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小司、外包公司

由于世界格局和国家战略发展的调整,国内芯片行业在最近一两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阶段,行业也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和了解,芯片工程师的名头也比前些年响亮了不少。或许,真如那句老话所言;大家你我,都活在了最好的时代!

笔者也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因为业务关系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也重拾了一些老交情。假期期间,三五好友齐聚一堂。闲言碎语,就当下市场行情、风口业务、人员流转、公司产品等等业界新闻趣事品茶简叙,不禁感慨良多。在经过老友新朋的授权允许下,这里将一些风言疯语,插科打诨汇总一文。分享给各位读者。无需对号入座,更不要触景生情,如有雷同,纯属想多。享受当下,谁让我们有幸活到了最好的时代!

嘉宾介绍

  • 老王:大司大头兵,从业十五年加,资深老司机
  • 大刘:外包公司CL,从业十年加,业务中坚
  • 小陈:新司鲜肉,从业两年,今日朝阳,明日骄阳

老王,是一家外企资深老员工了,业务那是666,没毛病。常年专攻一个方向,业界能力公司必须认可,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各种阴差阳错和个人的淡然处事风格,摸爬滚打了十多年,还是一头孺子牛,也让后来者望峰悉心,保持初心。老王的中流砥柱风格,在行业风变的当下,犹如一股清风,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支柱: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的工程师!

很显然,第一个尖锐问题,一定要抛给老王,看看这种风轻云淡怎样在当下行业洪流中怎么独树一帜,不为所动。

笔者:老王,现在外面行情好的不要再好,新员工待遇一个个水涨船高,你没想着看看新机会,调整一下

老王:(挠头,憨憨一笑)行情确实好,但是我司的职位待遇相对而言比较固定,也不会因为外部的情形变化,就随意调整内部的薪酬体系,这样也没法操作。外企可能都是这样吧。身边同事也都是看着有一些蠢蠢欲动,但我年纪也大了,这不刚过了41岁生,老婆还给办了一个小庆祝,说是什么下半场满周岁(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看着目前在公司业务还算比较稳定,工作也不难,和领导都混的很熟了,也没有太多想走的理由。外企嘛,就那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按部就班,每天也不用严格打卡,周末也不加班,生活还是比较惬意和自由的。

说到这里,老王顿了顿,抿了一口茗茶,也看了看大家的反应。大家频频点头,开始有点理解老王的选择了。

看着大家听的意犹未尽,老王继续说道:外企福利其实还是不错的,工作日下午茶,弹性工作,VPN在家也能弄,定时团建,工程师气氛很浓,像我这样不怎么想上位做领导的大头兵,也不用对和领导走的特别近,把活干好就行了,总体上没啥压力。待遇嘛,也就那样,比上有不足,但是比下也还是些许盈余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事情也不是没有,太忙其实也不能兼顾,老婆也忙,我这边再忙起来,估计家里人也不一定答应。毕竟十几年了,都是这么过来的,过生活吧,其实总体还可以。毕竟家里也有两套大房子,没啥明显压力了吧(笔者:这里不经意的提及的事,貌似才是老王底气很足的原因)

笔者:工作十几年了,难道从来没想过通过换工作调整一下收入和机会吗?

老王:这个确实不是没有,大概七、八年前吧,有一阵感觉有点呆不住了,业务放缓,机会变少,想着年轻,出去多赚点钱其实还是可以的。偷摸的给菊厂投过简历,那时候菊厂的芯片也刚刚起步不久,各方面都是初建,对人才非常渴望,菊厂当时给到16级,月薪能涨幅个2~3K,总包确实高,毕竟菊厂的薪酬结构在那里摆着,有点心动,毕竟在外企,每年都有涨幅,但是比例确实不高,我们的涨幅基本都是官价,(大家好奇:什么是官价?),就是CPI幅度吧。(大家都笑了)。回家里和老婆合计,考虑了一下,菊厂给的多,但是付出确实不少,基本都是九、十点,TO前,凌晨两三点也算正常,貌似也要签署”奋斗者协议“,这样基本年假就直接换钱了,真正体现了拿时间换钱的等价交换。但是确实没时间陪家里人了。我也调研了一下,确实很多菊厂人,基本从来不请假,害怕影响绩效,根本没时间陪家里人,生活工作确实很难平衡,这可能也是菊厂前进原动力吧。最后还是没去了,主要是算了算,外企的时薪还是比较高。

