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待排序的数组看成从上到下排放,把关键字值较小的记录看成“较轻的”,关键字值比较大的记录看成“较重的”,较小关键字值的记录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向上浮;较大关键字值的记录如水中的石块向下沉,当所有的气泡都浮到了相应的位置,并且所有的石块都沉到了水中,排序就结束了。
假设待排序的6个记录的关键字序列为{3,9,-1,10,-2,3*},图解如下——
【注:带星号的关键字值相同,在此只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关键字值。】
第一趟:将前后数据元素进行对比,10是最大的,所以把10交换到最底下;
第二趟:排除掉{10},将剩下的数据元素继续前后对比,9是最大的,所以把9沉到次底下;
......
第五(n-1)趟:排除掉{-1,3,3*,9,10},只剩下-2,无需交换。
结束:得到有序序列{-2,-1,3,3*,9,10}。
假设记录存放在数组r中,开始时,有序序列为空,无序序列为{r[0],r[1],...,r[n-1]},则将冒泡排序算法的主要步骤归纳如下:
1)置初值1;
2)在无序序列{r[0],r[1],...,r[n-1]}中,从头至尾一次比较相邻的两个记录r[j]与r[j+1](0<=j<=n-i-1),若r[j].key>r[j+1].key,则交换位置。
3)i = i + 1。
4)重复步骤 2)和 3),直到步骤 2) 中 未发生记录交换或 i = n-1 为止。
大家看前面这段文字可能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所以下面我再用自己的话通俗易懂地讲述一下代码实现的步骤:
使用双重循环——
内循环是为了遍历序列中每一个数据元素,通过前后对比,将最大的数据元素沉到最底下;
由于每内循环一次,只能将一个最大的数据元素沉到最底下,因此必须进行n-1趟(也就是案例中的5趟)排序才能够将所有的数据元素都沉到底下。
//优化
而这里还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外循环的次数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进行n-1趟,举个栗子:如果待排序序列是局部有序的-{6,84,20,1,2,3,4},那么循环到第四趟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有序序列,如果继续循环,那将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再引入一个布尔变量flag,用来标记当前这一趟内循环有没有发生交换,如果没有,直接结束循环就可以得到最终序列。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3,9,-1,10,-2,3};
System.out.println("排序前的数组:" + Arrays.toString(arr));
//测试冒泡排序
bubbleSort(arr);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 + Arrays.toString(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nt temp = 0; //临时变量
boolean flag = false; //标识变量,表示是否进行过交换
for(int i = 0;i < arr.length - 1;i++) {
for(int j = 0;j < arr.length - 1 - i;j++) {
//如果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则交换
if(arr[j] > arr[j + 1]) {
flag = true;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打印每趟排序的结果
System.out.println("第" + (i + 1) + "趟排序后的数组:");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if(flag == false) {
break;
}else {
flag = false; //重置flag,进行下次判断
}
}
}
}
1)空间复杂度。O(1)
2)时间复杂度。O(n2)
3)算法稳定性。
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案例中3和3*前后顺序保持不变】