APP推荐策略详细拆解(万字长文)
2020年轻人性和爱调查报告.pdf(附下载链接)
关注我们
智能推荐 个性化推荐技术与产品社区 |
长按并识别关注 |
您的「在看」,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