确实如此,在老王说的那个年份,可能也是众多工程师困在外企出不去(总体轻松),或者困在菊厂出不来(年包太高,外界没人能接)的原因吧。

老王:后面年纪也慢慢大了,做的东西也越来越专了,业务也越来越熟悉了,也就不想着出去了。现在行情确实好,外企招聘给不上价,基本都找不到很好的学生,除非某个学生有外企情怀,大部分也都是向钱进的,不会优先选择外企的。身边有人也想出去,工资走一波,但是外面给的好的基本就两类,菊厂等国内大厂或者资本青睐得初创公司。菊厂等大厂的强度确实大,外企出来的不一定能习惯;初创公司对业务的宽度要求很强,啥都要懂,就算是一个MCU,可能就三五个人全部做完,开的是高,但是我司的人基本都是专才,这种事情还真不一定能干得了,看了一圈,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从去年到现在,各个行业也都不同程度的有裁员。反而保住现有工作,成了当下的耽误之急,今年身边挪动高跳的数量反而不如往年,大家都是持"技"观望吧。

老王停了下来,大家也都陷入了沉思,看到了老王的剪影,也理解了外企打工人的一些心理状态,些许羡慕,些许遗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或主动、或被动、或夹缝中求索。碗里的一定是自己的,不管香不香,碗外的都和自己没关系,管你香不香!

打破一次凝重,笔者打趣道:老王,你这不要太好,工作清闲,还有大宅护体,完全没必要折腾,你们还要人不,要不把我也弄进去?

老王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确实,真是运气好,沾了时代红利,房子买的比较早,这块没啥压力,否则真的是拼了命也都得出来赚钱。都说压力就是动力,人的本质还是懒,这块没了啥压力,也就失去的出来的原动力。年纪也大了,就等着在外企干到退休了吧。

这可能是一个中年工程师的真切心声吧,能继续工作的就是好工作,年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太忙不现实,现有饭碗也不能丢,就算不涨薪,现有待遇和护身大宅,保个中上小康那是绰绰有余了。或许,老王的选择可能会是大部分人心里的最优解,毕竟人总是要老的,回归平衡或者一直保持平衡,才是这场人生赛跑的最终归宿。

笔者目光投向了大刘,递上了一杯新换的拿铁:大刘,这两天辛苦了,来,提提神!

大刘赶上外包业务冲击TO,最近有点繁忙,今天也是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出来一起小聚。来之前,笔者就给大刘说:都是闲聊,比较适合放松神经,如果有事,来去自由。大刘这才拖着昨晚才睡了五个小时的身子,来这里,用咖啡吊着命听完了老王的表述。看来老王的经历可能确实戳中的大家心里柔软的地方,大刘也来了一些思虑

大刘:哎,生活不易啊!老王比我们确实平衡,你看看我这边,这世上没有一个好伺候的甲方,个个都是大爷。最近项目要保住时间节点,兄弟们都拼了,天天半夜一、两点,这钱啊,确实不好赚!

大刘没说两句,貌似就耗掉了一些气力,停了下来,压了两口续命咖啡。

之前的大刘啊,可是个体育健将,一米八的大个,篮球,足球都很强,年轻气盛,当年也是国内大厂的优秀员工。大厂呆了几年,人年轻,敢说话,尽管活干的挺不错,但是难免让某些领导不是很待见,后面的发展慢慢受阻,刚好之前的一个老领导出来创业,成立了一个外包公司,老领导资源很多,业务起的很快,大刘业务能力强,老领导几次喊他入伙,他都有点犹豫。确实是机缘巧合,有一次大刘因为某个技术方案和上面的领导起了争执,领导有点不太乐意,说了大刘几句,大刘一气之下,去了这家外包公司做CL。拿的又多,又不用受领导气,何必在老东家屈就自己,人生能有几回搏,万一这把搏对了呢?

放下杯子,大刘继续:我们这边啊,其实挺好的,待遇不错,气氛融洽,领导和大家一起共进退,身先士卒,搞不定领导自己也撸码,基本没有上下级的压迫感。毕竟领导也是把这个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干,从不懈怠,大家其实处的挺愉快的。

外包公司这种业务,基本可以看作是来料加工单位。甲方提供需求,进行招拍挂流程,如果公司的渠道关系很硬,那你接单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芯片设计流程比较长,各个环节都需要比较专业的人才,对于一个公司,主要还是要把经历放到前端设计上边,毕竟这个才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中坚。这也就是为了大部分企业都是走fabless(无晶圆)模式。

最近这几年,由于初创公司数目急剧增加,据网络公开信息,2020年、2021年两年时间,国内就新增了上10万的与集成电路有关的企业,2021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增长到了2810家,较2020年的2218家,增长了26.7%(592家)。对于这些企业,从业务流和成本上考量,相当一部分都做到 BEless (无后端)模式,甚至对于设计和验证这块,在峰值(peak)时间窗口,也是需要外包公司的支持的。这两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供应链受阻,行业形势的变化给外包公司也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如果外包公司和FAB或者供应链有一些关系,基本就是在家里等业务送上门的,完全不用担心没事情做。

由于业务模式和保密约定,外包的发力点主要还是基于网表的DFT和后端设计实现(BE),BE占大头,基本9:1的关系。但是做BE送DFT的模式也慢慢兴起,主要还是受制于BEless的初创公司人手不足的问题,DFT也需要外协。

外包公司的合作模式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 ODC(Offshore Development Center):离岸设计
  • On-Site:驻场开发
  • turnkey:一站式交付

其中前两个多是在甲方服务器上开发完成,ODC相对比较灵活,使用VPN就可以访问甲方服务器,做好的数据都在甲方服务器上,对于外包公司也比较灵活和友好,减轻差旅成本,通常小司多采用这种方式,也降低甲方成本;on-site需要外包人员驻场,和甲方工程师在一起协调开发,这个在甲方释放VPN不方便的情形很常见,多是处于业务保密要求,菊厂等一线大厂多采用这种模式,大厂对成本不是很敏感,但是数据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turnkey的模式比较特殊,甲方完全给外包公司,数据库也在外包公司,这种业务对数据敏感业务不是很友好,采用的不是很多,毕竟核心数据不在甲方大大的身边,但是对于完全土豪创业(有钱但是技术不太了解)或者简易项目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大刘的公司多是采用第一种,大家比较灵活,居家也可以办公,这个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形下,不失为一种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权宜之计吧。

大刘:来我司的人都是有一些类似的期待,公司不大,老板也都承诺有配股,后面发展好了和菊厂一样,也有分红。项目其实其挺多的,根本不用担心没事情做。就拿我们现在这个项目来说吧,工艺和体量可能比原厂的项目还要大,工艺T12,gate-count:1.5B,ARM的大小核DSU结构,配置很高。还要冲频率,就算在大厂待过的资深老鸟,做起来也不容易。甲方也是肯给钱,据说真个后端外包在八位数的报价,但是要比找G家那还是要便宜不少的。老板有号召力,就把这个大单一下子给吃下来了。

笔者听的眼睛都亮了:单子不小啊,够你们老板吃几年的了。

大刘笑着摆摆手:哪里哪里,这种单子老板一年能接好几个。根本停不下来。人不停,现金流也不停,看起来还挺好的,有活干大家也就有钱赚。就是甲方比较难伺候,这不马上RTL freeze了,昨晚又给了一个版本更新,说是memory类型调整,光改FP就弄到一点半,等完全跑起来也都两点多了。我又在这边做CL,不能怠慢了甲方,只能先跑上,今天来之前还看了一下状态,看着没问题我才敢出来,今晚还要汇报新版本的进度,赚钱难啊!

现在的能做大甲方都是有钱的金主,很多即将上市的有规模的大厂,就是前端强,可能连后端都不配,依然可以走IPO上市咨询,这个规则对于初创公司是很友好的。反过来讲,纯粹的后端外包公司是不能IPO的,根因就是没有核心IP/知识资产,毕竟只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实现,这可能也是verisilicon好久都未上市的一个原因吧。撸码本质就是个体力活,那么在原厂搬砖和在外包公司搬砖,又有何种不同呢,听听大刘怎么讲?

大刘继续讲到:外包公司可能从美誉度上讲,比不上大厂,但是你要知道,无论是A厂,I厂,N厂还是菊厂,Z厂等大厂,都常年在使用外包资源,这些大厂的活很多,非核心组件的工作,很多都已on-site或者ODC包给第三方外包公司。常年下来性价比还是挺高的,所以合作都比较长久,对于外包公司而言,绑定一个大金主也是一个长久生存之道。但是,给大厂做外包确实有点掣肘,一般要求都是要求驻场,各种管控很严,甚至包裹license的用量,都会卡,如果项目结束,第二天你就没有license使用。从业务上讲,外包人员是在对方的流程上跑一些简单的工作。核心业务工作还是在甲方的手里,甲方不是完全没人,只是人手不够,就后端业务讲,top-levle,core SS,DDR phy等核心模块都在甲方手里,我们根本接触不到,所以和大厂做外包,基本学不到什么东东。驻场也不灵活,还要打卡考勤,之前干过一次,领导也觉得各种不方便,后面慢慢就不接这种活了。现在的这单还可以,甲方非行业top,整体管控比较人性,可以VPN,就算是上班,也是在我们公司的办公室里,回家也能弄,这样就没有考勤压力,大家一个团队,互相扶持,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

这里要说明一下,通常外包公司的工作比较杂散,可能上半年你在A厂,下半年就换做B厂,明年又是C厂,对于个人的技术增长看起来不是很线性,这可能也是很多同学对外包公司不大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国内的外包公司,这两年层出不穷,很多沿海的外包公司也都在内地设立了分部,从外包公司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么大量的外包公司会不会产生恶性竞争,各自公司夺取市场的杀手锏又是怎么样的呢,听听大刘的分析:

大刘:外包工作最大的挑战和障碍其实还是流程和与甲方的交接。现在社会上的外包公司非常多了,尽管由于行业热潮涌起,初创公司多了很多。但是有竞争的地方就有杀价,各种不规范的外包公司也是混迹其中。你敢便宜2M,我直接一战到底:5M赠送,还配服务器和license,导致市场报价系统也是不统一。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是不变的,要么后面人工打折,影响质量,要么拿资本杠杆做福利,你不知道隐情,但是单子落了笔,甲方也就只能先把这单做完了,所以外包市场上经常出现一种情形:一单分。这个原因很多,但是从设计外包上来讲,应该是难以避免的,系统复杂,很难100%让甲方满意,很容易被甲方抱怨,也会导致双方合作一次,绝对不会合作第二次。主要有两个原因:双方的接口定义和权责分明。但是真正在执行起来,谁都顾不上了,就说昨晚的memory re-order,这个之前合同肯定不会写,但是甲方还是做了啊,我们能那这个为借口不给他做吗?(大刘苦笑道)

大刘:由于行业火爆,最近很多人出来看机会,但是相比而言,前端,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后端,年纪比较大的人选择较少,去不了大厂,也不想去初创的老司机,可能就会看看目前也水涨船高的外包公司了。毕竟这边待遇也是不错的,我们现在工作5年基本能给到70W年包,能带项目的可以给到更好。我们这边项目确实多,主要还是领导有fab和供应链的关系,可以解决客户流片的问题,按照目前这个倾向下去,我们公司的项目只会越接越多,现在项目不是瓶颈,人力反而成为瓶颈了,你看你们有没有时间,可以兼职做做外包,这边钱也不会少给的。或者帮我们宣传宣传,也会给你们计提推荐费的,(大刘微笑着环顾了一下四周)

对于后端工作,无论是在原厂还是外包公司,其实都是一个流水线工种(pipeline或者assembly line),典型来料加工流水线生产,这样的工种相较其他业务而言是比较适合做成外包方式的,加之和FAB关系密切,和工艺和工具的强关联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G厂和B厂的出现,只是当年的fabless design house不是很多,外包公司也就是买卖平齐,现在BEless公司一下子多了起来,外包公司想不扩招都不行,水涨船高嘛。

老王一听,接了一句:大刘,要么回头我们对齐一下,看看有机会合作一单不?大刘欣然接受。

小小茶会,竟然还搭成了了一单。

两位老司机纷纷聊了聊一些感悟,朝气蓬勃的小陈早已按捺不住了,手上的奶茶将近要喝完了,忙找服务员有要了一份超大杯。看到此状,笔者打趣道:小陈,你可是芯片行业的未来之星啊,你看看你刚被高薪挖过去,小日子不要太爽。怎么怎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功之道啊?

小陈腼腆的笑了:和你们这些大佬相比,还是不足挂齿啊。我这也是上个月刚过来,最近风口确实比较火,猎头到处挖人,我来这边其实也是被猎头挖的,涨幅确实不小。别的也不太能顾得上了,先过来再说吧。

小陈是做DFT的,工作时间不长,人挺踏实,干活不错,很招用人单位喜欢,这回一个初创公司给他涨幅了将近翻番,还有额外期权,原东家也提出了加薪的意图,但是耐不住外边涨幅太多。小陈自己也难以抗拒,最后还是过来了。

这两年资本入局,从燧原,壁仞在到前年底的摩尔线程,以及去年DPU初创各司们,整个芯片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融资之快,手笔之大,让大家看得瞋目结舌。随着资本的到位,拉队伍,起项目一个比一个风风火火。就内部消息,某电子类大学,2022届的研究生平均就业薪酬是2021届的150%。甚至在招聘社区里边出现了对某O厂的招聘薪资定级出现了异议,大有集体言论讨伐的意味,期间滋味可能只有当事人有真切体会吧。

大司、小司、外包公司_第1张图片

这类标题多了起来,从同学们的offer里边看来,确实不是标题党,手拿高薪offer的芯片行业人才确实不少。有初创公司为了挖人,什么都不谈,上来就是涨薪40%起步,对于刚毕业涉世不深的同学们来说,这个诱惑确实大,如果把年轻的笔者放到当下,也一样没有抵抗力。这种不可抗力不是你我这等百姓可以抗拒的,这种力量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资本的力量!这里不禁要问问小陈,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和问题。

小陈:我刚毕业的时候,也就是15K,哪个时候都是这个价,也觉得差不多了,刚工作嘛,现在行情太好了,师弟师妹毕业就是40W年包,比我们当时不要好太多,offer拿到手软,我这会跳槽前,好多猎头都在挖我,起步都是30% 以上的涨幅,当时我就很心动,但是后面发现,越等越高,市场行情持续火爆,去年一年的涨幅从年头到年尾,就有很大不同。最后终于等到了这个好offer,想想看,还是走吧,干一年顶两年,怎么都不会亏啊。

老王突然冒了一句:小陈的年包可能都比我的高喽。

为了避免大家谈薪伤心,笔者连忙岔开话题:小陈,你工资涨幅这么多,有没有什么压力吗?

小陈:压力肯定还是有的,尤其是刚来那一两周,后面慢慢就好了一点,也都是初创公司,来了这边也都是从零做起,前端目前的代码比较少,我们也会参与到架构讨论,测试方案讨论里边,事情比之前庞杂很多,很多也都是第一次接触,还是很忙的。但是看在待遇不错的份上,这点变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之前的flow都是现成的,过去也是直接干活,现在flow也没有,前端输入也很少,这块后面都要补齐,肯定要填很多坑,估计后面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小陈稍停了一下,大家也没催他,静静的等他展开。

小陈继续说道:我们刚毕业没几年,结婚买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现在随便一套三居基本都要在200W上下吧,媳妇工作也一般,我这边也只能尽力多赚一点,不像各位大佬们,基本已经五子登科了,我这边还要奋斗几年才能稳定,就房子这一个就把人能折磨死。创业公司都挺不容易的,啥啥都没有,到处问人,到处借,谁能走到最后根本不好说。现在公司才不到十个研发人员,后面还在招,缺人缺的厉害,不好弄啊!

笔者算了一笔帐目,在这股芯片风潮来之前人才其实就很紧缺

大司、小司、外包公司_第2张图片

加之2019~2022年、这几年初创公司急剧增多,这个人才缺口可能还会更多(>25W), 所以涨薪招聘也就是足为奇了

大司、小司、外包公司_第3张图片

某西部城市电子类院校研究生芯片/电子/计算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规模大概在1K上下,其中其他院校综合基本就是这个上下,那么整个市场能看到的芯片相关的研究生也就是在2K上下,常规40%比例会留在此城市,那么留在此城市的基本上就有800人左右,此城市有IC芯片公司大概60家上下,那么一家的纳新平均就是15人左右,但是问题在于,

  1. 菊厂和Z厂的老牌大厂,不可能只招15个人,可能一个部门都不止这个数字
  2. 初创公司极度缺人,基本的目标都是一年招够100个人。

用简单数学模型算一下:大厂按照200人算,初创按照80人招聘规模算,60个公司的比例如下::10 个大厂 15 个初创 35个常规企业(我们拉平按照20个新人算)

(10*200+15*80+35*20)/800 = 5.175

人均5个本地offer,这样的行情工作随便挑,不是企业想花钱,确实是价低找不到人啊。

笔者看着大家都说的差不多了,做了一下即兴:小陈是明日骄阳,年轻人起步难,多赚一点肯定是对的,希望创业成功,提前祝贺小陈公司早日IPO哈。(大家一起举杯相碰),大刘是公司中坚力量,人称柱子哥,这单八位数的单子就靠大刘了,做完这单就可以好好休个大假,保持状态,未来可期啊!(大家再次举杯)。老王啊,你可是大家的羡慕对象,孩子也都大了,工作家庭两不误,大家对你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其他的也没啥说的了,不是说一会忙完好要去和嫂子浪漫逛街了吧,(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谢谢大家了,祝愿大家步步高升,财源广进,早日自由哈!我先干为敬了。(笔者仰脖喝完了自己的白开水)

大家相聚甚欢,互加微信,老王直接上女装楼层等媳妇逛街;大刘应该是要直接回家VPN看job状态,毕竟晚上还要对齐进度;小陈八成是去网吧打游戏了,难得女友准假半天,和基友能一起吃鸡

望着大家的背影,回看吧台上那余下的杯盏,靓丽的奶茶,年轻人的最爱,生活就是享受,那杯好喝我买那杯,不论价格还是热量;浓厚的咖啡,参杂着提神醒脑的和美味,给关键先生提供不尽的能量源泉,助力走向下一个制高点;清雅的茶杯,仿佛一个看淡生活迷雾的智者,细心的倾听着你的诉说,微笑面对着你,也同样微笑的面对着生活和工作;笔者的白水杯略显寡淡,如水一般的生活,从你身边流过,你不要逃避,也不用去逢迎,只需用心感受,就能证明你曾经来过,这个最好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